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是個美麗幌子-賽龍舟習俗最早是紀念伍子胥
提起端午節(jié),國人已習慣接受這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樣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此后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憂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主張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學者,總是舉出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但碧華先生認為這個傳說僅僅是傳說,只是古代文人為了表達愛國之心而杜撰的。理由如下:
汨羅江百姓救屈原不可能如此奢華
屈原出身于楚國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算得上是楚懷王的紅人,在外交謀略上舉張聯(lián)齊抗秦。但是,由于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收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屈原失寵。特別是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被楚懷王逐出首都后,開始了流放生涯。楚懷王囚死于秦國后,頃襄王即位,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他放逐的地帶“江南”,實際上就是如今的湖南洞庭湖一帶,且在今湖南常德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他的許多詩作中,都有常德的痕跡,如著名的《涉江》,“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就是指從常德出發(fā)溯沅江而去湘西。后來屈原自沉汨羅江,那時的汨羅江地廣人稀,遠比常德一帶落后,在資訊不發(fā)達的古代,汨羅江一帶的漁夫們對屈原也許根本就聞所未聞,聞悉有人自殺,出于人類的善良本性前往營救或打撈,這都在情理之中,并非因為知道屈原是個愛國者而去救他。且漁民自古就屬于經濟條件欠佳的群體(與現代海上漁民富裕不同),能保證一家老小溫飽就很不錯了,還能專門跑回家中拿來白飯團丟入江中喂魚?這個傳說杜撰得也太離譜了,但因為涉及愛國心,千年以來人們竟然接受了!
賽龍舟習俗最早是紀念伍子胥
早在屈原投江前206年,也有個名人投江自盡了,這個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因強諫被讒殺后,裝入皮袋,棄尸胥江。此事發(fā)生在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左傳》、《國語》、《國策》中都有記載,而且這些典籍都是存史紀實,如《國語》卷19中——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所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鴟鴺而投之江。”《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江上”,可見在春秋末當地人早已把伍子胥作為神來崇拜。東漢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文中伍君,即伍子胥。這是明確記載端午競渡是紀念伍子胥,這一記載比第一次提“端午為紀念屈原”的吳均《續(xù)齊諧記》要早三百余年,可見,伍子胥才是端午節(jié)中被首先紀念的人物。所以吳越方言區(qū)自古至今一直堅持“端午祀伍”說。
端午節(jié)只是百姓出于健康需求
端午節(jié)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為中國百姓自古以來政治覺悟還沒上升到自覺的高度,且屈原當時身為楚國人,其他國家的人愛國與他的愛國范疇是不同的,犯不著后來的秦國人及其后代也紀念他的愛國心吧。而他之所以取代了伍子胥,碧華先生認為應歸功于他的文學造詣,后代文人們對其文學成就的膜拜,給他罩上了美麗的光環(huán)。在一代一代文人們的引領下,屈原便被神化了。
但是,直到如今,國人仍然如此看重端午節(jié),卻又為何?碧華先生認為,并非是一種紀念屈原的自覺性使然,而是為了家人的健康,不信去問菜市場買艾葉菖蒲的主婦們,她們才不至于首先想到的是紀念屈原愛國哩!
從劃龍舟、吃粽子、掛艾草菖蒲這三種端午習俗來看,劃龍舟只是一種體育運動方式了,不能為全民所共享;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粽子的興趣也越來越淡了。但是,掛艾草菖蒲的習俗,無論城市鄉(xiāng)村,依然普遍。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