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之所以成為名篇,在于它精彩的情節(jié)背后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但在情節(jié)或是人物設(shè)定這一方面,《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部“現(xiàn)象級”的大劇,無疑做的還不夠,甚至有的方面非常不好,比如侯亮平妻子的這一人設(shè)(感興趣的可以翻看我上一條朋友圈,這里不再贅述)當然也有成功的,比如祁同偉。相信絕大部分人對這個人物都會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感情,作為一個反面人物,他自然有讓人咬牙切實的犯罪事實,但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又何嘗不是他死前高喊的那句一一“我沒辦法”。回到這個人物的起點,一個被權(quán)力“任性”甚至是“蹂躪”的一個有志有才青年,如果說他的分配是被當時的省委副書記“黑”了,那么請大家別忘了,他當時也算是時任漢東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巖石的女婿,陳巖石作為一個絕對的正面人物,他當時的正義感去哪了?祁同偉作為一名政法專業(yè)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他受到的這些不公正待遇,難道就不值得讓自己據(jù)理力爭一下?拋開別的事情不說,在這件事情上,陳老的舉動是不是與“過分愛惜自己政治羽毛”的李達康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然,說這些不是為了顛覆某些正面人物,更不是為了給某些反面人物翻案。只是想說明一點:無論在影視劇里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壞”人往往比“好”人更懂得用合法的規(guī)則維護自己不正當?shù)睦,如果“好”人不夠“壞”,那么正義同樣得不到伸張,正義與善良不應該成為玻璃,清澈透明卻又不堪一擊,他應該成為金剛石,閃爍光亮卻又堅硬無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但就這個事例來說,高尚會不會也成為他人不幸的注腳?事實上,許多道德上沒有一點污點的人,最后往往也是一事無成,就像明代的海瑞,最后只能去南京,做一個留守官員。相反,一個道德上并不那么純潔的吳宗憲,甚至是戚繼光(按照《萬歷十五年》上的說法,這位名族英雄似乎和當時權(quán)傾朝野的張居正有那么一些超乎正常上下級往來的交往)最終都為明朝乃至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建設(shè)與安定團結(jié)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個人比較喜歡李國文先生的一句話,大意是,中國式哲學的精髓在于能夠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狀況之中,將死板生硬的道德標準進行柔化的處理。在回到文章之初的就事論事,也許在那一刻,陳巖石老先生利用自己的關(guān)系人脈,為祁同偉謀得一個好位置,或許才是對其個人和整個社會最好的交代。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