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文化建設
201*級語文教育班同學為學院安全文化建言獻策
本報樂山4月28日電(記者宋彤)今天,樂山師范學院201*級語文教育班同學在行知樓207教室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而富有意義的討論會。討論會圍繞“校園安全文化建設”這一主題積極展開。同學們?yōu)樾@安全文化建設建言獻策,積極發(fā)言,自主討論,會場氣氛熱烈。樂山師范學院李康云老師出席了本次會議,并對此次討論會予以全程的指導。討論會由四個討論小組共28名同學組成。
第一組以劉雅麗和李俊杰同學為代表,他們認為應首先解決樂山師院后校門的道路安全問題。此路段道路狹窄,流動攤販多,人口流量大、車輛多,且雜物四處堆積,污水橫流。這些問題都存在著極大地安全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劉雅麗等同學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即與城管部門密切配合,整修道路,規(guī)范攤販的管理,新增道路交通安全提示牌。此方案實施時間較長,然見效較為顯著。
第二組以鄧安琴與文雯同學為代表,他們則主要針對行知樓放學時間樓道擁擠的問題。放學時間,學生都蜂擁而出,容易造成樓道擁擠的現(xiàn)象,且極大地增加了樓道的負擔,因此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文雯等同學提出調(diào)整課程時間安排,但是該項措施因為操作程序復雜,不具有可行性被李康云老師所否決。之后他們又提出可以在行知樓新增木質(zhì)滑梯,這一措施既減輕了樓道的負擔,又切實可行,不失為一項好的建議。
第三組以趙婷婷和劉娟同學為代表,他們主要指出行知樓到百果苑這一條下坡路同樣存在車多人多,且道路不平整的問題。同學們又喜歡走在道路的中間,這樣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她們認為可以在同學們中間開展監(jiān)督,提倡上下皆靠右行走,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此項措施關(guān)鍵在于極高學生自身的自覺性和公德意識。
第四組以楊景琳和李亞騰為代表,他們則把關(guān)注的對象移到了致遠樓那邊,在“女生苑”的旁邊,“致遠樓”的下面有一條林蔭小道,夜晚顯得幽僻黑暗,而且經(jīng)常蟲蛇出沒。因此,楊景琳同學提出了可以在這一片地方增設路燈。李康云老師也認為可以通過在這一片地區(qū),把道路加寬,整修成一條正式的道路。其他同學還發(fā)現(xiàn)了校園的另一個安全隱患,即校園里有許多愛騎摩托車的同學,但是有很多卻是無證駕駛,而且多是超速駕駛,學校領(lǐng)導應該加強這一方面的整治,并且要求他們限速,從而確保同學們的安全。
在此次討論會上,同學們都作了積極精彩的發(fā)言,每一位同學都認真的參入其中。通過討論會,讓我們提高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調(diào)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師生相交流意見,更增進了師生感情。最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們對“海恩法則”的理解。何謂海恩法則呢?海恩法則是德國飛機渦輪機的發(fā)明者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個在航空界關(guān)于飛行安全的法則,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法則強調(diào)兩點:一是事故的發(fā)生是量的積累的結(jié)果;二是再好的技術(shù),再完美的規(guī)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zhì)和責任心。
校園安全與每個師生、家長和社會有著切身的關(guān)系。從廣義上講,校園安全事故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由于某種偶然突發(fā)的因素而導致的人為傷害事件。就其特點而言,一般是因為責任人的疏忽大意、過失失職而不是因為故意而導致事故的發(fā)生。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guān)于《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校園安全文化建設: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