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本文簡介: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作品簡介龍應臺,1952年生于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臺灣甚至大陸發(fā)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yè)——“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本文內容: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作品簡介
龍應臺,1952年生于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臺灣甚至大陸發(fā)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yè)——“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yè)”。
創(chuàng)作背景
1999年,安德烈14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中國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她和安德烈的聯(lián)系就是每天打電話,電話打久了就變得無話可談。
2003年,龍應臺卸任公務員職務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
所以龍應臺就想到底怎么樣可以重新認識這個人,當時她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就是,就這么下去,兩個人最后漸行漸遠;第二個選擇就是,做些事情來認識一個18歲的人。如果是前一個選擇的話,龍應臺挺不甘心。所以才會去找安德烈——心里不抱任何的希望,沒有任何的期待,甚至等著被安德烈拒絕——她還是找了安德烈,問他愿不愿意跟通過寫信的方式,來重新認識彼此。
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以書信的形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時間和心靈。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后來成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主要內容介紹
本書共收錄35封書信,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記錄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沖突的努力,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個清晰而生動的范例。
精彩分享
你知道嗎,象棋里頭我覺得最“奧秘”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卒”。卒子一過河,或動或靜都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fā)現(xiàn),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
我也太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獨的。
你將來會碰到很多你不欣賞、不贊成的人,而且必須與他們共事。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屬,這人可能是你的市長或國家領導。你必須每一次都做出決定:是與他決裂、抗爭,還是妥協(xié)、接受?範,值不值得?妥協(xié),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現(xiàn)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
母親惦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斥青春活氣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觀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琢磨,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暖和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整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注視。
閱讀感悟
龍應臺,是一位懂得放手的媽媽。她渴望和兒子們保持兒時的親密,但她更希望兒子們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所以她選擇放手。當安德烈覺得自己的英語老師教學水平很不好時,他選擇了消極“罷課”的方式去抵制英語老師。最終得到一個爛分數(shù)的他向媽媽尋求主意。而龍應臺并沒有直接告訴安德烈如何去做。再安慰安德烈后,她引導安德烈去思考:“在你決定上課睡覺、不寫作業(yè)之前,你是否思考過英語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對手’?你是否思考過,用什么語言可能可以和他溝通?又或者,什么形式的‘反叛’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收獲或者災難?你是‘謀定而后動’或是‘暴虎馮河’?你想要達到什么?你的邏輯是什么?”同樣,在信中,龍應臺也會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發(fā)安德烈的思考。譬如:“如果這太好的環(huán)境賦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么它剝奪了你些什么?你的一代,是否其實有另一種的‘貧窮’?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你們這一代‘定錨’的價值是什么?終極的關懷是什么?”另外,書中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龍應臺很不喜歡自己的兒子吸煙,但是她覺得兒子已經二十一歲了,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那他就得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他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所以她雖糾結,但她不干涉兒子吸煙,她只希望她兒子對自己的吸煙負責。
我也希望作為老師的自己,在教授孩子們知識的同時,更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本文關鍵詞:安德烈,有感,親愛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