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學校是開展繼續(xù)教育的重要基地,校本培訓是繼續(xù)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此,根據(jù)我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辦學特色,充分運用本校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資源,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特制訂201*學年度校本培訓計劃依托本,F(xiàn)有的教學資源及師資力量進行符合我校的生物教學研究。生物校本教研是為提升生物教師的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發(fā)展學生生物意識服務的,其在各校開展的形式多樣,“集體備課”是大家共同關注并不斷探討而又褒貶不一的形式之一!凹w備課”的優(yōu)點是:同伴互助,發(fā)揮教師的群體優(yōu)勢,集集體之智慧,提高教師鉆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之處是:生物“集體備課”在部分學校名存實虛,生物“集體備課”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我校在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作了深入的探討。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門嶄新的科研活動,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為了提高對生物校本研修的認識,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生物教學實踐活動,我們生物組對本學科的校本研修進行思考,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方針,樹立以師生發(fā)展為本的培訓理念,圍繞學校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構建基于網(wǎng)絡的自主、開放的校本培訓模式。以提高教師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全面貫徹落實區(qū)教育局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的精神,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動,具有科技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具體思路匯報如下:一、開展以校為本的專題研究
我們的生物校本研修力爭真正做到,以解決我校處于困難初級中學,生物更為薄弱學科為主要出發(fā)點,我們生物組通過分析我校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定課題(專題),在研修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來指導教學實踐,使生物教學走上一條良性發(fā)展之路,以此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生自主發(fā)展,學校良性發(fā)展。
目前我校生物組教師少,且均較年輕,缺乏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而我校學生存在學習習慣不夠理想,學習方法普遍落后等問題,再參考大量有關校本研修資料和我區(qū)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組決定開展一系列立題小,周期短,見效快,有較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生物校本研修專題。主要有: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研修和實踐;為求課堂教學高效率,進行最優(yōu)課堂教學探討;為有效解決學生課業(yè)負擔,開展對作業(yè)的研究。
生物“集體備課”內容的選定要克服隨意性,增強目的性。在學期初,就要讓各年級組確定好“集體備課”的內容,不宜過多,最多不能超過整冊教材內容的一半。在確定哪些為“集體備課”的內容前,年級組的所有教師要把整冊教材內容進行學習疏通,了解各個知識領域在本冊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乃至與其他年級教材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一般來說,所選“集體備課”的內容應是教師們共同認為在教法上較難處理的、別人研究過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從未研究過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綜合實踐內容等。當然,集體備課內容的選定最好能兼顧生物學科中的四大領域(數(shù)與代數(shù)、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二、各備課組研修專題草擬1.預備年級
鑒于預備年級是高中起始年級,因此抓學生學習習慣,改變學生被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研修重點。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其基本結構如下:
(一)課前列出問題,提出預習目標(二)課前自主預習,嘗試解決列出的問題(三)課內師生交流,討論問題(四)課內變式訓練,提高能力(五)課內歸納總結,鞏固提高
(六)課后完成練習,比較課前解決問題能力(七)階段總結,研究解決上述教學困惑。2.高一年級
同課異構(一)備課組教師提前設計好同課題教案。每周選好某一課題,備課組教師提前設計好課題。(二)備課組成員共同討論該課題每一份教案,提出修改意見,形成基本共識。(三)由組內以為教師先開課,再采用全體教研組教師聽課,評課,集體進行反思探討,總結經(jīng)驗,修改教案后再由該備課組另一教師同課題開課;再反思探討,總結經(jīng)驗,重新修改教案后再次開課(四)全組教師評課交流,探討比較所形成的最優(yōu)教學組合3.高二年級
由于民工子弟學校學生轉入我校較多,各班人數(shù)也較多,學生兩極分化現(xiàn)象嚴重。因此高二年級研修專題為:如何有效防止兩極分化現(xiàn)象,提高合格率。嘗試案例分析,自主研修,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組內教員集體分析該案例,擬可行性建議并進行教學效果比較三、教研組研修特點
1.教研組教師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反思,使教研組工作更加扎實,深入,從而推動東遼陽中學的生物校本研修,形成墨江一中特色2.備課組每周活動,探討研究各教研存在的實際問題3.教研組隔周活動,匯報共同研究
4.每位教師每周一次教學反思,每月一次,每學期提供一個可供探討研究的個案
5.每位中青年教師開一堂生物研究課6.帶教學中的問題參加教研組的活動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1.科研經(jīng)費2.希望專家引領3.合理的評價體系五、保障措施:
1、設立學校繼續(xù)教育校本培訓領導小組,構建學校繼續(xù)教育校本培訓管理網(wǎng)絡。建立由學校校長和資深教師組成的咨詢小組,對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訓過程進行指導。只有保證“集體備課”的時間,教師間的相互研討才能有保障,否則必將流于形式。這里所說的“時間”,是指要在教師的8小時工作時間內,切不可占用教師的休息時間,如此教師才能自覺自愿地參與。我校的生物教師在每周三的上午第二節(jié)課后就沒有任何課務,所有生物教師在上午第三至第四節(jié)課這一段時間內將集中進行教學研討活動,而每逢雙周二上午為集體備課時間。由于在教師的工作時間內開展這一活動而且這樣的活動有主題、見實效,所以教師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均能暢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以備課組為依托,開展切實有效的教研活動,推進學科教學建設;以各類培訓班、提高班、研修班為依托,開展青年教師培訓活動,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以市教研室為依托,開展專題研究,推進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3、建立激勵機制。結合內部管理考核方案,將教師的業(yè)務培訓與崗位聘任、學期考核掛鉤,并記入教師業(yè)務檔案,努力打造一支學科齊全、素質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
4、結合學校辦學情況和師資水平狀況,列支部分繼續(xù)教育經(jīng)費,有計劃地安排學科教師參加市、區(qū)級培訓、進修和觀摩。5、建立學校校本培訓檔案,內容包括:學校校本培訓的規(guī)劃,自主培訓活動材料,學員個人檔案認定材料等。把教師的基本功合格證書和參加業(yè)務培訓情況作為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提升、評優(yōu)、評先的依據(jù)。
擴展閱讀:福清元洪高級中學生物組校本研訓
福清元洪高級中學生物組校本研訓
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的幾點感悟
福清元洪高級中學生物組高壯
201*.9
新課程的實施,帶給了教師們新的課程理念,提供了教學改革和專業(yè)化成長的平臺,但也帶給教師們許多困惑和與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碰撞。在第一輪的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教研實踐中,筆者獲得了許多不同于以往教學的許多感悟,認為在實施高中新課程中應該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新教材與舊教材的關系
相對于舊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生物》),新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編寫框架上都有較大的改動,由原來的章節(jié)教學改為模塊教學。從編者的角度來看,新教材的體系與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但在使用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對新教材的結構和教學中“度”的把握上感到難以適應,甚至將新教材“還原”為舊教材,出現(xiàn)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
以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細胞膜”的教學為例,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是“簡述細胞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新教材對本內容的處理是:在第三章第一節(jié)設置了“細胞膜系統(tǒng)的邊界”一節(jié),簡要介紹細胞膜的生物組成和功能,并設置了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關于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則安排在第四章的第二節(jié)“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和第三節(jié)“細胞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相對于舊教材,新教材對本內容的處理有了較大調整。從筆者在教研中所獲得的信息來看,有的教師不滿意這樣的設置,在實際教學中更多的是將第三章與第四章的相關內容進行重組,合二為一,將新教材“還原”為舊教材的編排順序。
再如有關細胞器的內容,新的課程標準對此要求為“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只是相當于原教學大綱中的“了解”水平,屬較低層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幾種細胞器的圖片,簡要介紹其功能特點,寥寥數(shù)語,筆墨不多。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準確把握課標要求,主動地把內容還原為舊教材中的講述,增加了大量額外知識,如中心體的結構特點、溶酶體的功能、各種細胞器有無膜的比較等,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又導致了教學課時的緊張。
還有,在必修二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與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教學的順序問題,不同的教師就采用了不同的順序,部分老師認為在學習“減數(shù)分裂”的知識之前,先學習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guī)
律,覺得十分抽象、困難重重,所以先教第二章后,再回過頭教第一章章,有的教師卻按課本教材的順利完成教學。應該說,新課程的許多知識是按照生物學發(fā)展歷程的順序來編寫的,這樣,在教學中就有很明顯的時代背景。如果刻意調換教學順序,也許會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也會造成一些知識的混亂。比如,學生先學習了減數(shù)分裂后,在頭腦中就有了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等概念,然后再來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就很自然地把染色體、基因等名詞混入了孟德爾的假說中,但在孟德爾所處的時代,并沒有這些概念,也就是說生物科學還沒有發(fā)展到這樣的水平。例:孟德爾對分離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說,下列不屬于該假說內容的是()(201*福建單科質量檢查)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B、基因在體細胞染色體上成對存在C、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D、配子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部分同學就認為B選項屬于孟德爾提出的假說。從而造成對生物知識結構的混淆。
從上述情況來看,教師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由于受舊教材教學的影響,觀念上還未完全轉變過來,不能深入領會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編寫意圖,在教學時出現(xiàn)偏差甚至混亂。雖然我們提倡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師的教學設想若與教材的編寫越相左,帶給教學的沖擊就越大,最終會影響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課程標準應認真研讀,準確把握,應了解教材編寫的特點(體系、方法等),理解編者的意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編者的意圖、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確定教學策略。但任何形式的教學設計都應注意滿足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的關系
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它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面對新課程,教師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導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這并不意味可以濫用探究性學習,也決不能全盤否認接受性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一些教師對探究性學習的本質意義不能深刻領會,似乎課堂上越活躍越好,問題越開放越好,教師講得越少越好,學生表現(xiàn)越自由越好,好像沒有探究活動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既不能根據(jù)教學實際精心設計探究內容,也不考慮是否有探究的必要。結果,學生跟著忙乎了半天,到最后連教師也不知道學生探究出了什么。其實,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各有優(yōu)缺點,接受學習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知識,但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學生在短期內難以學到很多知識,且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探究活動,也不是探究性學習對所有學生都有效。
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分析教材和學生實際,從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及教育價值出發(fā),有針對性
地選用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筆者在講解“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的傳遞”時,可以將突觸間隙比喻成一條河,提問:“神經(jīng)沖動如何跨過它,傳到突觸后膜?過河可用船或建橋,哪種方式好?”就此問題,可以進行適當?shù)奶桨富顒,同學們各執(zhí)一詞,課堂氣氛活躍。師引導生分析:用“船”快、靈活,符合“調節(jié)”的本義。隨即提出:這“船”究竟是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神經(jīng)遞質。全過程既有探究性學習,也有授受學習。
如果片面地強調探究性學習而排斥其他教學方式,就會導致教學時間緊張,教師該講的少講或不講以至于教學中充滿了活動的組織和過程的體驗,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升華學生的體驗,構建科學的概念。所以,我們倡導探究性學習,并不否定其他學習方式,而是主張采用“以探究為核心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繼承以往教學中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將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優(yōu)勢互補,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平時教學與高考的關系
教師不僅要悉心研究平時的教學行為,而且還要悉心揣摩學生的心理價值取向。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來講,核心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但是高中教學又是必須面對高考的,這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現(xiàn)實,因此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也就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追求兩者的最大交集則是每個教師應該做的。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應指向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還應有助于有效提高學生應試的能力。
面對高中新課程的高考改革是全社會關心的話題,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過去,我們的高中教學習慣于跟著高考這個“指揮棒”走。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在我省高考方案暫未出臺之前,有的教師無所適從,有的持等待觀望態(tài)度,走一步看一步。表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或暫還不能完全掌握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或受原有教學思想的影響,或出于對高考命題的擔憂,擔心高考命題者對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題出現(xiàn)偏差等,在這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教師對教學內容過分講多、講深、講透的現(xiàn)象依然充斥著新課程的課堂。
勿庸諱言,每個教師都關注高考,注重高考的導向作用,但我們必須明確高考的依據(jù)是“標準”,在平時教學中只要堅持以“標準”為標準,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核心概念的建構和核心知識的學習,科學地組織好學生活動和探究性教學過程,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經(jīng)常性地開展好教學評價,重視平時的練習和測評及師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扎實地搞好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和教學研究工作,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學生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四、自身理論水平與教學要求的關系
筆者從事中學生物教學已快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生物科學迅猛發(fā)展,而且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嶄新的生物學知識在以前的大學課本中是沒有的,但在今天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體現(xiàn),如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質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等。因此,對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中,到底是將供體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細胞呢,還是將供體細胞注入去核卵母細胞?在選修三P45中,對于動物核移植技術的概念是這樣描述的:“動物核移植是將動物的一個細胞的細胞核,移入一個已經(jīng)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其重組并發(fā)育成一個新的胚胎,這個新的胚胎最終發(fā)育成動物個體”。但在P48的“體細胞核移植過程流程圖”中,卻是把整個供體細胞注入去核的卵細胞。這是什么原因呢?經(jīng)過查找大量資料后才明白,原來是這樣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最初是用玻璃微型吸管將供體細胞的細胞核取出,再注入去核卵母細胞內,后來發(fā)展出另外一種方法,即直接將供體細胞注入去核卵母細胞透明質內,然后用病毒介導或者電脈沖等方式使兩個細胞融合。因為后來發(fā)展的這種方法操作簡便,對卵母細胞損傷較小,現(xiàn)在較為常用,多莉羊的產(chǎn)生就是用的這種方法。但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卻把流程圖給改了,把供核細胞改為細胞核。很明顯,教師自身的知識未能跟上新課程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余時間及時充電,學習生物科學發(fā)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勝任高中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新課程的實施,對許多教師而言,是一個新生事物,在了解、認識并熟悉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彷徨和不適應,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走彎路,以上關系若能正確處理,必將有助于高中生物課改的推進。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高中生物校本研修》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高中生物校本研修: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