今年79歲的**,是一個有著六十年黨齡的老黨員,盡管年齡大了,腿腳也不方便,但他每天都要走五公里山路,去看護自己在山上中的樹苗。他說,荒山上成活一棵樹不容易,要精心照顧。
從15歲栽下第一棵樹開始,**這輩子便和種樹結下了不解之緣。**年,19歲的**應征入伍,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36團的一名汽車兵,**年退伍后,* *被分配到**市**縣公路段工作,看到周圍都是荒山荒坡,他暗下決心,要把荒山變綠。沒有錢買樹苗,他就到處撿樹籽、杏核自己育苗,跑到有樹的地方挖樹下剛長出來的小樹苗。
栽完一條山溝,接著栽另一條山溝。32年,**帶領子女以及村民植樹約20萬株,投入購買樹苗、修建蓄水池費用六十萬余元,義務栽樹面積五千多畝。
XX,今年92歲,中共黨員。1927年生于xx省xx縣,1949年4月自愿參加解放軍二野三兵團12軍35師,1952年轉業(yè)到教育崗位,1988年光榮離休。67年來,他熱心公益事業(yè),扶貧助困無數(shù),用大愛繪就老兵底色。
在部隊,XX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西南剿匪,見證了戎馬生涯。轉業(yè)后,他堅定黨的信仰,軍人本色不褪,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改,潛心執(zhí)教、樂于助人,一名普通老兵用“上善若水”譜寫了不平凡的人生。
為人師表,他甘守清苦,淡泊名利。在貧苦年代,他放棄每月5.5元的漲薪機會,多次把自己和愛人評先評優(yōu)的指標讓給同事;執(zhí)教為民,他服從指揮、竭力盡智。在艱難歲月,他把多個瀕臨倒閉的單位煥發(fā)新的生機。
扶貧助困,他樂善好施、一以貫之,67年時間里,他和老伴捐助特困家庭不計其數(shù),甚至充滿了傳奇。如:1955年捐助學生困難學生xxx5元錢,2015年捐助命運多舛的雷愛珍500元,2017年捐助于冀聰1000元,就連XX和xxx都感到驚奇,這3個人居然是一家三代;2014年捐助貧困農(nóng)民xxx1000元、2015年捐助貧苦女孩xx1000元,不料二人是父女倆;XX多年來一直資助老家同輩分的xx、xx、xx三兄弟從初中直至大學畢業(yè),他們稱XX夫婦是“兄父嫂娘”。
還有,1986年捐建張又銘紀念碑100元(一般10元),1990年南方洪災100元(與縣長同數(shù)),好校長xx家屬200元,2017年和2018年捐扶貧辦10000元,愛心基金會5000元,家鄉(xiāng)修路6000元,洺河治理2000元,汶川、玉樹、舟曲茂縣地震各1000元……
不勝枚舉。每一份捐款背后都有一段感天動地的真實故事,不必用任何詞語修飾,翻閱綿延近70年的賬單,心就會被這人間最美的篇章融化。
舍己為人。他老兩口一如既往地堅持每月卻只留下生活所需,其余盡數(shù)捐獻,至今還住在小兒子不足90平方米的舊房子里。
“您準備捐到什么時候?不給自己留點棺材本嗎?”“我申請了遺體捐獻,已被xx省紅十字會和鄭州大學醫(yī)學院批準,辦妥一切手續(xù)了。”XX,已把愛傳向來世。
在**市**回族自治縣,有一位心系群眾冷暖、甘于奉獻的軍轉扶貧干部——**。自選派到**回族自治縣**鎮(zhèn)**村掛職第一書記以來,他始終堅持用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舍小家為大家,把村里的事、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堅持不懈地帶領父老鄉(xiāng)親脫貧致富。
**年6月,**被選派到**回族自治縣做駐村幫扶工作。剛到**村,**發(fā)現(xiàn)村兩委班子都是新人,業(yè)務工作不太熟悉。對此,他制定整改措施,提升村黨支部工作水平。
在**的帶領下,很快幫扶工作隊開始扎實開展扶貧各項工作,給貧困戶落實“一戶一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危房改造、精準扶貧貸款等方面各項幫扶政策。
脫貧靠產(chǎn)業(yè)。**年,**帶領工作隊幫扶**村購進繁殖母牛18頭,種植烏龍頭305畝,為15家精準扶貧戶產(chǎn)業(yè)配股15萬元,協(xié)調(diào)**村農(nóng)民種養(yǎng)殖合作社工作。從養(yǎng)羊場選址測繪,到養(yǎng)殖場圖紙設計,再到羊場前期水電施工等工作,* *都親力親為。
從一名軍人轉業(yè)到公務員,再到駐村幫扶干部,**認真對待著每一個崗位。在他的大力協(xié)調(diào)爭取下,**年**村完成了院落硬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眼下村巷道硬化工作正在開展。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