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國學“仁政論”指君主良性或有利于百姓的馭民之術,在做以下論述時,我們必須直面“仁政”是以一種權術的形式被發(fā)揮使用的,而不是一種制度。換而言之,僅是依賴個體而使用的施政方針,這使它具有的不穩(wěn)定性和繼承力應受到質疑,而如下論述通過比較分析“仁政論”的觀點和法治制度的重要性,來得出國學在當下所能給予我們的啟示。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在儒墨流派中,博愛和施仁作為兩個重要思想基礎在春秋時期廣泛流傳,不難看出,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包容,統(tǒng)一,由家及國等優(yōu)秀思想。這些理論和觀念即是明君的治世之道!跋韧跤胁蝗倘酥,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仁君以仁政治世,統(tǒng)治者的清明便成了“仁政”的重要前提,確實我們也必須承認,明君的有效管理和愛民寬厚對社會乃至時代都是有領導意義的。但我們也要及時地從領袖影響中平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的君主我們是否可以一直延續(xù)到以后,仁政的有效發(fā)揮到底是權力的使用和交替過程所決定的,整個過程中主要主體和主導力是人及人的權利。限于君主的血緣繼承制或禪位制,對仁政的實行無疑是存在相當?shù)娘L險的。對于一種結果的偏激依賴,就如同一場賭博,君主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被賦予責任,但也同樣賦予了他滿足自身利益的權利,信任他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無休止的欲望的膨脹,不信任他無疑于叛國,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從而使整個國家陷入動亂。
仁政之目的,“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上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田,如商賈之財,木無根則槁,燈上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饑,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遁之滅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闭驗椤熬迸c“民”的相反相成,仁政即是有以維護自身統(tǒng)治為目的的限制,它在精神和行為上給予指導和干涉,使君王可以最大限度的打好自己的牌,然而在這樣的現(xiàn)狀存在幾千年后,我們終于明白,我們不可以信任一個擁有所有權力的集權者。取而代之的是比仁政更加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來約束有權利的人,和提供需要庇護的人民與之對抗的權力;蛟S有人會問,那仁政論的思想和理念呢,體系的不成功不應該是全盤否定的原因。仁政的理念自然也必須融入到法律之中,這便是國學給我嗎法律工作者最大的寶藏。這仍然是精英這統(tǒng)治的社會,立法過程便是分配權利的過程,如果沒有寬仁,平等,愛人,恤民,這無疑將是沉重的枷鎖對于百姓來說。一部惡法誕生的危害勝過十個昏君的影響,法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倘若民眾連基本的道德準則都喪失了,那這個國家離滅亡還遠嗎。
另一個方面,仁政論從大而化小,使用在每一位普通公民身上則會表現(xiàn)出它完整的一面!鞍钪,唯汝眾;邦之不臧,惟于一人有佚罰!薄盃柸f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睆闹斜磉_的是一種克己,修德的思想。在中國這個崇尚品德修行的國家,沒有什么比樹立起道德榜樣更能提高公信力的了。如今,司法公信力的底下,訴訟制度的漏洞,冤案連連。不得不使我們反思,我們的在職官員,當權者真的有以公正執(zhí)法的職業(yè)道德嗎,面對腐敗不止的官場,也不僅僅是來一場“大掃除”就可以了事的狀況了。我們國學中提出“仁政論”的衍生就應該作用于每一位權利人身上。當克己,修德成為官場新風尚時,我們官與民之間的信任基礎還會薄弱嗎。
國學“仁政論”留給我們的不是一位明君,而是一種明君的希望和思想,“仁政”在如今的法治社會中或許不容,但它更多的是先秦百家們的一種立法施政的原則和遠見,權力起始于民,行使于民,結束于民,利于民,保于民,公于民。這便是仁政與法治碰撞出的最美火花。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