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該出手時才出手
握手可以說是目前最為常用的一種見面禮了。無論雙方是第一次見面,還是已經熟識,一個得體的握手,致意、祝賀、慰問、鼓勵、感謝等深意盡在不言中。
不要小看一個簡單的握手禮,在外交上它時常被賦予種種政治含義。
歷史性的握手
1989年5月,在戈爾巴喬夫訪華前夕,鄧小平曾指示外交部,他與戈爾巴喬夫會見時“只握手,不擁抱”,這不僅是對外交禮節(jié)的一種示意,更是對兩國未來 關系的定位。尼克松總統在回憶自己首次訪華在機場與周總理見面時也說:“當我從飛機舷梯上走下來時,決心伸出我的手,向他走去。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時,一 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據基辛格回憶,當時尼克松為了突出這個“握手”的鏡頭,還特意要求包括基辛格在內的所有隨行人員都留在專機上,等他和 周恩來完成這個“歷史性的握手”后,才允許他們走下飛機。
在現代商業(yè)社會,見面握手是最基本禮儀,它貌似簡單,其實承載著豐富的交際信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禮儀細則,能否“正確”地行握手禮呢?
一個在某部外事部門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最近發(fā)生在他們部門的一件小事:
對代表團“有意見”的小伙子
有一次,某代表團來華訪問一周,由我部門負責。訪問活動相當順利。在他們即將離華的前一天晚上,代表團團長認為我們的一個小伙子似乎對他有意見。這讓我 大吃一驚。后來我終于明白,原來每次小伙子與對方握手時,只是“象征性”地輕輕握一下,有時眼睛還看著其他地方--就是這個細節(jié)讓代表團團長“很不愉 快”。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握手說明對方對自己很不重視,或者很有意見。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小伙子的錯誤也是不少人的“通病”。希望這個故事能敲個警鐘,每次握手時都能行禮如儀。
握手時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留意,上面的故事就是一例:握手時目光一定要直視對方,面帶微笑,神情親切、友好(一邊握手一邊看著其他地方,是不尊重對方的很失 禮的行為);握手的持續(xù)時間通常是1-3秒種,并且要適度用力(隨便握一下就松開,或者緊緊握著不放,都會讓人覺得尷尬)。
如果與對方是老朋友了,可以雙手相握,用左手蓋在對方的右手上,以示親切。
應站著握手。即使你是坐著的,當有人走過來與你握手時,你也必須站起來。
握手時手上不能有其他東西。握手前必須先取下墨鏡,摘下手套。
握手時另一只手不能放在口袋里,也不能拿東西。
握手時伸出的一定是右手,除非你右手有殘疾。即使你是左撇子,也要用右手相握。
握手時可上下抖動,不可左右擺動。
與女士握手時不能過于用力。穆斯林婦女不與男士握手。
如果你握到的是一只冰冷、潮濕或臟兮兮的手,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受。因此,如果你在吃東西,一定要先擦干凈雙手再與對方握手;如果你有手汗的毛病,可以 在握手之前用紙巾擦擦以確保手心干爽;如果你的手經常都是冰冷的,不妨提前把手放在口袋里或熱水杯上“加溫”。說到底,握手傳達的是一種親切、友好的情 誼,與你的外在氣度一起,決定著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所以,千萬不可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不好的感受。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