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華夏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臘月里最重大的日子之一,過了這一天,年喜走進千家萬戶,離春節(jié)團圓的日子不遠了。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家中小節(jié)基本不過。每逢這個節(jié)氣,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外婆做著針線總是說一聲,今天是臘月初八了,媽媽在桌子的對面改著本子,抬頭應一聲:嗯,馬上學生要考試了,再對望著她們說話的我催促道:趕快復習!對于臘八是什么日子很模糊,只知道就要考試了。參加工作后,學到了不少民俗知識。單位里有兩姐妹嫁給了兄弟倆,全家都是揚州人,非常講究時令習慣,做的菜也很好吃,連在河埂上挑來的野菜都能做出好吃的餅。兩家人的孩子都在一個廠,為人實在,結(jié)交了很多好工友,平時沒什么招待大伙的,在臘八的日子里,節(jié)儉了一年的這家人,總是要準備一大鍋以豆類為主的八寶粥請單位里的好友,那個時候物資匱乏,什么都憑票證,熬一鍋香甜的臘八粥要讓主人損失很多糖票。中午下班,許多好友聚集在家里,熱熱鬧鬧,家便有了過“年”的喜慶了。有的小青年吃完后腆著臉伸過碗去再要,女主人不識字,用糯糯的揚州話罵一聲:“儂親媽媽的,嘗嘗就行了,留點給旁人”,罵是罵了,還是笑嘻嘻又舀一勺過去。在地凍天寒之時,吃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臘八粥,在那個年代是一種美的最高享受。有幸吃到這家八寶粥的人,回到車間還舔著嘴唇回味,細數(shù)著有多少種材料組成的這一鍋粥。從那個時候起對臘八有了認知,知道臘八要喝“臘八粥”。
陸游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原來連神仙也喜歡喝粥啊。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同時把“臘八粥”饋贈親朋好友,這也是一種情感交流吧。除了臘八粥,還有各種的臘八食品,我嘗過幾種:“臘八蒜”,是用紫皮蒜、正宗的米醋泡出來的,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回味的時候還有點甜。北方用面食做成臘八動物造型的面點很好看,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通常不喝“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臘八這天早晨,先把紅豆﹑黃豆放在鍋里煮,煮熟后撈出。然后再用各種蔬菜炒成臊子,把搟好的面條下入鍋中,最后倒入臊子和紅豆﹑黃豆。等香噴噴的“臘八面”煮熟后,全家人便圍在桌子上,一塊吃“臘八面”了。在黟縣,我還嘗過徽州的臘八豆腐,看過制作過程。一種圓形食品,顏色黃潤如玉,初看以為是柿子。制作方法是把老豆腐放在水中搗碎,在一個圓形器物上罩一塊紗布,把搗碎的豆腐倒進容器,紗布提起來旋轉(zhuǎn)擰干水份,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抹上鹽,放在炭火上烘烤,或曬上一個星期就制作成了。其味咸中帶鮮,鮮中蘊甜,甜中含香,配上各種菜肴有多種吃法。當年黟縣商人外出經(jīng)商創(chuàng)業(yè)階段,生活較為節(jié)儉艱苦,每年臘月時制作較多的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串起來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外出經(jīng)商作為菜肴可以吃上較長的時間。
那土氣飽滿的五谷雜糧,在火的簇擁、煮沸、蒸熬下,一點點彌漫出家的味道。引領著人們在霓虹燈的照射下,在凌冽的寒風中,渴盼著家里那盞昏黃的燈光。吃過了山珍海味,回家喝上一碗充滿親情的八寶粥,聽著母親的絮叨,看著妻子的忙碌、孩子的蹦跳,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升騰的一定是對父母的感恩和對家的責任。許多民俗節(jié)日猶如植入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的種子,經(jīng)特有風俗、習慣、飲食、禮儀的催化、發(fā)酵,自會萌芽、綻葉,長出非同凡響、卓異璀璨的花朵,給人持久恒遠的影響。
過了臘八就是年,那一臉欣喜,紅衣紅褲的“年”,正滿載著希望,美滋滋地向我們招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