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201*--201*學年第一學期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xiàn)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聯(lián)系本地區(qū)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鉆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jīng)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四、善于從教材出發(fā),激發(fā)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jù)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lián)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擴展閱讀:201*上學期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201*學年度上學期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
這學期,本人擔任畢業(yè)班六年級7個班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本人能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我主要實施的措施有:1、目標明確三位一體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本冊教材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豐富的實例、有價值的知識鏈接,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我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以調查、訪問、參觀、實踐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實現(xiàn)學生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合拍的課程目標。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新課標指出: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fā)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怎樣才是美》時我先播放歐洲兒童時裝秀的現(xiàn)場,把學生帶到生活的美的當中,喚起孩子們對美的一種感受、震撼。讓同學們走進生活,發(fā)掘怎樣才是美。然后引出課題《怎樣才是美》,這樣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講《春天的故事》時利用《春天的故事》那深情的旋律,把學生帶入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中,利用課件使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3、指導閱讀引導感悟
新課標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指出: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教材28頁《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小文以主人公的身份展現(xiàn)了她就“怎樣打扮才好?你喜歡打扮的理由是什么?”這些問題讓同學們暢所欲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穿戴整潔就是外在美,外在美的社會存在價值。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由同學們的發(fā)言探討中過渡到教材29頁小美和小麗的故事,她們倆的這些行為到底美還是不美呢?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小組探究學習環(huán)節(jié),小組內探究學習,以自編自導小品《在巴士上》來展現(xiàn)小組成員對行為美、內心美的理解。學生分成4小組,根據(jù)教材29頁的圖畫,商量應當怎樣做。
4、整合資源擴展知識
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力,運用時代的學習工具探索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的小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達到對課文自主探索全面認識的教育目的。學習《祖孫三代話汽車》時我讓學生上網(wǎng)搜集汽車的品牌圖標及和生產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5、實踐活動升華情感
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這種參與活動也在潛移默化、層層遞進中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有效的突破了難點,突出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學習《四大件的變遷》時,我能夠圍繞“四大件”的變遷來使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并不是簡單地進行說教,我讓學生調查訪問直觀地再現(xiàn)了四大件的變遷,使學生對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在教學中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更重視素質的提高問題,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