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综合给合狠狠狠,人人干人人模,大陆一级黄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人人视频,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观看,午夜免费体验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29 14:17:12 | 移動端: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陸榮恒

宜州市高級中學

從教十幾年,常常聽到身邊的同事抱怨:今天的學生怎么這么難教,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懂!確實,我有時候也深有同感,在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連請假條或申請書都不會寫,就是寫了也有幾個錯別字!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該怎么教?這是困擾廣大教師的主要問題。當然,我們不可能讓他們再回到小學或初中重讀幾年,然后再上高中。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就成為廣大教師從事教學的“首選良藥”。

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廣大教師關心和探討的主要問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缺乏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推進素質教育,尤其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作為學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研究教材和學生,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基于以上認識,我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闡述我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高效課堂教學法,它包括:學(情境導入,定標自學)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講(精講點撥、提高能力)練(當堂落實,達標檢測)思(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五個方面。一、學:情境導入,定標自學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中,教師首先要尋找新舊知識的關鍵聯(lián)系點,運用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巧設導入語,讓學生帶著疑問,帶著向往和渴求投入到學習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運用導學案等教學輔助資料,對每一節(jié)課進行整合,使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后,仔細閱讀課文,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完成對教材的知識梳理和拓展延伸!安粍庸P墨不看書”是毛澤東同志的讀書經驗之談,學生在預習時就書上相關要點做好標記,在疑難之處打上問號,同時也可以在書中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才能為小組討論做好充分準備。需要查閱資料的,安排學生在課前完成。教師有耐心地指導學生自學,了解學習進程,對于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教師要適當?shù)剡M行點撥。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二、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新課程強調合作與探究,因為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總有一些問題是個人解決不了的,因此需要分組討論,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在探究學習中,要善于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過程由組長負責主持,要求每個同學都要積極參與,采用輪流發(fā)言和暢所欲言等形式,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討論時教師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參與其中,了解學習成效,點撥迷惑之處,掌控討論進程。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由記錄員作記錄匯總,然后推薦一人上臺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和疑難問題,再讓大家共同思考和討論。面對超出學生認識水平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搭橋引路,為學生創(chuàng)造獲得正確結論的條件,

促使學生思考、探索、爭辯,直至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當然,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也往往會超出教師的認知范圍,教師也可能一時無法解答,這時教師應該肯定提問者,同時鼓勵學生課后通過多種途徑去解決,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等。通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合作、探究、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講:精講點撥、提高能力

傳統(tǒng)教學以講授為主,強調知識的傳授;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也不一定都是“271”模式,該講的還是要講,關鍵是要注意講的內容和方法。

首先,教師的精講一定要抓住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重點難點問題要講清講透,并提醒學生高度重視;對于那些次重點與非重點,盡量做到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這樣分清主次地精講,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適時將世界史與中國史、古代史與近現(xiàn)代史進行橫縱聯(lián)系,同時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書本知識與鄉(xiāng)土歷史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題。

第三,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理清歷史線索,每個專題、每個章節(jié)、每個知識點都要形成知識框架,并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整理,形成筆記和掌握。

第四,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和方法。歷史課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去記憶,如果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因此,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將一些記憶技巧教給學生,如:1、聯(lián)想記憶法:即以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或人物為軸展開的聯(lián)想,將與它們有關的史實串聯(lián)起來進行記憶,這是我在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以時間為軸進行記憶,將同一個歷史年代中外歷史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歸結(1861年,1919年等),以利于學生掌握;也可以選定一個年代,利用加減十年或一百年的辦法來記憶歷史事件。2、簡化記憶法:即對記憶內容進行簡化,按主謂賓或抓住關鍵字眼(每句開頭和結尾的兩個字)進行記憶。如八七會議的內容可以簡化為“糾正錯誤,確定方針,決定起義”12個字;遵義會議的內容可以簡化為“糾正錯誤,肯定主張,選舉常委,取消指揮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可以簡化為“確定方針,評價討論,停止口號,重心轉移,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等等。3、諧音記憶法:如隋朝建立581(五把藥),唐朝滅亡907(酒淋妻),北宋滅亡1127(搖搖二妻),馬克思誕生1818.5.5(記住小孩吹喇叭,一叭一叭,嗚嗚)等等。此外還有歌訣記憶法,數(shù)字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等等。

第五,教師的精講要多使用圖表、幻燈、錄相、彩圖等立體教學手段,語言要抑揚頓挫突出趣味性,還要運用一定的小組評價機制,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如比較、歸納、、綜合、分解、總結等方法。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整合知識、分析、比較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練:當堂落實,達標檢測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當堂掌握,通過組長進行督促和檢查,做到學有所獲。教師在檢測題的設計上要側重重點、高考考點和熱點,題目難易要適度,要有梯度,保證好學生能拔高和后進生能掌握基礎知識,時間以510分鐘為宜。

當堂達標時,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將答案寫在檢測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師批閱,并算出小組平均分,排出各組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檢測本上交后,再對問題進行討論整合,解決疑難問題。通過當堂檢測,能考查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

五、思: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學反思,就是指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教學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任何教學設計,都有“紙上談兵”“理論脫離實際”之嫌。教學設計和“原生態(tài)課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統(tǒng)一、甚至是大相徑庭的。因為課堂是動態(tài)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一條不同的河”。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后對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學習有效性等方面進行全面地總結和反思,反思教與學的得與失。因此可以說,在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沒有反思的教學是不完整、不科學、不合理的教學,從這層意義上講,反思教學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重視。通過教學反思,不斷探索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學,這就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課程,不同內容,不同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每一節(jié)課之后,我們都應該進行全面地總結和反思,審查教學的得與失,以更好地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當然,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樂學善學就是好方法。實踐證明,高效課堂授課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也變得會學習、愛學習,從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在這里,請讓我用一位教育家的箴言來作結語:“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聯(lián)系電話:13907781725郵箱:lrhen201*@163.com)

擴展閱讀: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教學多年,今年初次接觸新課程教學,感觸頗深。下面我就半學期來進行新課程教學進行一些反饋。一、培訓

新課程與舊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舊教材以時間順序為體系,而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為體系的;再者,初中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也有很大的差異,初中教學側重于基本歷史史實的講述,而高中則側重于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一些史實中歸納、分析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從而得出某些道理。這樣,新課程與舊教材有如此的差異,對沒有接觸過新課程的教師進行培訓是極其必要的,否則很難講好新課程。因此必須做到“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二、教研

由于新課程在內容上不同于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評課議課,爭取課堂教學方式上的突破和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因此必須注重教研活動,包括教研組每周一節(jié)的教研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三、認識

新的普通高中課程需要以全面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任務作為其基礎。但是長期以來,社會、學校、教師都對初中歷史教學不夠重視,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歷史基礎幾乎等于零,高一學生幾乎對初中歷史知識一無所知的現(xiàn)象。這就給新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的教學內容的拓展很難把握,尚處于摸索階段。另一方面,教學進度很難提上去,詳說頗費時間,略講又等于沒講(學生沒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就不能掌握理論性很強的新課程知識)。因為新教材都是以前舊教材的高度濃縮,一節(jié)的知識幾乎覆蓋了舊教材的半本書。因此,歷史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教學有新的認識和宏觀的了解,要從客觀上把握教學的度。

總之,新課程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依據(jù)“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原則,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是,盡管新課程設計的專題型教學體系不錯,但對沒有歷史知識基礎的高一新生來講是難于掌握的。作為歷史教師,專題學習(復習)應該是在系統(tǒng)知識基本掌握的前提下進行,舊教材是在高三才開始進行專題復習,F(xiàn)在讓毫無歷史基礎的高一新生學習專題,無異給老師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

現(xiàn)在,經過半學期的歷史新課程教學,本人已對新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見識。認識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實踐上不懈努力,我們才能走出迷茫。走過陣痛,走向希望的頂點。相信今后的教學,我會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果。

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抓住的幾個關鍵點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摘要:在經常性的聽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日常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活動。高中新課改前,情況多是如此;當前的新課改中,情況并沒有改變多少。課上不足課下補,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自習時間,用大量的練習題強化訓練以達到落實知識和能力目標的現(xiàn)象仍比比皆是。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任課教師抓不住課堂教學的關節(jié)點,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農業(yè)歷史教學關鍵點

筆者以高中新教材必修二(岳麓版)第一單元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為例,淺談如何抓住課堂教學關節(jié)點,以求讀者批評指正。之所以選這一課作為一個案例,主要是近期在一所高中學校聽到一位年輕老師正好講這節(jié)課。聽完課后,筆者感覺很不是滋味,而這位教師自我感覺還行。在接下來查閱這所學校和其他學校教師關于這節(jié)課的教案時,發(fā)現(xiàn)大多教師的課堂設計與那位年輕教師的情況大同小異。那么,老師們對這節(jié)課的處理存在哪些“大同”呢?現(xiàn)將那位年輕教師關于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抄錄于下: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

一、農業(yè)的起源

1.采集經濟發(fā)展為種植經濟

2.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3.種植業(yè)為主,家畜飼養(yǎng)業(yè)為輔特點之一

4“.五谷”和“六畜”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1.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2.夏、商、周時期耒、耜仍很重要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

4.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模式日益完善特點之一

5.唐代曲轅犁發(fā)明

6.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翻車和簡車

三、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1.傳說中的大禹治水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建設

3.黃河的治理

4.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5.古代農學著作中包含大量水利建設的內容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商周時期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男耕女織”式經營方式特點之一

3“.男耕女織”式小農經濟的特點

通過上邊所列的板書設計及筆者聽課的感受,我把這位教師這節(jié)課的缺點概括如下:

1.內容整合簡單,只是對教材各自然段中心句的提煉。

2.各內容板塊之間缺乏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只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呈現(xiàn)。

3.沒有抓住“內容標準”對該部分內容的具體要求,被教材嚴重束縛。

4.照本宣科,缺乏教師獨立的見解。

5.學生自己看書,比老師講課效果要好。上述缺點的出現(xiàn)與教師在備課、上課中沒有抓住一節(jié)課的幾大關節(jié)點密切相關。那么,一節(jié)歷史課的主要關節(jié)點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呢?一、一節(jié)課的突破口以本節(jié)課為例,年輕教師在導課中這樣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一單元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農業(yè)的起源’,思考這樣幾個問題:農業(yè)是如何起源的?我國古代農業(yè)格局是什么?我國農業(yè)的一個特點是什么?人們常說的‘五谷’和‘六畜’指什么?”分析這段導語,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備課流于形式,并沒有把這節(jié)課最關鍵的問題找出來加以思索,并依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熱情,一上課就步入了按教材敘述亦步亦趨地照本宣科的道路上去了。那么,這節(jié)課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通過學習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看出,本節(jié)課內容是圍繞著“知道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編寫的。因此,抓住內容標準,用教材作為達到標準要求的道具、媒介,而不是按教材去教,應當是教師備課中要考慮的重大問題。我們通過對比內容標準,可以發(fā)現(xiàn),實際上教材既介紹了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細作,又介紹了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三個特點,并且把精耕細作的耕作模式作為三個特點中的一個。圍繞這個中心,教材選取了支持他們觀點的史實。

因此,這節(jié)課就應該抓住“中國古代農業(yè)的特點”作為突破口加以思考。二、一節(jié)課的思路我們都知道,一堂課的內容編排只要合乎邏輯、思路清楚、自圓其說,就能吸引學生,引起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反之,如上述案例那樣設計的內容編排,只是對教材的縮寫,缺乏對教材內容間的邏輯處理,其結果只能是讓聽課者感到味同嚼蠟,無思想啟迪,只能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記憶方面進行低層次、無多大意義的學習,即使記住的知識也只是一堆凌亂的死知識。那么,如何使本節(jié)課的知識活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好一個能抓住學生的好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在這一思路貫穿下,變得有意義,活起來。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本節(jié)課的思路:首先,針對課題“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讓學生感知什么是“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突破這一概念,指出“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一個重要特點。

進而,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思路引起學生有價值的思考:中國古代農業(yè)有哪幾個主要特點呢?可讓學生泛讀教材,找出課本中明確敘述的三個特點(1.以種植業(yè)為主,家畜飼養(yǎng)業(yè)為輔;2.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接下來老師應該引導發(fā)問,教材(或專家)分別是從什么角度分析概括出的這三個特點呢?我們又應如何看待這些特點呢?這樣的問題,在課本上已經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了,學生真正的思考也就開始了。學生必須在看書、思考的基礎上才能回答出來。教師循著這樣的思路,使學生經歷一場思想之旅,不比照本宣科好出許多嗎?課堂教學不也變成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有意義的對話了嗎?三、一節(jié)課中的問題鏈設計課堂教學離不開問題設計。如上所述,一節(jié)課的思路出來后,課堂教學就是循著這條基本思路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時,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我們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往往喚不醒學生大腦深層的真正活動,就如上述那位教師的設問,只是引導學生粗粗地、淺淺地讀一遍教材。

這樣的一節(jié)課下來,又有什么收獲呢?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呢?筆者認為,在一節(jié)課思路打通后,圍繞著重點問題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鏈,使得課本知識和學生的經驗發(fā)生真正的關聯(lián),也就是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經驗解讀新的文本知識,逐層解決重點問題,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解決本課中國古代農業(yè)的第二個特點“精耕細作農業(yè)模式日益完善”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考慮設計這樣的問題鏈:什么是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教材是從什么角度分析概括出這一中國古代農業(yè)特點的?我國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產生的條件有哪些?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對中國社會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等。類似這樣的問題鏈設計,才會真正把一個重點問題弄懂、弄透。

四、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學法指導所謂能力,就是表現(xiàn)為個體能夠解決問題的個性心理特征。就歷史學科而言,無論新課改還是新高考,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等。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就是能解決問題。以有價值的問題為中心,以歷史學科需要培養(yǎng)的各種能力為著眼點,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能力,增長本領,這樣的課肯定是大受學生歡迎的。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又與教師給予他們一定的學法指導緊密相連。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問題后,應當根據(jù)具無憂論文網-2.html體情況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以培養(yǎng)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或引導學生加工、分析信息以培養(yǎng)說明問題的能力,或組織學生質疑、辯難,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等。應該說,一名比較出色的高中歷史教師是一位能抓住每一節(jié)課的關節(jié)點的好手。而這樣的老師也并不是天生的,總是與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分不開,與在高中歷史教學研究領域里堅持不懈地高標準、嚴要求分不開。誰抓住了每節(jié)課的這幾個關節(jié)點,誰就會贏得上課的主動,贏得學生的歡迎,在工作中不斷體味到幸福和成功。

關于如何面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幾點看法

凌順東

轟轟烈烈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在江蘇已進入第三年,在實施新型的模塊專題式教學中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行為進行授課活動的教師們將面臨著時代發(fā)展的嚴峻挑戰(zhàn)。那么,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什么樣的新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應如何把握課改的方向,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有感觸,在此我談談幾點看法:一、教師的學科知識有待拓寬

新一輪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從教材內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從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全新的價值理念,這也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歷史教師知識結構的水準將對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效產生顯著的影響。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內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課《歷史Ⅲ》“以網絡技術為例,理解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fā)展的歷程,認識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兩個專題;選修課“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兩個模塊,這些內容都是全新的,它們都是第一次進入高中歷史教材。又如必修課《歷史Ⅱ》“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個專題,“新課標”要求通過古代中國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概括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再將這些特點綜合起來,認識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還要通過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的原因。這個專題從涉及的歷史知識到運用的思維方法和指導理論,都是比較深奧的。這些更多更深的內容就需要教師自身學科知識的拓寬。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這是高中歷史新課程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改進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的自主學習方式如探究式學習,如何踐行這些學習理念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有意義的探究教學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學生也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能著手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質疑是開展探究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善于選擇教學材料,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fā)現(xiàn),獲得新的認識。例如關于戊戌變法的性質,在教學中就可跳出教材觀點的束縛,設新的問題情境“有人認為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此你有何看法?”

其次,要引導學生合作解疑。開展多彩的討論是其重要手段,教師需根據(jù)教學目標巧設討論主題,力求每次討論都有精彩的內容和獨到的思考。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fā)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后,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探究。開展專題性課堂討論一定要精心選題,周密安排。

再次,要引導學生學會人際交往。積極鼓勵學生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往與合作,使合作從一種學習方式擴展成為學生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可以說這些新鮮的教學理念給歷史課堂帶來空前活躍的氣氛,對改變“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舊教學模式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主體地位由確定到實現(xiàn)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忽略了這一培養(yǎng)過程,實際上就是否定學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觀事實,把學生變成不需要一個接受真理,積累知識,增長才能過程就能發(fā)現(xiàn)真理的“超人”,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學實踐行為的偏差,因此舊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系統(tǒng)性知識構建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完全丟棄。

三、教師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初高中銜接

初高中銜接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課程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兩大方面上。在課程內容上,初中歷史課程改革著眼破除舊課程繁、難、深、重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展現(xiàn)出簡單淺顯的特點。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著眼點放在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點上,展現(xiàn)出的特點是分量重、內容深。因此從課程內容上看,這輪歷史課程改革使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距離拉大,有所脫節(jié)。在呈現(xiàn)方式上,舊課程初、高中都是嚴格地依照時間順序從古到今講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學內容重復率高。新課程改革克服舊課程的弊病,高中歷史課程采用模塊與專題的方式呈現(xiàn)。但受所規(guī)定模塊與專題的制約,存在難以反映歷史全貌的缺憾。歷史是嚴格地按照時間順序發(fā)展的,時間是串聯(lián)歷史的線索。時間的順序性反映著歷史事物的縱向次序或因果關系,注重時間概念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忽視了這一特點,歷史就會變成一團難理的亂麻,“新課標”規(guī)定的“通過高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的課程目標就會落空。因此初中歷史的學習基礎關系著高中歷史教學的成功與否,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與高中歷史的相鏈接,防止學生感覺到高中歷史知識混亂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四、教師在教學中以課程標準作為指揮棒

以往的歷史教學是一套教材,而現(xiàn)在是一標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當然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家所修訂的歷史課程標準,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忽視教學目標的慣性思維,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課標這個核心,并且注意拓寬知識面,關注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三位一體”表現(xiàn)在課程目標上,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

首先,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學習的“質”方面,課改專家余文森教授指出“關注營養(yǎng)”、“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指的是課程內容質量高低關系乃至決定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教學應以課程資源為教學對象,面向生活,歷史教學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會煥發(fā)它的生命力。在“量”方面,南京師大課改專家劉軍教授指出,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定出的知識“保底不封頂”,強調關注目標底線,“頂”的程度要根據(jù)學生情況處理,不能過分拔高。實際上,無論是關注“質”還是“量”,教與學就是實實在在的圍繞課改精神進行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的實踐與探索,就是通過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健全的思維方式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方法內化為學生一生成長的動力的過程。

其次,過程與方法納入課程目標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教學過程中師生都不能“套上枷鎖去跳舞”。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諧、互動開放、體驗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師自己要避免“一個頭腦兩個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一個對外,應付檢查開優(yōu)質課耍弄教學手段;一個對內,“拎著新鞋走老路”。教師更不能抑制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學習主動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樹立發(fā)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觀,要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變。

再次,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它拓寬了課程教育目標的內涵,更加關注人的發(fā)展過程,更加強調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做人。課改專家劉軍精辟的概括為“言之有理”,即“觸景生情(知識與情感)、動之以情(運用的方法)、曉之以理(分析的方法)、有感而發(fā)(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應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以及弘揚民族精神,樹立為人類和平和發(fā)展做貢獻等人生理想。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把握好上述課程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意味著“學會求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對于教師而言,意味著觀念的更新和學科教育重心的轉移;對于本地區(qū)課程改革的實驗和推廣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教學感悟,在實踐中,我們只有學會創(chuàng)造性反思,提煉出實踐當中遇到的教學問題并加以解決,才能不斷地思考發(fā)現(xiàn)。只有積極主動地尋求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把教學的信念和技巧內化,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偠灾,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業(yè)務,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自覺主動地適應課程改革發(fā)展的需要。社會是在改革中進步的,教育亦然。改革的道路上會不斷遇到新問題,要解決新問題,不能一味指望別人替我們想辦法,我們自己要有闖關的勇氣,要付出辛勤勞動的汗水。

教研論文-

高中歷史新教材研究

摘自:《桂陽一中》

為了全面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從根本上改變原有高中歷史課程設置上不利于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和個性健康發(fā)展的現(xiàn)狀,從根本上改變原有高中歷史教科書“難、繁、偏、舊”的現(xiàn)象,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出版社編寫了高中歷史教科書,并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其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代表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方向。該套教科書的具體指導思想是:

1.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并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在教材中滲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tǒng)等教育,充分發(fā)揮歷史教科書的育人功能。

2.在教材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糾正原有教材突出教師教本的片面觀念,把教材編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教材框架結構和體系的設計倚靠、尊重歷史學科,但不拘泥于歷史學科,符合高中歷史教育教學規(guī)律。教材內容的選取,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的統(tǒng)一,有利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課程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精選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有益,對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必備的歷史知識;關注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聯(lián)系;注意吸收學術研究的新成果適當?shù)刈⒁馀c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使歷史內容更加豐富。

4.教材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同時還要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進。5.教材內容盡量避免專業(yè)化和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專業(yè)性,盡可能既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又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適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嚴格控制高中歷史教材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舍棄繁瑣、艱深、龐雜和陳舊的內容,減少抽象而復雜的歷史理論和概念,避免晦澀難懂的敘述;文字力求簡潔、淺顯、生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6.教材的編寫應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中教育階段課程計劃表規(guī)定的總課時數(shù)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所規(guī)定的總學分進行安排和設計。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根據(jù)上述的指導思想,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機結合學生發(fā)展的全體性、全面性、差異性和主動性;在課程目標上,堅持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在課程內容上,選取體現(xiàn)時代精神,面向現(xiàn)實社會,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知識;在課程實施上,倡導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在課程評價上,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第二,嚴格以《課標》為依據(jù),對《課標》把握得較為準確。

高中歷史《課標》對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做出了規(guī)定。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嚴格按照《課標》的規(guī)定編寫。在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是主體,它提出了具體的歷史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該教科書盡量不任意突破《課標》規(guī)定的內容,不任意提高《課標》要求的能力,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對于《課標》“知識與能力”維度的目標,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完成歷史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在必修(Ⅰ)的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中,有一條標準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對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課標》的要求是“了解”,因此在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必修一中,對美蘇兩極對峙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做了明確而簡要的介紹,要求學生通過教科書了解這段史實即可,不做更高、更難的要求。而“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是“認識”,教科書就通過德國分裂、朝鮮戰(zhàn)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zhàn)爭,這些史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在冷戰(zhàn)局面下,美蘇間的對抗與危機雖不時發(fā)生,但雙方總是尋求各種途徑達成妥協(xié),世界形勢逐漸走向緩和;冷戰(zhàn)局面下的兩極對抗與妥協(xié),為各種力量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

該教科書重視學生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xiàn)。過去教科書往往在歷史史實的表述后,將其歷史作用、歷史意義總結成若干要點直接呈現(xiàn)在教科書中,但是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和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不是看教科書中結論性文字就可以理解的。學生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在歷史課程上就是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了解一些史實,利用一定的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人民出版社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就盡量使書中不出現(xiàn)結論性的表述,而是選編典型的、學生易理解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歷史圖片,設計一些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例如講到《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課標》的內容標準是:“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苯炭茣芯幦肓恕澳暇┐笸罋ⅰ薄ⅰ岸練庠囼灐钡仁穼,及“日本報紙刊登的日軍在南京展開殺人比賽的報道”的圖片,課文中還設計了一道“學習思考”題:“日軍在侵華期間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要完成這道題,學生要通過查閱相關的書刊、上互聯(lián)網、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等多種途徑和方法去了課文內容之外的日軍的侵華罪行,學生通過血淋淋的史實,觸目驚心的圖片,感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反人類本質,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等方法。這一課還編寫了“一二九運動”、“淞滬會戰(zhàn)”、“百團大戰(zhàn)”等中國軍民英勇抗日斗爭跡,以及“十九路軍在上海閘北英勇抗擊日軍”、“天津、上海郵政工人在信封上宣傳抗日”、“八路軍戰(zhàn)爭在長城內外”等直觀照片,幫助學生了解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史實。課文中還設計了“中日國力、軍力對比簡表”,通過對該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當時中國除了兵力強于日本之外,國力和軍力遠遠落后于日本,在戰(zhàn)爭中處于極度的劣勢,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有著相當大的困難。課文中設計了“學習與思考”:“什么是抗日救亡運動?關內外人民是如何進行抗日救亡斗爭的?”這兩問幫助學生有目的的去學習課文,在教科書提供的信息以及教科書外的相關資料中找到答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重要性”,教科書中在該課設置了“知識鏈接”,簡單介紹了“華僑支援抗戰(zhàn)”的情況。學生通過該課的學習,了解到日本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其行為是野蠻的、非人道的;面對列強的入侵,在國力、軍力遠遠落后于敵人的不利條件下,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英勇不屈,洗雪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從而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

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該教科書避免空洞的說教,而是精心設計和選編史實材料,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墩n標》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中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根據(jù)這一標準,編寫了《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一課。在說明“宗法制”時,提到了西周的文化,即“禮樂文化”!岸Y”的建設,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構架,因此在《課標》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要求,但是在當時通過“禮”所建構的秩序,不僅維護了政治的安定,也保證了社會的和諧。“禮”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樂”輔從于“禮”,使“禮”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樂秩序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到今天,禮樂秩序對我們的生活仍有所影響,比如它的尊重先祖、尊敬長輩的內容,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需要學生們通過對禮樂秩序的了解來繼承!岸Y樂秩序”這部分內容編入教科書,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受到了高中教師的普遍認同和好評。第三,設計了全新的教材結構。

《課標》的“內容標準”共設9個模塊,其中必修3個,選修6個,每個模塊下都設有專題。人民出版社這套歷史教科書在緊扣《課標》的基礎上,較大力度地對原有高中歷史課程內容進行了新的整合,從必修和選修兩個層面,以專題的形式重新建構符合高中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教材體系。該教科書共9冊,其中3冊必修課程教科書,6冊選修課程教科書,并且以專題形式作為教科書體系結構的基礎,每冊教科書均按照《課標》的專題設課,例如《課標》的必修課程歷史(Ⅰ)下設9個專題,該教科書必修一也根據(jù)《課標》設置了9個專題。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專題學習是建構在初中歷史主題學習基礎上的,主題學習是強調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的,便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而高中的專題學習是要求具有一定深度的學習與探究,對學生的要求更進了一步。

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每冊教材設立若干“學習專題”。每一“學習專題”由“專題導學”、“學習內容”、“專題學習小結與測評”三部分構成!皩n}導學”,主要內容包括導語和學習建議,是對該專題進行總體的概括并提示學生學習時的注意事項以及學習方法和途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每一專題有2-4個“學習內容”共同構成專題的主體內容。

每一“學習內容”包括課前提示、課文正文和副文、學習測評!罢n前提示”即根據(jù)《課標》中的“內容標準”的要求而確定的當課學習的重點,它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本課學習應達到的目標,幫助學生把握該課的學習要點。課文分為正、副文的形式也是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設計新穎獨特之處。課文的正文部分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內容,是學生必須學習的,一般設有3-5個子目。正文包括文字和圖片(圖片包括人物圖、實物圖、畫圖、照片、地圖、圖表等)。該套教科書的正文部分語言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并且全部使用“大字”而沒有采用“大小字”結合的方式,目的是使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能夠連貫起來,知識的獲得也連貫起來,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科書配有大量精選的歷史圖片,豐富了教科書的內容,給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會看圖表,使學生逐漸形成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副文是指除正文之外的課文內容,在教科書中設以邊框,包括“資料卡片”、“學習思考”、“知識鏈接”、“史學爭鳴”等欄目。副文的設計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幫助學生學習正文內容,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潛能!百Y料卡片”主要是為了方便學生對正文的理解,從相關材料中引用的一小段或幾小段原文。“學習思考”是結合課文內容,提出一些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學習!爸R鏈接”是對正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名詞等做簡要的解釋,一方面解答學生的疑惑,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笆穼W爭鳴”是針對課文中存在的在史學界有不同觀點或爭議的歷史問題做一個介紹,引起學生對該歷史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比如在講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時,教科書的“史學爭鳴”欄目內容是:“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因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而失敗;有人則人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型的成功開始。你贊同哪種看法”。教材回避了辛亥革命成功還是失敗的結論,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這兩種觀點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學生要通過正文的學習以及其它資料搜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認識。在“學習內容”后設有“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等欄目,幫助學生對本課的學習進行自我評價。每冊教科書除了常規(guī)課,在教科書最后都設有兩課“學習與探究”課!皩W習與探究”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活動課”。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希望通過學生的參與,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歷史學習的興趣,因此精心設計了“學習與探究”課的主題,并且根據(jù)主題,選擇恰當?shù)幕顒有问!皩W習與探究”課由“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建議與要求”等幾個部分組成。“活動目標”明確指出學生通過本次活動課所需達到的目標;顒幽繕说脑O計緊緊圍繞著“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活動準備”即為本次活動課所要做的準備工作,對歷史活動課是至關重要的;顒诱n的準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準備,還包括知識準備、能力準備等。實際上準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逐漸形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學習與探究”課為了引導學生順利的展開活動課,根據(jù)活動的具體內容,適當?shù)奶峁┮恍┗顒诱f明或者一些重要資料。教科書的編者在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當課活動應注意的問題做了建議并對活動過程提出要求,這些內容都放在了“活動建議與要求”中。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要求歷史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課程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具有熟練掌握學科新課程標準和創(chuàng)造性處理、駕馭教材以及恰當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與模式的能力,更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基本功,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課堂教學。而備課是貫穿教師全部教書生涯的最重要最大量的從不間斷和永無休止的工作,也是教師必備的一項教學基本

功,更是教師保證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備課有廣義的備課和狹義的備課之分。教師為較好完成教學目標,平時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深入鉆研新課程標準,廣泛地閱覽報刊雜志和專業(yè)書籍,在不斷豐富自己知識底蘊、積累教學資料的過程中,吸納教學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這是廣義上的備課;教師在上課前,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選擇科學有效的教法、模式及恰當?shù)慕梯o手段,精心計劃課時、編寫教案等,這是狹義上的備課。下面我所談的歷史教師的備課,均屬于狹義上的備課。

一、歷史教師的學期備課

學期教學計劃,是教師學期教學準備工作的最終體現(xiàn)。所以,教師在接受某一年級歷史課程的教學任務以后,首先應制訂學期教學計劃,使學期的各類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都緊緊圍繞這個計劃進行。同時,還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程序,使學期的學科課時安排與教材內容的基本次序配合適當,并努力做好學期理論知識的儲備和概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力求在期初做好歷史教學的各項準備工

作。

(一)學習新課程標準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是由國家教育部統(tǒng)一頒布并在全國實行的歷史教學的指導性文件,也是檢驗歷史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優(yōu)劣的基本依據(jù)。因此我們要深入、認真地加以鉆研,并在研究的基礎上使之具體化,真正落實在教學實踐的實處。因此,歷史教師備課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深入鉆研學科新

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中的那些內容需要我們學習呢?學習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可以有助于我們明確歷史教師肩上的重任和光榮職責;學習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可以有助于我們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習課程標準的各部分內容標準,可以有助于我們把握教材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基本線索和總體架構;學習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可以有助于我們掌握歷史的教學基本原則和方法;學

習課程標準中的附錄,可以有助于我們拓展歷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課程標準的精髓,建議教師把功夫花在兩個方面:一是掌握歷史課程的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及編排體系;二是注意領會課標對每一歷史事件的具體提法。因為每一具體提法都科學地概括了問題的實質,有助于我們準確地掌握歷史結論。這樣,教師在每一單元教材的備課中,就能既從整體看到局部,又能從局部看到全體,宏微并舉,這樣才能把教材各

單元的知識內容有機聯(lián)系起來。

(二)鉆研教科書

歷史教材是課程標準內容的具體化,它既是我們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又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基本來源和進行獨立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較好處理教材和靈活駕御教材,不僅關系到知識教學目標落實與否,而且關系到三維總體課程目標的達成。一堂好的歷史課,是歷史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果,而這種創(chuàng)造性首先要建立在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和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歷史

教師備課的第二步工作便是深入鉆研現(xiàn)行教材。

由于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運動過程,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縱橫聯(lián)系。因此,歷史教師在接受某一年級的歷史教學任務之后,在認真學習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同時,認真通讀教材,把握教材整體的框架結構,并清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礎知識要點,然后再分析教材內容的基本線索,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每一單元第一課的關鍵點和重難點,特別是教材中的重要歷史結論、歷史概念及教材的深淺度,更要閱讀相關的理論書籍以及高一級的教材、教學參考書、教學經驗體會文章、通俗歷史讀物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面、系統(tǒng)、透徹地掌握教材

的精髓。(三)了解學生狀況

歷史教師在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過程中,還應該采用調查、訪談等辦法,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目的、知識基礎以及非智力因素、學業(yè)困難等內容,并把了解的情況認真加以分析概括為幾個主要的問題之后,寫成學生學習現(xiàn)狀調查報告,作為擬定新學期教學計劃的基本依據(jù)之一。

(四)擬定學期教學計劃

教師在全面了解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狀況后,下一步就可以擬定學期教學計劃了。教學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課程名稱、任教年級、本學期課程內容的基本線索、學生學習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本學期課程的三維目標以及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等內容。此外,學期教學計劃還應包括配合本學

期的歷史教學將要開展的知識競賽、參觀訪問等第二課堂活動的初步規(guī)劃等。

二、歷史教師的課前備課課前備課是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的上課前,依據(jù)事先制訂好的學期教學計劃而進行的課前教學準備,既所說的課時備課。課前備課,是教師備課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所在。

(一)弄清本課題在整個教材中所處的地位

歷史課中的每一課題,必然與前面已教過的舊課和以后要教的新課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必須把局部的教材內容和整體的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理清歷史發(fā)展的來龍去

脈,即歷史知識的延續(xù)性,這就要求歷史教師首先要弄清本課題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例如,在認真鉆研《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教材內容時,應該把它與前面的《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等課題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較好理解大變革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政治局勢,以及各國風起云涌的變法運動促進了當時一些諸侯國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最終推動了大變革時期經濟發(fā)展這一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條件。在對此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之后,再和下面的《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一課聯(lián)系起來,既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對秦滅六國及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樣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大變革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大影響這一重要的歷史史實。經過上述這樣的聯(lián)系,教師不僅弄清了《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這一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而且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由割據(jù)混戰(zhàn)到完成統(tǒng)

一的歷史發(fā)展趨勢,也就有了更為系統(tǒng)更為深刻的認識。

(二)分析課題的內容、主要線索和內在聯(lián)系

這是教師針對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標準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鉆研和逐字逐句體會教材的過程。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有著縱的聯(lián)系和橫的影響。縱的聯(lián)系是教材的系統(tǒng)性,它說明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線索;橫的影響是教材的關聯(lián)性,它說明各個歷史事件相互之間的關系。教師鉆研教材就是要掌握住這種縱橫聯(lián)系,并從全局角度觀察每個具體的歷史問題,從而把教材理解得更深更透,就可以達到脈絡分明的深度。例如,“王安石變法”一目,從背景到內容到結果,始終都以“富強”兩字貫穿起來變法背景敘述了北宋的積貧積弱,不富不強;變法內容,全部措施都以達到理財整軍、富國強兵目的;變法結果,一定時間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又富又強(十幾年里,興修了水利,灌溉了田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增強了軍事力量)。教師

如能把握住貫穿在王安石變法的這條主線,理解教材便能輕松主動了。

教材編寫也能體現(xiàn)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同一專題的內容要做到縱觀全局,一線貫穿。中學歷史課的內容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專題。教師鉆研教材需要越過章節(jié)之間、分代之間和國別之間等界限,要把同一專題的內容分類貫穿,并且觀察它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階段性,并深入思考每一歷史問題在這條線上的分量和所處的地位。例如,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中國近代五次大規(guī)模的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就可以一線貫穿。那就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一步一步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線。鴉片戰(zhàn)爭以后,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以后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到了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之后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條線索,也是中國人民的屈辱史;同時代的歷史問題,教材并不同時編排在一起,教師也可以縱觀全局,心中有一個時代的全貌。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著名君王統(tǒng)治時期的中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先進,但關于他們的歷史功績往往散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不同的課節(jié)中,頭緒紛繁、前后交錯,教師必須理出頭緒。

這樣,千頭萬緒的歷史問題就能按一定的時空標準放在了一定的位置上。

(三)課堂教學目標的預設

三維歷史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是歷史教學總任務的具體化。歷史教學總任務的實現(xiàn),要靠中學歷史教學的全過程,要靠每堂課的積累。只有擬訂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使每節(jié)課有明確而又具體的要求,并努力去達到這一要求,整個中學歷史教學總任務的實現(xiàn)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切實

的保證。

1.擬定歷史課堂教學目標

一節(jié)歷史課的教學目標,應是組織教材、選擇教法、制作和使用教具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同時也是檢查教學質量、衡量教學效果的標尺和準繩。因此,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用準確、集中、具體、簡明的文字形式表述出來。而能否對教學目標加以正確地表述,是對這節(jié)歷史課的教學總體目標要求是否真正明確并把握的標志。例如《走出冷戰(zhàn)時代》一課教學目標,一位歷史教師做了如下的設計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學習20世紀末期的歷史史實,使學生在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的基礎上,樹立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激發(fā)學生對和平與發(fā)展等人類問題的關注;能力目標是引導學生觀察國際形勢的新發(fā)展及世界局勢的新變化,從而在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面前能承擔起未來所賦予的歷史重任;知識目標是波蘭巨變、東歐巨變、蘇聯(lián)解體、世界多極化、和平與發(fā)展、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這說明這名教師較好地掌握了本課教材內容的精髓和

目標設計的基本方法。2.擬定教學目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依據(jù)歷史教學的課程總體目標來制訂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一節(jié)歷史課既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又是整個歷史教學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擬定一節(jié)歷史課的教學目標,要高瞻遠矚從整體來看

局部,使它成為整個歷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2)要注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和辯證統(tǒng)一。在具體表述教學目標時,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有的課節(jié)可以并列三維目標的要求,而有的課節(jié)則不一定要強加上智能培養(yǎng)或思想教育目標,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把這些目標隱含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

中。

(3)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來預設教學的具體目標。教學目標應是教材內容的提煉,而不是教材內容的綱要羅列。在制定思想教育目標時,教師應高瞻遠矚,把教材內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寓思想教育于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又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脫離教材內容做生硬

的說教。

(4)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首先要了解學生過去所學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消化情況,估計他們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xiàn)什么困難;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思想情況,即學生的思想動向,以便抓住一些傾向性問題,結合新知識的教學,進行針對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組織和處理教材教師在擬定了教學目標之后,為了貫徹和落實教學目標,就要根據(jù)具體的教情和學情來處理教材,使教學內容更符合課標要求,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這種對教材的預設,就是組織和處理教材。教師在組織和處理教材時,不能隨意超越或降低教材的要求,而是應以教材為依據(jù),將教材內容組織得更加容易理解、領會和掌握。教師在組織和處理教材時,必須關注以下幾個的問題:

1.精心組織教材中的重難點

中學歷史教學中又存在著教材重、時間少的矛盾。而教學內容又不能過分精簡。因此,教師只能著重講解教材里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不能平鋪直敘、主次不分,否則會使學生對歷史教材難于領悟,影響教學效果。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賴以貫徹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教學難點是指不經過教師的啟發(fā)、講解,學生難于理解的內容。教師把它們講清講透,其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因此,教師在組織教材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就能輕松化解重難點。

2.靈活處理教材內容

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靈活做到教材的補充和精簡。補充是對課本的主要內容作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精簡是將教材的次要部分組織得更加精煉、簡明和概括。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貫徹教學目標。教師運用補充和精簡技巧時,應力求做到“有主有次,有增有刪,有詳有略,有深有

淺”,這樣就會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3.注意研究教材的深度、廣度和教學方法

教師在充分考慮教學目標、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基礎上,還要努力做到難易、份量和進度的適當,更要考慮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每個教師在每節(jié)課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

應千篇一律,完全可以各有特色。一節(jié)課應該是多種教法的最佳組合。

(五)擬訂課時教案

擬訂課時教案,是教師備課的最后一個步驟,它能集中反映教師備課的實際水平和備課的質量。擬定教案的形式應力求方便,只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即可,不必拘泥于整齊劃一的形式,年輕教師力爭寫詳案,老教師可以寫簡案,但教案無論詳略,當中都應該是體現(xiàn)課題、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手段、基本的教學過程以及拓展訓練等基本內容。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對歷史教師

的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師寫教學反思等。

三、歷史教師的集體備課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的集體研讀學科新課程標準和學科教材,并分析學情、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析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開展校本教

研等系列教研活動形式。(一)教師集體備課的主要程序

集體備課一般由基層校教研組開展的學科教師備課活動。主要程序包括備課組長在教研活動時,首先對本組參與集備教師提出備課要求,聽取中心發(fā)言人的發(fā)言,討論備課提綱。在討論時,組長應充分發(fā)揚學術民主,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然后,組長根據(jù)集體討論的內容,指導中心發(fā)言人修改備課提綱,撰寫教案并提出改進建議。最后,組長根據(jù)集體備課反映出來的重點問題提出來供教師教學中研究和思考,同時,也安排下一次集體備課的時間,并提出將要研討的

教學專題,并指定中心發(fā)言人。

集體備課一般雙周一次,為了加大研究力度,發(fā)揮學科群體優(yōu)勢和智慧,也可以每周一次,還可以針對突發(fā)的教學問題適時召開集體備課活動,這樣會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中的不利做法,保持發(fā)揚并積累總結較好的教學經驗,為教師針對性地搞好教學做必要的準備。事實證明,集體備課活動是教學研究的有效辦法,可迅速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更有利于教師群體素質的提高。

(二)集體備課應堅持的原則

1.超前性原則。撰寫并交流備課提綱一定要有超前性。教師備課提綱應與學期教學計劃一同完成,以便于教師早做準備,收集相關資料,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備課題綱討論一般要超前一周進行。2.統(tǒng)一性原則。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具體實施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進度、資料使用、訓練檢測等力求做到統(tǒng)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一旦失去了統(tǒng)一,就不能在集體研討中獲

得正確的信息,及時矯正自己的教學。

3.完整性原則。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jù)教材的單元或章節(jié)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但也注意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

統(tǒng)一。

(三)集體備課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1.正確處理好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

集體備課,一般采取的都是集中討論與個人鉆研相結合的形式。如果僅僅依靠聽中心發(fā)言人的說課,就不會有好的討論實效。要發(fā)動全組教師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個人鉆研是前提。集

體討論是關鍵。

2.正確處理好集備與試講的關系

集體備課之后,由一人或幾人進行試教,每次試教后都要及時組織評課。集備雖然內容統(tǒng)一,但

允許教學風格百花齊放,會有利于資源共享。3.正確處理好骨干領路與培養(yǎng)新教師的關系

集體備課的中心發(fā)言人一般都要挑選本組骨干。因此,從培養(yǎng)新教師的角度出發(fā),給他們提供學習觀摩機會。同時也可以采取“青藍結對”的方法,這樣可以一舉數(shù)得,既培養(yǎng)了新教師,同時

也較好地發(fā)揮了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四、歷史教師備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教師運用教材與學生運用教材問題

教材既是教師教學的憑借,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教師在備課和講課時,不能只考慮自己如何運用教材,而應考慮學生如何運用教材進行歷史學習,并把學生運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活動計劃之中。如安排學生對教材的課文進行閱讀、理解和分析,對書中的地圖進行識別、運用,對補充的材料進行解釋和討論等。只有引導學生較好的使用好教材,其教材的作用才能真

正完全發(fā)揮出來。2.教材正文與輔文問題

現(xiàn)行的各種版本的中學歷史教材,在教材的主體課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和補充文相結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說的大字與小字的分段混合編排。正文(大字)部分是歷史基本知識,即對基本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以及歷史發(fā)展的主要過程進行簡明扼要的概括和敘述;輔文(小字)部分是對正文內容的拓展,補充一些資料性的內容可對正文起到活化、充實、引導和銜接的作用。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應該以正文為教學的基礎,教學的重點要圍繞正文來選擇,但也不要忽視對輔文的運用,特別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輔文,使課文的這兩部分的運用

達到和諧統(tǒng)一。3.課文學習與課堂活動問題

現(xiàn)行的歷史教材中,在輔文部分設計了一些教學活動(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性等)。這些活動的設計往往是教材的特點所在。教師在使用時,不能只重視對課文的講授,而應注重對書中活動設計的靈活運用。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備課文,更要備活動,把教學活動的設計落實在教學整體規(guī)劃中,并在教學實際中得以實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記

憶。

4.書中文字與圖片問題

歷史教材結合課文敘述配置了大量的插圖和地圖。這些圖片含有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直觀、形象,又與課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對圖片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圖片屬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歷史情境和活化課文文字內容的功能。教師應在備課時認真分析圖片的內容,把圖片的使用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設計出運用圖片的活動,以便在教學時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

闡釋和運用圖片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把對課文的學習與對圖片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

5.課文與補充資料問題

現(xiàn)行的歷史教材往往編入一些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歷史文獻、檔案、詩文等,而且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師應善于運用書中的這些補充資料,在教學是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對原始資料中的一些難懂的文字,教師還要進行解釋。補充資料的運用也要同課文的學習相配合,尤其是同課文的重點問題相配合,使學生通過對資料的閱讀

與理解,更好地把握課文中的重點,同時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6.課文學習與拓展訓練問題

歷史教材在教材中或課后,一般都設計了相應的思考題,目的是加強和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訓練思維和答題技能。對于書中的問題,教師也應在備課時加以統(tǒng)籌考慮,因為拓展訓

練可以起著運用和鞏固知識的作用。新一輪課程改革最大的收獲就是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歷史課改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教師的備課之功更是保證學科課程目標順暢實施并落實的關鍵所在。歷史教師只有在充分研究學科課程觀念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從靈活處理教材入手,高水平地完成教學目標、重難點、模式方法、手段、教學過程等教學設計,并注意處理好主導與主體、課內與課外、繼承與創(chuàng)新、灌輸與啟發(fā)以及接受與探究等關系,一定會較好地運用備課技巧,達到教學事

半功倍之效力。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設定

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靈魂,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關鍵!安痪邆溥@個條件,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的效益教學質量,就會更大程度地依賴于教師個人的專業(yè)水平!保1]因此,對于中學歷史教師特別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只有先制定準確、具體、完整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確保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標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而課程目標承載的新的理念、學習方式等要真真切切的進入課堂,實現(xiàn)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思考3個問題:(1)你把學生帶到哪里?(教學目標)(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過程和方法)?(3)如何確信你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學習結果評估)。

而明確把握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目前,課改在沿著新課程方向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出現(xiàn)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學目標虛化,有效性受到挑戰(zhàn)。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時,課標要求“通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過程,使學生認識并理解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不斷調整的過程,從而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這些目標的行為主體都是教師,而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并沒有明確的說明,而“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也是不可測的,并沒有體現(xiàn)新課標“以學生為主”理念。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教師科學地制定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在本文中,筆者將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如何不斷更新教學目標,以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學目標的方法。分析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科學化的綱領確定教學目標是推進標準、教學、評價一致性的關鍵。嚴格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xiàn)程度四項要素。[2]而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綱領,確定教學目標的第一步應該是對課標進行詳細的分解。如: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含義”(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經過分解,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把握這一課標。第一,從學科內涵上來說,中央集權制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我們需要了解這一制度的緣起、發(fā)展、變遷及其歷史影響;第二,從知識分類來說,這個課標包含概念性知識和事實性知識;第三,從認知水平上來說,了解行為動詞包括說出、背誦、描述、辨認列舉、復述等。在分解課標時應以人教版教材為主,參考其他各種版本的教材。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作業(yè)的設計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歷史作業(yè)設計

論文摘要: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脆力。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yè)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xiàn)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yè)成為培養(yǎng)學生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yōu)化歷史學習環(huán)境。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我國全面展開,新的課程改革是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對人才的要求。因此新課程作業(yè)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廣大歷史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jù),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作業(yè)觀;樹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得到發(fā)展的作業(yè)設計理念。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已一大都做好了相應的準備與努力,一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為教學過程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的作業(yè)設計,部分教師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設計的作業(yè)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課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潛能的發(fā)揮,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歷史素養(yǎng)的提高,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

1.作業(yè)形式的單一性。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幾乎都局限于書面答題,題型仍以填空、選擇、材料分析、問答題為主,著重點仍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考察學生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題目很少。2.作業(yè)提出的單向性。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中,問題都是課本(或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這樣的作業(yè)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方面無所作為,而且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yè),缺乏層次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導致了優(yōu)秀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

3.作業(yè)內容的機械性。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缺乏時代感,許多老師布置的歷史作業(yè)往往是把課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業(yè)本上,或者課后練習、配套練習一股腦全部要求做在作業(yè)本上。這類作業(yè)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學生對歷史學習、歷史作業(yè)失去了興趣。

4.作業(yè)完成的封閉性。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強調獨立思考,不允許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相互探討,互相合作,從來不把“合作”“探究”當作一項必要的素質進行培養(yǎng)。

5.作業(yè)評價的絕對性。傳統(tǒng)歷史作業(yè)的評價是由教師一人操作,學生對作業(yè)的普遍態(tài)度是完成后上交就萬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師的作業(yè)評價是與事先的“標準答案.”作對比,非對即錯,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為新課程作業(yè)設計提供了具體而有力的依據(jù)。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yè)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xiàn)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yè)成為培養(yǎng)學生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yōu)化歷史學習環(huán)境。筆者依據(jù)新課程的要求,借鑒同行經驗并.結合自.身實踐,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yè)設計,應突出以下這.幾個特點:

1.開放性。開放題的特點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條件不完備,它體現(xiàn)為:布置作業(yè)內容的開放,學生有權自主一選擇;作業(yè).形成的.開放,改變原有的書面作業(yè)模式;作業(yè)結果、答案的開放,不再是單一刻板的;評價方式的開放,實行多樣化的評價。開放題可以使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對歷史問題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的觀點,封閉題主要引起認識結構的同化,而開放題則引起認知結構的順應,一般而言,開放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影響較大。臺灣著名歷史教育專家張元先生,曾在新竹某中學高一年級學生中做過作業(yè)改革的實驗,他設計了一道關于漢武帝與匈奴戰(zhàn)爭的題目,要求學生每人寫一封寄自疆場的家書,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漢武帝時代有一位中級軍官,參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戰(zhàn)役,在戰(zhàn)事告一段落后,他寫了一封信,托人帶回給家人,他在信中述說了所見到的事物,也寫了一些感想,現(xiàn)在經由歷史想象你就是這位軍官,請你盡量從當時的情景來寫這封信。”該題要求學生盡量去理解過去人們的觀念和思想,馳騁想象,神人其境,給了學生發(fā)揮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了學生學史的興趣。2.差異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同步的而是異步的、發(fā)散式的思維過程,不同的學生沿著不同的學習路徑都能夠建構出相同的結果,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相應層次的作業(yè),以達到幫助他們建構知識體系的目的。筆者在每節(jié)課后都設計AB兩組練習題或者增加自由選做題。A組題是對本節(jié)內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體學生,B組題或自由選做題是較高的要求,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前者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制表等等,主要目的是掌握、鞏固歷史課本知識,后者題型多種多樣,內容有史料的辨析,課文內容的整理,有指導學生查閱辭典,講故事,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有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等等。這些習題都與有關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但都不是能從歷史課本中找出直接的現(xiàn)成答案。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不少問題允許學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3.趣味性。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睂嵺`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扎實、活潑、生動地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教師對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yè),并期待著下一次作業(yè),這樣的作業(yè)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秦漢時期的文化”一章,筆者提供給學生兩枚1962年發(fā)行的紀念蔡倫的郵票,并說明其中一張是錯票,發(fā)現(xiàn)后立即停止發(fā)行,又發(fā)行其中一枚正確的郵票,要求學生觀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錯票?是什么錯誤?這道題富有趣味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趣味性作業(yè)以理解為特點,以興趣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學生形成這種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其學業(yè)成績就會大幅度提高,對以后的發(fā).展也大有好處。

4.實踐性。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滿.、深刻。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做得好。參觀、考察歷史遺存,歷史調查,撰寫歷史習作,制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制作歷史課件等,讓知識始終在生產、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得到運用、驗一證。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地完成適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業(yè),而這些貼近生活、重在實踐行動的作業(yè),對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合作性,F(xiàn)代社會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品質,合作精神也是新課程著力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地創(chuàng)設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的環(huán)境,設計作業(yè)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完成合作性作業(yè)的過程中相互求教,也可以詢問教師和家長。通過合作性作業(yè),使學生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與欣賞。

6.人文性。教師的教學工作,表面上面對的是教材、課本、學生、作業(yè),其實是在和一個學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會背景、人文習性、道德情趣、思想觀念進行持久的交往和對話。這種交往有許多形式,作業(yè)就是一種最為直接而頻繁的通道,所以,教師布置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教師批改作業(yè)就是一種互動的人文活動。在這里,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學識和修養(yǎng),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情趣和進步的快樂,促進學生心智的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業(yè)活動成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載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yè),就會讓學生有熱情參與的期望,他們不再把作業(yè)當成負擔,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yè)完成的數(shù)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速度,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批改作業(yè)時,由教師一人操作轉向學生參與共同評價,這樣.做,既把教師從沉重的批改作業(yè)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也可督促學生找出作業(yè)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及時改正,通過不斷循環(huán)和督促、監(jiān)控和反饋,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自我監(jiān)控的學習習慣。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作業(yè),不應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應是學生成長中一種生活需要、學習需要。因此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作業(yè)設計的重要性,不僅要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更要花時間、精力去鉆研歷史作業(yè)設于十,從而使有效教學與有效作業(yè)相得益彰,使學生學習歷史真正達到最佳效率。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反思 2》由互聯(lián)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weilaioem.com/gongwen/707802.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