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jié)是我國西南地區(qū)彝、白、傈僳、佤、布朗、納西、拉枯、普米等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地節(jié)期不一。貴州的彝族則多在六月初六。云南白族、彝族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六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
火把節(jié)古代又稱“星回節(jié)”。關于星回節(jié)的起源,其說法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谷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傈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 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
火把節(jié)的由來傳說不一。白族的傳說是,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 那酉長,發(fā)覺酉長的妻子河南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河南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時,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 烈火申自盡。河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河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xiāng)游寨,以示紀念。
一說南詔王皮邏閣邀 約五詔首領聚會,鄧淡詔首領之妻慈善夫人勸夫勿往,不聽,乃以鐵饋套于夫臂,皮邏閣火燒松明樓,五詔首領皆被焚死,慈善尋鐵饋得夫尸以歸。皮邏閣聞其賢,欲妻之。慈善禮葬其夫后,閉城自盡,故滇人于是日燃火炬以吊之。
一說很久以前,天上兇 神斯熱阿比,奉天王安天古茲之命,來到彝族民間派糧派款,收租催稅,敲榨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zhàn)勝兇神,大家推 選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兇神作戰(zhàn)九天九夜,殺死了兇神,為民除了害。天王聞訊大怒,就下“天蟲”吃莊稼,妄圖把人們餓死。時值彝歷“虎丹”時節(jié),洋芋 結薯,養(yǎng)麥開花,包谷“背兒”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見彝家的莊稼就要毀于一旦,此時大家又聚集在山頭開會,商量高舉火把,燒死“天 蟲”的對策。于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舉火把燒"天蟲";鸢雅e了 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天蟲”,保護了莊家,奪取了豐收。少部分“天蟲”躲進了莊稼地,為了預防它們再次遺害于民,每年"虎丹"時節(jié),彝族人民就高舉火 把,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的來歷,在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各民族中,還有許多傳說。而上述火燒松明樓一說最為普遍。
每逢火把節(jié),彝族、白族家家戶戶門前都要豎起一個火把。在廣場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炬。選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 在中間,四周用于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掛滿紅花、白餅、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隨鑼聲、號角 聲匯集于廣場,將樹塔點燃。頓時火光沖天,干柴烈火僻啪作響,與鑼鼓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震撼山岳。納西族的火把節(jié)定于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日,是納西族人民僅次于春節(jié)的一個隆重節(jié)日;鸢压(jié)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申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 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jié)。第三天是火把節(jié)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 豐年。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在不少彝族地區(qū),還舉行賽馬、斗牛、摔餃、射箭、拔河、打秋千等活動。
火把節(jié)期間另一 項重要比賽是摔跤。參賽者身穿短褲,赤膊上陣。開始時互相擁抱,以示友好。裁判員一聲令下,便相撲角力,奮勇拼搏,最后以把對方摔倒、雙肩著地為勝。比賽 場面極為壯觀。一處摔跤,八方相聚,盛裝的群眾從四面圍觀,歡呼喝采。小伙子們背著大三弦,帶著竹笛;姑娘們背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掛包,賽前賽后,奏起歡 樂的樂曲,跳起歡樂的舞蹈,使比賽充滿熱烈的氣氛。
火把節(jié)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選擇配偶的良好機會。節(jié)日期間,他們共舉火把為嬉,并歡聚于山間田野,舉行簧火晚會。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彈唱,盡情歌舞,徹夜不息,從中尋求自己心愛的對象。斗牛比賽中的優(yōu)勝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為姑娘們所追求和愛慕的人。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