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綠滿全城”植樹造林活動情況匯報
201*年“綠滿全城”植樹造林活動情況匯報
陽春三月細雨紛飛,是植樹造林的一個好時節(jié),按照《201*年造林綠化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精心組織,積極準備,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較好地完成了今年我局“綠滿全城”植樹綠化任務,F(xiàn)將本次活動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認真計劃,周密部署。
我局接到“綠滿八桂”任務后,立即召集班子成員研究制訂了植樹活動計劃。按我局的實際情況選定植樹時間,落實人員、工具、車輛,又按照人員情況分好各職能小組,提前為植樹活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3月12日,在我局局長XXX同志的帶領下,我局全體干部職工氣勢高昂,迎著紛紛細雨帶上了工具去到了我們植樹的任務區(qū)XX路段。按照原先的分組計劃安排,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全體人員情緒高漲,有條不紊,揮動著鐵鏟、鋤頭挖好了一個個樹坑,種下了一株株樹苗,經過全天的努力把我局植樹任務的XX株樹苗按標準要求全部種下。
三、本次活動主要體會。
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我局干部職工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體現(xiàn)了團隊合作精神,更進一步認識了植樹活動對改善我縣綠化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有效促進了我縣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為全面實現(xiàn)“綠滿全城”綠化工作工程做出了我局應有的貢獻。
二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擴展閱讀:高考
201*年全國十八套高考語文試卷“詩歌鑒賞”題匯編
一、全國1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望江南超然臺①作蘇軾春未老,風細柳斜針。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國,且將斷火試斷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jié)不舉火,節(jié)后舉火稱新火。
[賞析]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上任,其時,當?shù)亍氨葰q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超然臺記》)。經過他一年盡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趨于安定。為了調節(jié)“濟世”與“歸隱”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寧八年底修葺園北田臺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蘇轍命名,點出其超然物外,優(yōu)游自樂的情性。這首詞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詞題一作“暮春”。詞調《望江南》即《憶江南》,本為單詞,宋人將其重復一遍,成為一種雙調新格體。詞的上片寫密州春景。詞前兩句寫登臺前所見春色“春未老”,以擬人的手法寫仲春的富盛,含意親切;“風細柳斜斜”,似一特寫鏡頭,細膩地描繪出季節(jié)的特征。“斜斜”兩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柳條垂垂,隨風搖蕩的風姿。后三句再寫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詞人為眼前的春色所觸動,情興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賞全城的春景,只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昂尽保缸o城河,半溝碧綠的春水環(huán)城繞墻,滿城嬌紅的鮮花相映綻放,好一幅艷麗奪目的春光圖!“煙雨暗千家”,進一步勾畫出千家萬戶籠罩在煙雨迷蒙之中的朦朧意境,既緊緊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著深沉的意蘊,為下片抒情作好鋪墊。下片抒鄉(xiāng)思之情。詞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眼前花紅柳綠滿全城、輕煙細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時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勾起了詞人思鄉(xiāng)的情思,強化了欲歸不得歸的感慨和嘆息。
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天。相傳春秋時,晉文公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燒死的介子推,下令舉國禁火三日,故稱寒食節(jié)。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掃墓的傳統(tǒng)風俗。寒食節(jié)后,重新生火,謂之“新火”!白舌怠保瑖@息。酒醒后,詞人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歸鄉(xiāng)探親、掃墓而嘆息,為仕途失意、抱負未展卻又不得歸隱山林而嘆息。但蘇軾是一位豁達超然的人物,此時未泯滅“致君堯舜”的宏愿,故而結尾三句筆鋒一轉,抒發(fā)了特有的隨緣自適、自我解慰的曠達胸懷。面對著來自家鄉(xiāng)的“故人”,詞人說,讓我避而不談思念家鄉(xiāng)的愁腸,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嘗吧,趁著自己年富力強的美好時光,賦詩飲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卻世間一切愁思苦悶吧!
全詞寫登超然亭所見的春景及由此牽動的羈留異鄉(xiāng)的鄉(xiāng)愁,又以“超然”的情懷貫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無縫。寫景抓住時節(jié)特征,詩意盎然,為抒情制造氣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詞顯,又緊扣季節(jié)景物,上下呼應。其謀篇布局,章法韻格,乃天設地造,無懈可擊,顯示了蘇軾按譜填詞的過人技巧,堪稱雙調《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1)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答:(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答:12答案:(1)體現(xiàn)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xiàn),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xiàn)的感情所契合,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解析:本題考察了對宋詞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結合背景和詞的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全國2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塵垢:塵埃。
(1)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2)尾聯(lián)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尾聯(lián)寫了農忙時節(jié),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xiàn)“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人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表態(tài)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修畫面活了起來
[賞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xiāng)村,雨后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沖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凈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huán)境的特征,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xiàn)出來。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縱目四望,周圍是一片多么秀麗的景色。∵h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這在平時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因為雨后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xiàn),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于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畢竟顯得有點空曠,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因而在最后兩句中,他便給這幅靜態(tài)畫面加上了動態(tài)的人物:“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彪m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并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xiàn)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三、重慶卷
13.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海棠(宋)蘇軾牡丹花(唐)白居易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月轉廊。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注]崇光:美艷的光彩。
1.[賞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癡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2.[賞析]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過二首《惜牡丹花》詩,通過他在詩題下作的自注,我們知道,這兩首詩描寫的分別是種植在翰林院北廳和朋友家中的牡丹花,而且還都是“花下作”,可以說是一種賞花惜花的感情實錄了。
這兩首詩中的第一首是寫于“翰林院北廳”的牡丹花下的,全詩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寫了他對翰林院中這兩株牡丹花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tài),活脫脫是一個護花使者的癡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美,歷來有“天香國色”的美譽,不過,在百花吐艷、群芳爭卉的季節(jié)里,她卻總是姍姍來遲,頗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的矜持。等到她一旦怒放、占盡春光的時候,一年的花事已經有了最后的晚宴的味道了。對白居易的這首《惜牡丹花》,我們也應該放在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下來欣賞,也許就可能體會出他對牡丹花的一片衷腸,其實也就是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了!般皭濍A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比娨浴般皭潯币辉~領起,為全詩的感情基調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色彩。人們也許會忍不住要問,詩人在感傷什么呢?因為第一句中并沒有明確交待原因,只說惆悵的是“階前紅牡丹”而已,初讀起來,不禁使人感到有幾分突兀,這庭院中的紅牡丹,為什么會讓詩人感傷不已呢?讀完第二句時,讀者才恍然大悟了,原來是在傍晚時分,白居易發(fā)現(xiàn),階前的牡丹花叢,只剩下兩枝還在開花了,這里的“殘”字應是殘留而不是殘敗的意思;ㄩ_自有花落時,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敗落非但不值得悲傷,相反,還是一種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現(xiàn)象,根本不應該為此而觸景傷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過一句名言,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币馑际钦f,天地本無心于愛護萬物,只是讓它們自生自滅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類,為許多自然界的正,F(xiàn)象人為地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時分,為了院中僅剩的兩枝還在開花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他那異常敏感豐富的想象力,事先預計到今天晚上就是這兩枝碩果僅存的紅牡丹盛開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風起應吹盡”,因此便不由得要盡一切可能,來加倍珍惜她,呵護她了。不過,大家都明白,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違反的,在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將如何行事呢?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熱愛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紅把火看。”憑心而論,即將衰敗的牡丹花恐怕已經沒有當初富貴嬌艷的光彩了,不過,情人眼里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這種感情并不帶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為了牡丹花的美麗所打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花即將逝去而無比惋傷,他要同他心愛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過這最后的一夜。在“衰紅”生命的最后歷程中,忠實地守護在她們的身邊,唯其如此,他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這種性情在今天的人來看,恐怕會覺得大可不必,甚至會認為是多此一舉的吧。
對于這種惜花之情,歷來文人都有所表現(xiàn),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盛唐詩人孟浩然的《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同樣飽含著對春天的熱愛,早上一覺醒來,神清氣爽,特別是聽到窗外那一聲聲婉轉如歌的鳥鳴,詩人雖然足未出戶卻已經分明陶醉在無限的春光中了。不過,他突然又想到了自己在睡夢中依稀聽到的風雨之聲,心中又不由得感到有些沉甸甸的,因為這陣風雨過后,不知會吹落多少嬌嫩的花朵,殘枝敗蕊,落紅飄零,固然讓人心痛,可是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還沒有來得及綻放她們生命中最光彩的一面,就碰上了這一場不期而至的“夜來風雨”,豈不讓人掃興?詩歌就是在這樣自然而然的聯(lián)想中,由贊春賞春翻為惜春嘆春,整首小詩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樣,如泣如訴地歌頌著春天的美好,嘆息著春天的短暫。相同意境但寫得更加委婉動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是一個“夜來風雨聲”,女詞人早上醒來之后,第一個念頭就是擔憂,所以還沒有起床,便趕緊問正站在窗前卷窗簾的侍女,讓她好好看一看,經過這一夜“雨疏風驟”的洗禮之后,院子里的海棠情景如何了?其實,女詞人根本不用等到回答,早就曉得答案了,不過,粗心的侍女可沒有李清照那樣的惜香憐玉,哪里曉得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她只不過往外面隨便看了一眼,便大大咧咧地回答說,“海棠花經受了一夜風雨的考驗,和昨天一樣,依舊活著!甭犃诉@樣的回答,簡直讓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一再地重復起來,你知道嗎,你知道嗎,肯定是綠葉更加綠了,可是紅花卻肯定是凋零了呀!白居易的第二首《惜牡丹花》的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竇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彪x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還會有人前來贊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凄涼處境嗎?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么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彩的雪中送炭呀。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后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xiàn)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后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凄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白居易這種視角獨特、感受細膩的《惜牡丹花》詩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興趣,隨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紛紛問世,著名的有李商隱的《花下醉》中的名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边@在客人散去之后,“更持紅燭賞殘花”的凄美意境,分明是白居易“夜惜衰紅把火看”一句的翻版;而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海棠花,卻已經頗有楚楚動人的盛裝女子的風姿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睆囊陨系睦涌梢钥闯,在藝術的創(chuàng)造中,獨辟蹊徑的眼光與不同凡響的感受是多么的可貴,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物,如花開花落,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來,而白居易二首《惜牡丹花》說明他正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
(1)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13.(6分)(1)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四、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賞析]居庸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徐蘭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瑪爾渾)幕僚期間,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tǒng)兵征噶爾丹時,隨安郡王出塞,由居庸關至歸化城。此詩即是隨軍出塞時作。詩中描寫了出關所見景色,抒寫了出征土卒懷土戀鄉(xiāng)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據(jù)詩意補出。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的心理!胺夂睢,從字面說,是指當上大官;就其實質而言,則是指馳騁疆場,功業(yè)有成。前兩句意思是說,將軍將在邊地的戰(zhàn)斗中建立功勛,這對于士卒說來,自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意味著士卒也將有立功的機會,因而急于奔赴邊地,而無意于逗留不前。后兩句則是寫臨出居庸關時的情況和心情!俺觥弊衷,此據(jù)喀清詩別裁》補出!榜R后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因而,無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臨出關的剎那,卻不禁猶豫了起來,不自覺地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關內的景色。此詩對土卒內心世界的開掘是相當深入的,詩中不作靜態(tài)的描繪,而是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從環(huán)境的變化相應寫到士卒心態(tài)的改變:當立功邊塞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土卒一往無前,充滿豪情;而當即將出關、遠離故土時,又難免生出柔情,回頭顧盼。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櫪之下的駑駘之輩,也不是只會行軍打仗而缺乏真情實感的戰(zhàn)爭工具。豪情與柔情、為國捐軀與懷土戀鄉(xiāng),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和諧的統(tǒng)一。全詩最動人的是三四兩句。尤其是第三句,將“馬前”、“馬后”寫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驚的奇思妙筆。在具體寫法上,這一句也很有特色:“馬后桃花”與“馬前雪”,是對比;以馬概人,則又有所省略。沈德潛稱贊此詩說:“眼前語便是奇絕語,幾于萬口流傳。此唐人邊塞詩未曾到者!(《清詩別裁》)徐蘭是一個愛作驚人語的詩人,他在《歸化城雜詠》中也有類似的詩句:“后騎解衣風柳下,前軍墮指雪花中!薄捌娼^”的“眼前語”的獲得,歸根結底是由于詩人有邊塞生活的獨特體驗,故能子唐人邊塞詩之外開拓出新的境界。而從意象與用詞而言,或許還受到過唐人權德輿的“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嶺上逢久別者又別》)與馬戴的“馬頭沖雪過臨洮”(《出塞詞》)的啟發(fā)。沈德潛在《清詩別裁》中,將此詩的題目改為《出關》,將前兩句改成“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從詩句本身說,首句寫靜,次句寫動,對環(huán)境描寫與氛圍渲染的表現(xiàn)都相當成功。但“憑山”句將所出之“關”,明白寫成了山海關,這與詩人此次隨軍出征的路線不合,是不應該當作徐蘭的創(chuàng)作來欣賞的,故為本文所不取。
(1)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
(2)“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xiàn)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14、(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后面抒情作了鋪墊!皩④姟眱删淙狈π蜗蟾,并且與全詩思鄉(xiāng)的情感內容不相稱。
(2)○1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jié)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2“桃花”與“雪”分別指代家鄉(xiāng)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xiāng)的情感。五、寧夏卷(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小齋即事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②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8、詩的第二聯(lián)對第一聯(lián)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9、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fā)一種什么樣的情懷?(6分)
答案:8、(5分)第二聯(lián)是對第一聯(lián)句意的補充!拔从谩笔浅小癐愛棋”句而說,“愛棋”是愛棋盤的方,故沒有想到要用棋來較量勝負、“哪能”句是承“憐琴”句而說,“憐琴”是愛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來記宮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聯(lián)突出強調了第一聯(lián)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9、(6分)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fā)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八、遼寧卷
15、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秋夜獨坐(節(jié)選)唐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賞析]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象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xiàn)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xiàn)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lián)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fā)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fā)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fā),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fā)現(xiàn)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fā)誘導,自以為覺悟了。后二聯(lián)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夜深宋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這首詩寫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臨川赴錢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驛中。詩中抒寫了作者的旅愁鄉(xiāng)思。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凄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從而表現(xiàn)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紀昀評道:“老健深穩(wěn),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細膩,后四句神力圓足!保圪p析]葛溪驛在江西弋陽縣,這首詩是寫他在驛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鄉(xiāng)思和歲時已晚的感覺,從而抒發(fā)對國事的感懷。開頭,“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漏”,古代計時的儀器,漏未央即夜未盡,夜很深的意思。全聯(lián)是說,在一個秋天的深夜,天邊缺月,暗淡無光。旅舍的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但無論是月色還是燈光,都不是皎潔明亮,而是一片昏慘暗淡,表現(xiàn)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這就為后面的抒情描寫很好地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病身最覺風露早,”自己身體有病,最容易感到風露侵人,氣候轉變的早;“歸夢不知山水長”,是虛寫,在夢境中回到家鄉(xiāng),就不覺得山高水長。在這里,回到家鄉(xiāng)只是夢境。但是,夢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遙遠的異鄉(xiāng),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夢境的情況,而且這樣表現(xiàn)懷鄉(xiāng)的感情,比實寫收到的藝術效果更好。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是接前一聯(lián)的意思來說的。上句接“風露早”,因為感到歲時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長”,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蒼茫凄涼。詩中寫的歲時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涼,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見詩中的真正的含義不僅僅是寫自然界的變化,而主要還是寫國事的艱難。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這種思想與他一生的政治作為,是一致的。
最后,又回過來寫秋天大自然的聲音,“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說蟬聲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煩意亂,但是,鳴蟬所停的梧桐,已是樹葉半黃了。這里的鳴蟬,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與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種種阻撓干擾有關?結合他在政治活動中的遭遇來理解,就可體會到他的這些借物寓意的語言,意味是深長的。
(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體說明。(4分)
(2)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4分)
(1)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等前蟲鳴的現(xiàn)象;(1分)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詩描寫的是動景,(1分)周詩描寫的是靜景。(1分)(2)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是人獨坐的孤寂和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草木昆蟲零落哀鳴,更添悲哀。(1分)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是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托了是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年“綠滿全城”植樹造林活動情況匯報》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年“綠滿全城”植樹造林活動情況匯報: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