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語文課中的美育教學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闭仗煨詠碚f,人都是愛美的,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生活中去。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能充分發(fā)揮美育功能,讓美育走進新課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充分收集和挖掘美育素材,有計劃有步驟把實施美育,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別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一、 欣賞美《春》、《濟南的春天》、《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課文,都描繪了祖國山河的景象,或壯麗、或神奇、或優(yōu)美,均能使學生賞心悅目,激起熱愛自然、創(chuàng)造自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美好情感。教師中只是通過語言中介,而應該引導學生去欣賞賞心悅目的情性。識得其中的情與理。如趙麗宏的《周莊水韻》,作者造取不同景物,多角度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周莊水韻的多姿多彩,美不勝收。作者通過寫自己三次游周莊的不同感受,第一次側(cè)重于視覺——春雨中的周莊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第二次抓住古鎮(zhèn)的色彩和聲音來描寫,把雪后的古鎮(zhèn)比作——“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把水聲比作“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它有“萬般柔情”且“裊裊回旋上升”,不僅寫出了水聲的形象,更寫出了水聲的神韻;第三次,作者夜游周莊,濃墨重彩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不僅寫岸上的光色,也寫到了河水的七彩斑斕;不僅寫花船上的絲竹管弦之聲,也寫到驚喜的歡呼聲,有力地表現(xiàn)了古鎮(zhèn)水鄉(xiāng)改革開放后的勃勃生機。這些美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感受作者展現(xiàn)美的高超技巧。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同時,又能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美的欣賞,激發(fā)了學生對美的熱愛,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 鑒別美學生對善惡是非的分辨,往往依據(jù)對事物美丑的鑒別,教師首先應在課堂上因勢利導,引導學習鑒別藝術美。如《安塞腰鼓》的美,在于生命力的美,《白楊禮贊》的美在于平凡樸質(zhì)的美,;其次,用多種無稽之談旅游城市上學生比較鑒別美: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這課較抽象,課前讓學生去說說,你覺得什么是最苦,什么最樂?通過比較,讓學生鑒別什么是樂的,什么是苦的,形成正確的苦樂觀。從而進一步鑒別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讓學生體會到心靈美是社會美的最高表現(xiàn)形態(tài)。范進中舉后的瘋態(tài)是科舉制度的“活畫像”——是美的反面教材!遏斕彷犎蜴(zhèn)關西》中的魯達是“俠義”美的表現(xiàn)。在對這些形象進行理性分析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心靈的感悟中得到洗禮、熏陶、升華,使學生的審美標準、審美情趣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斷提高。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既達到了美育的目的,又實現(xiàn)智育的目標。
三、 創(chuàng)造美美的創(chuàng)造并不神秘,如寫一首詩,寫個片斷,根據(jù)詩文的內(nèi)容畫一張畫,寫一些優(yōu)美的文字,就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造。提倡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探索教師提出的問題等,利用各種語文活動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更多的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美的追求,美的實踐,美的創(chuàng)造,能激發(fā)學生對美的熱愛,養(yǎng)成崇高的審美情操,塑造美的心靈。
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及總目標中都提出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展示美、欣賞美的過程。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成為崇高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中,就成為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體育之中,就成為健壯之美,美育融在勞動中成為創(chuàng)造之美、靈巧之美。總之,美育的特點是“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第二篇:淺析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
淺析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
作者:張宏志
內(nèi)容摘要: “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泵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增強其對美的理解和感受。語文美育是指以語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理解課文中的情感,注重美的正確引導;挖掘教材本身的審美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敏感;激發(fā)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中將這幾方面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成為有知識、有覺悟、有高尚的情操和有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能力的未來一代。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滲透、審美觀、審美敏感、審美創(chuàng)造
“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泵烙陂_拓智力、凈化情感、構(gòu)建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上,具有其他各育所無法代替的功能。
關于美育的任務,早在18世紀,席勒就在《美育書簡》中提出:“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爆F(xiàn)代美育理論進一步指出:美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審美敏感與審美創(chuàng)造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美的旋律中愉快的接受教育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體驗,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只有當學生有了審美興趣,才能主動接受審美的教育,向?qū)W生實施美育教育。那么怎樣才能正確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興趣呢?首先教師要加強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做到品質(zhì)高尚、心靈美好。必須熱愛生活、熱愛學生,做到對真、善、美充滿感情,充滿愛心,必須有對人生,對工作熾熱的激情,做到內(nèi)心充滿陽光“只有教師本身具備這種品質(zhì)。才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出這種品質(zhì)”(教育學符贊科夫
語)。只有教師美好心靈的陽光比學生的明亮的多,才有可能照亮學生的心靈。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使他們感受美,認識美,使心靈深處真正受到美 1
的感染和熏陶,我們的中學語文課中有許多古今中外,文質(zhì)兼美,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都體現(xiàn)著作家的審美評價和愛憎態(tài)度。
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提春眼前會展現(xiàn)出春光明媚,萬象更新的景象,在講述這一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美,要用自己美的語肓描述出文章美的內(nèi)涵及外延,調(diào)動他們的想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成功的教學總是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借助教具,或啟發(fā)思考,或設置疑團來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甚至用一個巧妙的動作,合理的板書,通俗的諺語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到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只有當學生在愉快情緒的伴隨下進行學時,才能有興趣、有興趣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理解課文中的情感,注重美的正確引導。
把情感教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方面提出,這是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所謂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和體驗。情感包括人們對事物的情仇愛恨、喜怒哀樂。劉勰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弊怨胖两,一篇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飽蘸著自己的情感,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是借筆抒情,讀者就應讀文生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架起一條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于漪經(jīng)常采用“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錘打重點詞句、表情朗讀、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傳情,以情激情”進行教學。事實上,教師作為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中介”,在深入鉆研和具體講授教材的流程中,心靈必定受到深淺不同的感染,情動于衷,激起情波,乃至引起情緒姿態(tài),語氣聲調(diào)的諸種變化,隨著教材所蘊感情變化,應相應地做出或憂或喜、或褒或貶等不同的反映或評價。
《涉江》、《史記》、《正氣歌》、《岳陽樓記》等作品都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修養(yǎng)自身的高尚情操,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聽老師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的講析,利用豐富的感情傳遞,才能從不同程度被形象美、情節(jié)美、環(huán)境美、語言美影響著,感動著,而后才能真正體現(xiàn)美的景物、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情感。這些作品也是作家審美觀念、情緒、理想的再現(xiàn)和物化。
如教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我引導學生對皇帝進行審美分析:這個愛美的皇帝是否真的美呢?學生很快便作出否定的判斷。再進一步引導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他只愛新裝,其余的一切國家大事他都不關心;其二,他心口不一,自己并沒有看見新裝,卻甘愿上當。最后大家一起歸納:一個人應該怎樣才算美呢?他應該關心社會,誠實、表里如一,有一顆美的心靈,而不僅僅是華麗的外表。
又如,在教《背影》一課,我首先動情地講起自己的父親,學生聽得入神感動,然后紛紛講起父親如何關懷、培養(yǎng)自己,全班沉浸在濃濃的情感氛圍中?磿r機成熟,我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課教學。我在講《背影》一課時,懷
著對父親的深刻體驗去動情地講授,學生們情緒受到?jīng)_撞,好幾個學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水。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不用說教,把孝心獻給父母審美觀念早已刻在每個學生的心底。
三、挖掘教材本身的審美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敏感。
審美敏感是一種善于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教學生作文時,我們常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一段生活或一個事件,有的學生回憶起來感慨萬千,寫起來千言難盡,而有的學生卻印象淡薄,寫起來運筆艱難。這其實也反映出學生的審美敏感差異。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敏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利用視聽教具,培養(yǎng)審美感受力。
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是審美感官直接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的能力。蘇霍姆林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睂W生的感知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把主體的注意力穩(wěn)定地引向?qū)ο,同時,這種感知又具有整體性。當對象呈現(xiàn)于眼前時,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一定時間的靜觀默想,消化理解,再將這種無意識狀態(tài)轉(zhuǎn)為感知,把整個形象分化成的個別感覺再組合為一個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時,首先要設法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誦讀中進行語言的感知,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立體感受,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觀其物、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審美感受。然后進行富有美感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向?qū)W生示范審美的方法和過程。
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利用多媒體課文朗讀介紹岳陽樓,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具有濃濃文化氛圍的岳陽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作者記了岳陽樓的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什么感情?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聲情并茂的朗讀,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陽樓,讓學生初步感受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在精讀課文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用抒情的語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激情:想象我們登上岳陽樓,眼望浩浩湯湯的洞庭湖,一起來表達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心聲吧!打開多媒體的背景音樂,學生一起配樂美讀全文。學生通過美讀探究,文本中的情景躍出紙面,把自己帶入了“霪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從而隨“遷客騷人”或喜或悲,更能被作者積極向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所感染。
2、運用比較分析,培養(yǎng)審美鑒賞力
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美的事物的領悟和評價的能力,它是包括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理解能力在內(nèi)的一種對美的自覺認識的能力。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主要應從比較分析著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人們常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可見比較是何等重要。比較的內(nèi)容常見的有:人物形象的比較,寫作特點的比較,作
家風格的比較,語言表達的比較,作者手稿的比較等。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適用比較映襯,最能顯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把握并突出這一點,則能使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美并受到陶冶。
如《故鄉(xiāng)》中寫閏土二十年前后的情景:
畫面一:天空深藍,圓月金黃,在海邊碧綠的西瓜地里,項帶銀圈的少年閏土手提鋼叉,輕輕向猹逼近,奮力刺去??。
畫面二:成年的閏土臉色灰黃,皺紋很深,眼圈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穿薄棉衣,粗糙開裂的手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囁嚅后終于叫道:“老爺!??”
通過閏土從一個活潑、勇敢的鄉(xiāng)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慘的窮農(nóng)夫的二十年前后變化的比較,聯(lián)想到二十年代中國農(nóng)民的悲劇,這樣一比較鑒別,使學生對這一悲劇人物的苦難命運表示深切同情和關懷,并且激起對舊世界的憤懣與抗議。
又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是描寫雪景的詩詞,從感情基調(diào)這一方面來比較,毛澤東的詞始終贊美祖國江山的多姿多彩,感情樂觀豪邁,抒發(fā)了自己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雄心壯志與抱負。而岑參的詩則是極力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慘淡,“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無限惆悵的感情。從風格上比較,前者粗獷豪放,后者清新細膩。
四、 激發(fā)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接受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進而創(chuàng)造美,“以美的緣故改造世界”(馬克思語)。所以創(chuàng)造美應該是中學語文美育的最高目標,就語文美育的目的而言,既要通過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善于找到美、感受美、欣賞美,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熱情好動,感情豐富,體驗著生活的喜怒哀樂,這種真實的人生體驗就是最生動、最真切的生活形象感受,也是練習創(chuàng)造美的活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同時掌握創(chuàng)造的技能、技巧并在實踐中運用。
1、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
這種創(chuàng)造美的行動,融合了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對原作的反饋,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學生在朗誦過程中再現(xiàn)情境、表現(xiàn)美,其審美理想在活動中升華。如楊朔的《海市》,作者給我們勾畫了一幅迷人的奇幻的海市蜃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的境界。作者以虛虛實實的筆觸,點燃了變化莫測的海市奇景。在教學中,就可以采用朗讀法進行授課,無許多解釋,教師可及時點撥,提醒,讓他們一面欣賞作品的“海市美”;一面通過朗讀再充分想像海市的其他美景,已達到創(chuàng)造美的效果。
2、通過激發(fā)審美想象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毕胂笫前延洃洷硐蠼(jīng)過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chuàng)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在教學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教材中可以點燃、激起創(chuàng)造性火花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惫鹆值纳剿降子卸嗝溃抠R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是這樣寫的:“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山!”首先,我讓學生想象,神仙有多么優(yōu)美的姿態(tài),桂林的山水就有多么優(yōu)美的姿態(tài),接著讓學生描述那種意境,進行再創(chuàng)造。有一位學生是這樣描述的:飄渺的白云間,恍惚走動著一個個傳說中的神;朦朧霧色中,隱約有無數(shù)仙女在翩翩起舞,這不是云神霧仙,而是桂林的神姿仙態(tài)。我們從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中可以領略到那種難以言傳的美。
3、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
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練習,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在作文教學時,老師總是想讓學生寫出具體的、生動的、美的文章,其中就要驅(qū)遣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美。如看圖作文,畫面往往是“特寫式”的只是反映事物包孕的某一瞬間,它“含不盡之意于畫外”,留有景物和人的許多空白點,為學生作文創(chuàng)設了能夠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學習完一篇課文,學生在認識和體驗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情境后,就會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jīng)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
如學習了《回憶我的母親》可以寫《我的母親》,學習了《濟南的冬天》可以寫《故鄉(xiāng)的冬天》,還可以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課文中美的語言大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讓他們憑借課文中精彩之筆,創(chuàng)造性地寫一些作文,如《二十一世紀的我》、《新東郭先生》等,也可以給有些課文的正面人物寫續(xù)集使其形象更完善,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一個方面。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大膽發(fā)揮想象,才能創(chuàng)造“美”。
生活離不開美,人們對美的追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升華,生活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中學生對美有著熱烈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擔負著美育的重任,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因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遵循初步認識美、學習欣賞美、練習創(chuàng)造美的流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美的素養(yǎng),讓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心靈美、語言美,促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覺悟、有高尚的情操和有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能力的未來一代。
參考文獻:
1.《學苑新報》
2.《美學原理新編》揚辛、甘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新課程》雜志201*年第7期
4.《中學素質(zhì)教育》魏宗宣(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篇:電化教學在語文課中的應用
電化教學在語文課中的應用 隨著國家對農(nóng)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農(nóng)村小學電化教學也慢慢走進了農(nóng)村小學的課堂,這對農(nóng)村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不僅開闊了孩子們視野,也為農(nóng)村教師教學注入新鮮血液。電化教學在語文課中的應用在當前學校教育中,運用的教學媒體多種多樣,簡單點的有錄音機、幻燈機等,而現(xiàn)在多數(shù)學校都配有多媒體教室。這些教學媒體既是教師的輔助工具,又是學生的認知工具,雖功能有異有同,但都是為教學服務的,而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結(jié)合本人教學實踐以及在外聽課中的一點感悟,再此談談我的一點膚淺之見。
一、氣氛渲染,產(chǎn)生共鳴我們學校還沒有多媒體教室,所以在上某些情感性足的課文,覺得用上錄音機,感覺也很不錯。例如《小音樂家揚科》(浙教版第十冊)有一個片段說的是揚科從小很愛音樂,無論走到哪里,他總能聽到樂聲。我特地選了斯特勞斯的《春天的歌》,在動聽的音樂聲中,我讓學生閉眼去體會大自然的一切響聲,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風兒“呼呼”作響聲,小鳥“嘰嘰喳喳”叫聲,青蛙“呱呱”聲等等也就應運而生了。接著我又拋出一個話題: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揚科聽到的什么聲響呢?(這是課文的一個空白點),學生思緒頓時一瀉千里,聯(lián)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樂,讓學生美美地朗讀這一段,從學生的表情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也陶醉在這音樂聲中了。由此,使用錄音機使學生很快地達到了我事先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教學手段之一。
二、情景再現(xiàn),激發(fā)興趣多媒體有豐富多彩的視聽和動畫效果,可以增強教學直觀性和生動性。一些優(yōu)美的畫面能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極易喚醒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如我在聽一位老師上《荷花》 一文時,問學生見過荷花嗎?大部分學生都說沒親眼見過,隨后這位教師就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出一幅動態(tài)的荷花圖,在學生的陣陣贊嘆聲中,那“碧綠的”、“挨挨擠擠”、“大圓盤”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現(xiàn)出來。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解說中,再次讓學生感受到荷花的靜態(tài)美,使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事物。
三、開闊視野,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力。每個學生都可以而且應該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并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教師通過教育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是教育成功的標志。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要能在將來擠身于社會,現(xiàn)在一定要讓孩子成為思維活躍敏捷、想象豐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新人。電教媒體能激發(fā)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tài),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力的開發(fā)。 我記憶猶新的是教《驚弓之鳥》一課,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設計了一幅抽拉活動片,并在我們學校江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有關“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的磁帶。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chuàng)造性推測。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電教演示難點突破了。電化教學煥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領略
到了一種最高層次的愉快——創(chuàng)造的愉快。
四、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發(fā)形成的,而是在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在他們個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而來的。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今年3月份,我在聽一位老師上《我愛綠葉》這篇課文,課伊始,老師便出示綠葉圖片,配樂朗誦,導課。這里給予多媒體具有視、聽及一身的效果,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導課,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使學生很快產(chǎn)生對綠葉的敬意,便迫切地想知道下文。隨著學生在情感上對綠葉產(chǎn)生愛的升華時,老師又出示了一組組照片,那是一幅幅被人們砍伐掉的只剩下一樁樹根,那被濃煙染黑了天空的煙囪,那排放的污水使得不能成活的莊稼……觸目驚心,老師用沉重地話語問道:“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他們留給人類的又是什么?”“一片望不到邊的沙漠!薄耙活w失望的心!薄,多美的答案呀!在同學們情緒高漲、義憤填膺時,老師又問“同學們,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應該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于是一個個實際行動(如植樹、搞宣傳等)便動態(tài)生成,學生不僅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實際行動中得到深深地教育?傊,電教媒體介入教學中,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幫助教師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美感、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
第四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學
三河市第六中學熊文彬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美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彼晕艺J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美得享受中增長知識?墒钦嬲搅苏n堂上教師往往會感到困惑,感到無法使美育在語文課堂改革開放下去。比如說,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自主和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面,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奢望他們能領悟出語言的文字美、體驗出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在試聽想象中去感受意境美等這些美德藝術享受了。有時,為讓學生感受語文美,教師無論如何啟發(fā),學生依然是引而不導,啟而不發(fā),不能達到自主學習,共同探討的目的。難道是學生不會欣賞美嗎?不會鑒賞美嗎?不會感受美嗎?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美的熏陶,也就是 說,在語文課上,教師怎樣才能寓教于樂,實施美育教學?
一.在反復吟誦中去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
對于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我認為,不如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去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
我國古代就提倡“美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給學生閱讀的多是經(jīng)典范文,學生在吟哦誦讀中去體會文章的韻律美,并且在體會中會有所感悟。
現(xiàn)代文中也有許多經(jīng)典文章對于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點撥
下異口同聲地齊讀,老師范讀,學生體會,學生替換地輪讀,男女生分組誦讀,看著黑板上的關鍵詞背讀。逐句進行接讀,眾生鼎沸的速讀。。。。。。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韻律美。通過開展這個活動,學生能夠理解這段文字寫出了鼎湖山多層次的泉聲:柔曼、清脆、厚重、雄渾。。。。。。輕讀徐疾,節(jié)奏又有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文章由辨聲而想象聲音產(chǎn)生的具體情境:草叢中淌過的小溪,石縫間漏下的滴泉,細流匯于空谷。。。。。。學生在誦讀中激情四射,仿佛置身其中,與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并紛紛要仿寫!
長期以來,教師對詞匯和句法的注入式教學,是學生早已習慣當“廳長”,懶于誦讀,更厭于思考。所以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多讀,在反復吟誦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教師的任務就是以讀帶講,以導促讀,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解疑釋惑領讀成誦,熏陶養(yǎng)成語感,并在反復誦讀中體驗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抓住文章中心。
二.在品詞析句中讓學生領悟文章的語言
寓教于文,在品詞析句中讓學生領悟文章的語言美,也不失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種途徑。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引導學生對文中精美的語言文字認真琢磨,反復推敲,仔細玩昧,這是語文數(shù)學的本位,這樣,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感情,進行審美教育。
文章美的語言主要指準確形象的語言,這種語言也是感染力強的語言,例如,朱自清的《春》,以“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的美麗,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xiàn)力,使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美麗的、健壯的春天。使抽象的春天變得有形、有色、有聲、有神、有情,
噴射出詩意的光輝。
文章的字里行間抒發(fā)了對春天無比熱愛和熱情贊美的深沉感情。細細品味這詩一般的語言文字。會使學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因此,導引學生品詞析句在閱讀賞析中領悟作者筆下的美。通過品味文章美的語言文字,看到作者筆下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到。
三、在視聽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關于如何啟發(fā)學生感受語文課文的美,我認為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視聽想象中感受意境美,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和情感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善于創(chuàng)制情境,充分運用想象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心使像,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才能使學生更加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例如八年級下冊中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的組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蕭瑟凄涼的意境,襯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在學習時,我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詩中前三句的九種景物展開想象,使自己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
學生在我們引導下邊讀邊想象,腦子里就像放電影一樣閃過一幅幅畫面,從而感覺自己好像就是那個騎著瘦馬的天涯游子。我就是這樣把學生帶入藝術的境界,讓學生在視聽想象中感受到語文課文的美。
四、讓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
以個性化的閱讀寫作展示美,在學生學次寫作階段,我們完全可以適當降低審題立意諸方面的要求。讓題材開放-------題材無禁區(qū),學生有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的自由;讓修改自信------------修改權(quán)屬學生;或自改,或互該,
或集體該,讓講評更民主--------學生積極參與作文講評,指出優(yōu)劣高下,提出建議,讓成果共享---------或在班上交流,或變成手抄報,或登上校報,或?qū)ν獍l(fā)表。
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創(chuàng)造美。讓作文展示學生生命活動的軌跡,作文才會有思想的碰壁,心靈的歌唱。鼓勵學生親近大自然,走進小劇場,改變、演.出課文劇??.文章本是有情物,當他們用青春的生命去擁抱這變換的廣闊世界,寫出的文章,必有新鮮的生命在其中跳蕩,噴灑的是熱血,燃燒的真情。在如此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學習,豈不美哉
教材內(nèi)容的延伸性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拓展生成空間。為了孩子的明天,為了祖國的未來,教師的使命與家長的期待促使我們勤學不輟、斗志昂揚。美育教育無處不在,無處不可為,側(cè)重美教育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美德,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育使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悠久而燦爛的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美育材料,只要我們滿腔熱忱的去實踐,潛心摸索出一套科學的方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五篇:從名師課中重讀語文教學的回歸
從名師課中重讀語文教學的回歸
江蘇寶應縣山陽鎮(zhèn)長溝初級中學225800陳文宏
【摘要】:語文教學,老師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教什么,如何教,這些根本性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們。如何解惑?全國名師精品課在引領著我們,細細品析,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答案。諸如,精讀文本,回歸工具性,教學創(chuàng)意,關注全體發(fā)展等,如此使我們語文教學回歸真實的狀態(tài)。
【關鍵詞】:課堂文本研讀課堂指向教學創(chuàng)意全體發(fā)展
正文:語文教學,老師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教什么,如何教,這些根本性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們。課改后,語文教學流派和模式精彩紛呈,這讓我們一線老師往往艱難做出選擇。近來,再次研讀名師的課堂,審視語文教學的回歸,感悟到他們的課既有教學個性,更注重回歸文本,回歸學生,回歸高效。把我們的課和名師的課進行比較,不斷琢磨反思,漸漸有了體會,形成筆端。
一、文本研讀:須知出入法
文本是什么?課程專家指出教材編制的目的不是為老師提供“法定”的文件,讓老師屈從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為老師的教學服務,是為老師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面對這塊無量的資源,我們和名師在意識層面和實踐層面有何不同呢?
老師:面對文本,首先粗略閱讀文本,然后翻閱教學參考書,或者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去接受既定的教材,將教參上的解讀搬運到課堂上,有人形象稱為“搬運工”或教參的形象代言人,或者從網(wǎng)上下載教案。顯然,這樣的解讀只是一種重現(xiàn)和模仿,沒有粘附自我的靈魂,這樣的課能有效和高效嗎?
如執(zhí)教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賞析時,總引導學生理解為: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冷的仙境?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這些復雜、含蓄的思想內(nèi)容,老師如果不借助于教參可能也無法理解,何況只有十四五歲的學生呢?他們能聽懂嗎?其實,學生能說出作者賞景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即可。那些深層次的內(nèi)容隨著閱歷的豐富會逐步理解的。有時候,無從體驗的,無法理解其厚重的情感的,則在必要的解說之后,留下空白,以待 1
來日。頓悟往往在多少年之后的不經(jīng)意之時。正如蘇軾寫文“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對《孔乙已》主旨解讀總定位:深刻的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惡。其實,孔乙己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知識分子。由于不能從科舉梯子爬上仕途,又不會營生,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替人抄書“換一碗飯吃” 以致窮到將要討飯,是一個“苦人”形象。而周圍人沒有一個人給予同情,孔乙己只有走向了死亡。小說就這樣揭露和鞭撻了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冷酷的現(xiàn)實。其實,魯迅自己曾說,小說是“描寫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老師完全可以借此引導學生關注我們身邊的弱勢群體,構(gòu)建我們溫暖的和諧社會。
名師:蘇州中學的黃厚江老師把文本研讀分為三步走:第一步,陌生閱讀。以一個陌生者的身份進入文本,尋找新的發(fā)現(xiàn)。第二步,立體化閱讀。主要讀出意義層面(顯性內(nèi)容和隱性意思)、形式層面(文本的篇章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手法等)、語言層面(語言的表現(xiàn)力、遣詞造句的魅力等)。第三步,問題閱讀。發(fā)現(xiàn)文本的疑點、關鍵點、切入點。余映潮老師介紹了自己的經(jīng)驗。如魯迅的《雪》,閱讀前三段,我發(fā)現(xiàn)了??,要求寫20個句子。試想一下,你有20個文本感受,還怕上課沒有個性嗎,沒有精彩嗎?從《小石潭記》中讀出了“小”“石”“潭”“水”“魚”等,從《濟南的冬天》讀出了一個“小”(小山、小城、小雪)。從《荷葉母親》最后一段讀出了比喻之美、句式之美、抒情之美、點題之美、升華之美、虛實之美。錢夢龍老師說:“我總是把課文一遍又一遍地讀,反反復復的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教學中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還不時帶點激情!
南宋學者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則是入書法,用得透脫,則是出書法!豹毩⒀凶x文本,就是要求教師“入”得教材,解得其中內(nèi)涵和意蘊,才能用好教材;文本研讀是發(fā)現(xiàn)文本內(nèi)容的密碼和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如果我們沒有對文本的“出和入”的功底,于是我們的課堂就會出現(xiàn)下列種種情形:注重結(jié)論而沒有過程的指點,不敢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教師角色和文本角色難以匹配,對文本的把握偏離學生實際,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教學程序??名師的做法不正在引領我們嗎?
二、課堂指向:回歸工具性
錢理群指出:這些年,語文教學忽略必要的知識的講授,基本能力的訓練,語言材料的積累與習慣的養(yǎng)成。還有一個或許是更為根本的問題:語文教育改(好 范文網(wǎng)www.weilaioem.com)革最終效果應該體現(xiàn)在哪里?衡量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最基本的標準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現(xiàn)為每一個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實實在在的提高,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審美力的實實在在的提高,從而達到人的精神的實實在在的成長。(《語文教育門外談》p173)這里,錢老師把工具性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課堂上,師生應更多地從"工具"價值的角度、從"語"和"文"的角度、從"知識、技能"和"方法"的角度,來研究文章,研究語言,研究理解和表達,以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課堂中有如此"立意",有了這一扎實的過程,"人文性"便在其中潛滋暗長了。對此,老師和名師在課堂中如何呈現(xiàn)呢?
一線老師:不到20分鐘匆忙講完課文,然后教師鏈接拓展,或音樂或圖片或視頻或超文本,讓學生談感受,談發(fā)現(xiàn)等,而文本則被冷落一邊,這種泛文本化的課堂不是少數(shù);蛘甙ぞ咝,凸顯“人文性”,重義輕文,弄得語文課不像語文課了。一位老師執(zhí)教《致女兒的信》時,以“愛情”為主線,先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愛情”的內(nèi)容,接著鏈接影片《泰坦尼克號》片段,讓學生暢談愛情的感受,最后老師和學生各自介紹有關愛情的動人故事。也許學生對愛情的認識上了一個臺階,可是對文本的語言感悟、品味并沒有上了一個臺階。文本主旨由于沒有和語言粘附在一起,只能懸浮在學生的心靈上。錢夢龍老師把這種情況形象稱之為“凌空蹈虛綜合癥”即脫離文本,架空語言,忽視能力,鄙棄訓練,天馬行空,來去無蹤。
名師:余映潮老師執(zhí)教《荷葉 母親》時,采用板塊式教學。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后,分為學習活動(一)“術語點評”法感悟文本,訓練學生文意把握,結(jié)構(gòu)分析,寫作方法理解等多方面能力。學習活動(二)“課文集美”法,從課文中選句子組合起來加在第九節(jié)內(nèi)容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訓練學生語言集錦和寫作能力。學習活動(三)實踐一下“妙點揣摩”法,品一品最后一節(jié)的妙處。以訓練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學生的回答豐富而精彩。列舉部分如下:生1、運用三種修辭,表現(xiàn)作者思想。生2、運用比喻、反問,寫出母愛的偉大。生3、寫出母愛的無私、偉大、圣潔。生4、作者贊美母愛。生5、寫出母親關愛的情景,
抒發(fā)感激之情,篇末點題。生6、用了第二人稱,更好地抒發(fā)作者的贊美之情。生7、在結(jié)構(gòu)上,呼應開頭,篇末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生8、作者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含蓄地表達對母親的贊美之情。余老師的課沒有課件,沒有拓展,但是不是更像語文課。
顧黃初教授指出:教語文到底教什么?有人說教做人,有人說教文學,有人說教文化,有人說教學生思維,有人說教文章,弄得很多語文教師不知語文該怎么教,該做些什么?在我是卑之無甚高論,教語文就是教祖國的語言和文字,任務是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通過它來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嚴華銀老師指出,語文課應該盡洗鉛華,盡削冗繁,讓學生始終親近文本,在對語言的"親和"體貼中獲得母語的滋養(yǎng),從而學會語言,學會理解和表達。減少一切有礙"親近"的騷擾,哪怕是再多現(xiàn)代、華麗、刺激的手段和方法;關鍵是品味語言,揣摩和感悟語言背后的東西,琢磨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和藝術。
三、教學創(chuàng)意:參照兩依據(jù)
一堂好課,不一定是非常的藝術課,但一定是一節(jié)真實的課,即有效或高效的課。王榮生教授認為,文本解讀有兩個依據(jù),一是依據(jù)體式,二是依據(jù)學情。那么,課堂的教學創(chuàng)意也應該參照這兩個依據(jù)。青年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在意識層面愛追求奇態(tài)課,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結(jié)構(gòu)上動腦經(jīng),卻不愿在文本上解讀上細琢磨,深鉆研;不顧學情而強拉學生按自己預設的方向前行。而名師的課也講究創(chuàng)意,那是基于文本和學情的創(chuàng)意課,卻以常態(tài)課的形式出現(xiàn)的。
青年教師:當前,有些公開課,容量太大,節(jié)奏太快,課件太多。教師連珠炮式地講話,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急匆匆地對答,掃描式地觀看,沒有回旋地余地,沒有咀嚼的時間,知識如同浮光掠影,訓練如同蜻蜓點水。學生感到“虛腫”,教師感到漂浮。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分為5個大環(huán)節(jié)和19個小環(huán)節(jié),七處出示課件,五處朗讀,學生不停看課件,不停地朗讀,急忙忙地回答問題。學生只有行色匆匆,沒有或少有駐足賞景,基本沒有“靜思默想”。我們不能否定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好,也不能說教學手段不當,更不能說它的教
學內(nèi)容不對,錯在沒有參照兩依據(jù)。又如《老王》整節(jié)課圍繞一副對聯(lián)
名師:朱震國老師執(zhí)教的《白色方糖》以“問、寫”的方式組織教學,在學生熟悉課文后,先是“問”,朱老師把全班學生分為甲乙兩組,互相提出三個問題并互答,接著師生互問兩個問題并互答,這樣寓教于樂中完成了對文本由淺入深的對話;一“寫”就是朱老師先刪除了文本的結(jié)尾,讓學生補寫一個結(jié)尾。細析這一課,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探究了文本的字詞句篇理解和品讀,真可謂豐盈而充實。北京的李衛(wèi)東老師執(zhí)教魯迅的《風箏》一文。李老師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自由地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充分考慮之后,學生一下子提出了十幾個問題。李老師概括整理列出三個重要問題,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感悟。顯然上面兩節(jié)課都是基于學情的課,課堂效果毋庸置疑是高效之課。
教學創(chuàng)意應該以學生這個主體為核心去構(gòu)思,讓學生回歸真正的語文學習狀態(tài),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讀教材,自己產(chǎn)生問題,自己質(zhì)疑;老師在課堂中變"主動"為"被動",守株待兔,待"疑"而起;不是自己"解惑",而是"指點迷津",而是和學生一起,尋求"解惑"的思路、策略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這是"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尋覓解惑的路徑,這是"指導"學習。這就是老師課堂教學幾乎全部的功能。
四、學生意識:全體性發(fā)展。
教育教學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課堂問題,第八次課程改革致力于課堂的變革,但“從總體上說,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尚未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醫(yī)治;過于強調(diào)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依然普遍存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深度調(diào)研報告》,《人民教育》201*.17)。作為主體性的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是很難實現(xiàn)真正意識上的“全體性發(fā)展”。
新課改強調(diào)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老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習上困難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教師也要對自己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充滿信心。接納所有學生,不排除任何一個學生。這個理念大家都懂,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又會顧此失彼,后進生的漠視會在很多細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來。如在師生互動中優(yōu)秀生的搶答,在分組與討論教學過程中后進生的“流失”等等。關注全體性發(fā)展,名師們又是怎么引領我們呢?錢夢龍老師執(zhí)教《睡美人》
時,這樣設計問題和提問:1.學生默讀課文,在心理上說說故事情節(jié)。過一會兒,老師問,說不清的請舉手。2、“失蹤”為什么加引號?不知道的請舉手。3、“睡美人”和b演員有什么關系?不知道的請舉手。這樣問法在全課中有多次,引得全場老師不由得笑出聲來。他自己插了一句白:“我喜歡這么問。”當不知道回答同學較多時,他鼓勵說,大家繼續(xù)思考,時間一點一點過去,舉著手的越來越少,最后,又請不會的同學回答,當然,錢老師啟發(fā)他,直至他也懂了。這一細節(jié)我們在無意識的笑后,更應該想想錢老師教學思想是什么,是不是踐行學生自主學習,踐行全體性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關注全體性發(fā)展,還在于乃是激發(fā)、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怎樣做到這才是值得研究探討的。我們的教學太工心于方法、技術、精彩,而忽視了“激勵、喚醒、鼓舞”,忽視了和學生情感交流。魏老師說“希望老師和學生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討論。上完課,也不要一下子就揚長而去,如果我們和學生的距離近一些,那么我們的無效勞動就會少一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句話的核心在于對學生的信任及其內(nèi)在價值的高度肯定。求知和思辨本是人的天性,而人又是能動的高級生命體,教師只要去關注這種天性,順其每個個體的特點和需求去啟發(fā)、鼓勵和加以方法上的開導,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釋放,還有什么本領學不來呢?讓“學”成為一種自覺、主動以及獨立的行為。再從學生的學習過程看,學習的一個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運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趣——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只看重第一種過程,即智力因素,而且現(xiàn)在的課堂仍然注重智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其實非智力因素同樣是學習的有力手段。當我們的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時,這種教學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