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fā)著、激動著無數(shù)的后代的作家們。
——鄭振鐸
01
《離騷》的開始是作者在自敘生平:我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頊氏,血統(tǒng)純正高貴。我生逢大吉,而且一降生就有著不同于一般嬰孩的氣度,這一切都預示著我是一個不一般的人,我的名和字也都有著非常好的意義。這一小段總結(jié)起來就是“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血統(tǒng)純正高貴、生逢大吉之日、氣度名字不凡等,而我“又重之以修能”。我不僅是一個有著先天優(yōu)勢的人,我還非常注重后天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想到了《傷仲永》中的仲永,雖然天資聰穎,但是后天卻沒有持續(xù)培養(yǎng),最后落得“泯然眾人矣”。
我又是如何修煉自己的呢?我采來“江”與“辟”地的“離”和“芷”,編織“秋蘭”作為我的佩飾。“江”“辟”之地至純至凈,生長出來的植物也是不受污染的,我還只是挑選“離”和“芷”這樣的香草披于身上,更顯我的高潔正直;我的佩飾也是要用似有若無散發(fā)著淡雅清香的秋蘭編織而成。詩人采用及具有象征意義的各類香草,用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之高、品行之純。
但“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美好的時光總是像流水一樣逝去,我總是會擔心自己沒能把自己的才華獻給君主,為國家出一份力。我很喜歡這句話,表達了一種對時間的珍惜。所以我更加努力,“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早上我就開始在山崗上采木蘭,到了傍晚我還在江中的小島上采宿莽。當然,這里的早上和傍晚應為虛指,表現(xiàn)了我對于求學修身的執(zhí)著認真,從早到晚都在刻苦努力。
0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這是我最喜歡的話之一。記得有次高中的模擬卷中出現(xiàn)了這一題的填空,給出的提示是“春與秋其代序”,但是我當時還沒有完整地讀過《離騷》,只是覺得這句話有著不一樣的意境。我們常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同時表達了時間流逝之快,讀起來總是沒有“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來的有韻味,有綿綿不絕的雅意。日月匆匆交替,春秋交相更迭,歲月就這樣不停留地逝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時間的流逝更讓人為美好的花草凋零感到哀傷,我擔心我寄希望于來將我采摘,讓我散發(fā)出自己的清香的那位“美人”已入暮年,我也就不能展現(xiàn)自己這么美好的修養(yǎng)才華了。
03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趁時光未老,改變?nèi)缃竦挠萌酥贫龋屛襾韺規(guī)弦粭l光明之路吧。這里是屈子表達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負才華的一個小高潮。我內(nèi)外兼修,國君你一定要抓緊時間重用我,讓我施展才能。
接下來一部分歷述衷腸,以期求得君主的明鑒,重新得到君王的信任。這里有一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曾被魯迅先生所化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但我仍然愿意把我畢生的精力托付給我的祖國。同樣是忠心報國卻得不到認可甚至被曲解,嗚呼,“天知乎!天知乎!”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這兩句看似在說愛人用情不專,違背誓約,實則在說自己為君王的變化無常感到痛心不已。試想當初情意綿綿定下永不分離的誓言的男方,心里卻有了別人。離別并不是使我最難過的,我真正難過的是我曾經(jīng),如此相信你。這一部分讀起來令人肝腸寸斷,屈子這份悲傷要到何處才能訴說,即便訴說了也不能被理解又是多么地哀慟。
更讓我絕望的是“眾芳蕪穢”,連我寄希望于為祖國培養(yǎng)人才,讓他們我實現(xiàn)報效國家的人生理想的愿望也再次落空。“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我效仿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堅持的前代為正直而死的賢臣,雖然很難和現(xiàn)在的人有相契合的想法,我依舊愿意效法彭咸的人生信條。
接下來就是被節(jié)選到高中課本中的一段話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一段中我回顧了眾女誹謗而我仍然保持自己的高潔,執(zhí)著于對美的追求,而且多次表明我不會改變我的心意。再多的曲折坎坷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這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這段話也一直啟示著我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愿意一直去追求,即使遭受挫折打擊也不后悔。
04
再往后的內(nèi)容就更難理解了,我是在參看了一些楚辭研究后才大致明白了意思,但是也有些自己不同的看法。屈子看似虛擬出一個知音來勸導他,實則是他自己內(nèi)心有過的斗爭。他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如此辛苦,是不是應該做些讓步,學會妥協(xié)?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不能因為君主沒有盡為君之道自己就不盡為臣之道。列舉歷代或賢德圣明或無道亡國的君王,他有著自己的渴求與苦衷,還能冷靜地為君王分析形勢,用正反兩方的例子一方面給予楚王信心引導其德治天下,一方面用觸目的事例警示楚王如不回到正途將要面臨的萬丈深淵,可謂是苦口婆心。
為此他雖“路漫漫其修遠兮”,仍要“上下而求索”。遍尋天上人間也要找尋到“女”。氛、咸兩位巫師勸他戀楚有禍,他自己也想遠行求一位賢明的君主,但還是在啟程的最后一刻放棄了。這里有一句“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看似在說是仆人和馬都留戀家鄉(xiāng)不愿前行,其實是作者自己悲傷留戀,不舍離開家鄉(xiāng)。至此,之前那些聲勢浩大的熱鬧喧囂都驟然沉寂,猶如世界突然坍塌,時間忽然靜止,只剩下一種“天地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巨大的孤獨感。
到此的情感宣泄也達到了高潮,所有的悲憤郁結(jié)于此。算了吧,既然國內(nèi)沒有人能了解我,我何必再這樣苦苦懷念。沒有人值得我去和他一起實行“美政”,我將以彭咸為榜樣,以身殉節(jié)。國無人,莫我知。莫足與為美政,從彭咸之所居。力諫不釋,生死以之。他的生命留在了江水之中,他的精神永遠在汨羅之畔吶喊。
不得不說,由于我的知識儲備極為有限,閱讀這本楚辭耗費了很多時間,而且自覺也只能理解其中一小部分的內(nèi)容。其一,雖然古體字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可以一定程度商幫助理解一部分詩歌意義,但是也給閱讀帶來了一些不便;其二,詩歌、注釋均為文言文,對于一些字詞的理解不足使得我對于詩歌的理解也有模糊之感;其三,詩歌中大量運用遠古時期的典故、經(jīng)常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需要查找一些資料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查找資料中斷讀書還有資料的不足、我對資料的理解不足也使我對于詩歌含義的理解有偏差。
不過我也不必急于一時,《楚辭》的學問之深豈是我?guī)讉月就能研究透的,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我覺得比較難得的是,越是讀到后面,我竟愈發(fā)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悲愴蒼涼之感,不忍卒讀。
當初選擇《楚辭》這本書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打算的。我總覺得似乎國人對于《詩經(jīng)》的認同和關注更甚于《楚辭》。可能是《楚辭》相較于《詩經(jīng)》還是更為晦澀難懂一些,大量用典、采用象征的手法,而且描述的內(nèi)容與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貼近。但是要做選擇,我覺得,還數(shù)《楚辭》更能代表中華民族的詩歌之魂。它更有一種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能歷經(jīng)千年的風風雨雨,所依靠的就是這樣一種代代相傳的精神力量。
它是我們民族的迎難而上、堅守理想、團結(jié)一致和積極奮發(fā),是一種凜然的態(tài)度、超然的心態(tài),是我們堅定的信仰。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下,《楚辭》中所展現(xiàn)的精神更是給予我們鼓舞。當然,我們比屈子幸運的是,我們身處于一個好時代,雖然處處充滿了挑戰(zhàn)與危機,但我們有一個賢明的“君”,未來我們大有機遇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
到這里釋然,“我寧愿我的詩被一個人讀了一千遍,也不愿被一千個人讀了一遍。”即使這本書只被少數(shù)人視若珍寶,也已足以。何況,書中的精神力量早已根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最后再談談我讀了這些內(nèi)容后的整體感受。詩歌中有異常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讀起來令人唇齒留香。作者知識積累極其豐富,知道品種眾多的香草,還尤善于營造情境將人們帶入相類似的情感。而日月更迭、春秋變換,甚至是草木榮枯的細微變化作者都能極其敏銳地感知到,并能產(chǎn)生共情,最后用這樣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魅力無窮的詩歌表達出來。有時我亦能感受到陽光在草尖上的律動、漫天柔云的舒卷變化,卻自覺難以用言語描述出這些神秘的感受,只能是在有幸閱讀到先人之作時感慨一番。
詩人極其敏感、多愁且痛苦,還有一些癲狂,宣泄的感情就如同那海潮涌起,開始還較為溫和,后一浪追趕一浪,一浪蓋過一浪,翻涌、撞擊、迸發(fā)、奔騰、咆哮!他在吶喊,亦在長嘆。他的情感綿長激憤,他的詩歌宏大溫柔。他的獨立不遷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他那莊嚴崇高的悲劇的靈魂,早已超越了時空,撼動著每一個相似的靈魂。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