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生命讀后感(一)
學瑜伽一月有余,除了對體式的練習和瑜伽詮義的了解外,對于瑜伽并沒有更加深入的感悟,所以這一本《光耀生命》,不敢說看懂,只能算是管中窺豹,似懂非懂中看了若干篇。然后按照心中所思所想,寫下這篇讀后感,希望沒有跑題。
“瑜伽”這個詞語,現在我們都知道所涵蓋的東西非常多,奧義也非三言兩語所能闡述清,甚至有人花費一生去追求也未定能參透真義,是人類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關于生命宇宙的哲學思考。
其實在中國,也有許多前輩圣賢所流傳于人世的,同樣對于人生終極,至高境界的哲學思考和著作,同樣地出現過達到人生至高境界的圣賢代表,例如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道家創(chuàng)始老子、莊子等,這些古代圣人們對于人類精神世界的追求,人生意義的思考,一樣地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留下了寶貴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說都描述出了對于頂峰境界的感悟。
例如《老子》開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講述著對于人生哲學的思考。
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人生的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同樣地講述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人生境界的定義。
這些都是大師們對于人生至高境界的定義和描述,誠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一枚,不敢說能與圣哲們相比,但是人生于世,始終都會有著對生命的思索,對人生境界的不斷追求的想法。古今中外這些圣哲們也鼓勵人們去追求和參悟他們所提倡的思想和境界,在他們的學說中對于至高境界都有著詳細的描述,但是對于修行的過程,卻都是含糊其詞,或者一言兩語帶過,給人留下來的,感覺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入云山峰。包括古印度瑜伽也一樣,同樣必須修行者窮其一生,苦苦參悟。終極一生,或者都可能不能修得正果。
晦澀難懂的語言,對修行之道的含糊其辭,總是用“參悟、頓悟”來讓追尋者自行苦修。
人生于世,各類雜務占據了許多的精力和時間,漸漸地能夠靜心“參悟”的人越來越少了。反觀這一部《光耀生命》,雖然不能說是超越之作,但是言語樸實,是艾楊格根據自己一生的真實經歷和感悟而寫出來的,對于追求之道,給尋找者們提供了入門和攀爬的階梯,一招一式能夠做到的體式,將他對于瑜伽,和生命的感悟都結合到了里面,使修行者在修練這些體式的時候,能夠逐步地領悟到瑜伽的奧義,久而久之,自然地對于人生便有了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光耀生命》的成功,給瑜伽修行者和生命意義參悟者們提供了攀爬高峰的階梯。
光耀生命讀后感(二)
“在你追求真如、開啟新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我自己出身的微賤和平凡能夠給你一些激勵。瑜伽將我的生命全然轉換,從過去寄生性的生活狀態(tài)變成生活目標清晰的狀態(tài)。其后,瑜伽讓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而我又將此生命之歡樂與高貴傳達給成千上萬的人們,超越宗教、種姓、性別與國籍。我感謝瑜伽帶給我的生命價值并直希望與眾人分享。以這樣的心態(tài),我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你能夠通過信心、仁愛、堅韌與毅力來品嘗瑜伽的美好滋味深切期望我的終點會成為你的起點。”——《光耀生命》作者艾楊格
我相信,每位閱讀此書的讀者,無論你是瑜伽修習者或者不是,都會在字里行間的不期閱讀中,忽然撞到生活中尋覓已久的答案,忽然得到生命的豁然啟悟,忽然被注入了一種信念和愿望……這是我在閱讀此書時的強烈感受。沒有任何一本瑜伽書籍如此真實地讓我進入瑜伽修習的真實涵義。艾揚格大師,在歷經70年的瑜伽修行、瑜伽哲學與瑜伽教育生活之后,以他的經驗,以他的睿智,在我們能夠觸及的文化參照系中,()向我們講述瑜伽的每種習練方式在如何影響我們,教授我們在瑜伽修習中,保持何種的醒黨和意識才能更好地通過瑜伽釋放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光耀生命。
一位在瑜伽界久負盛名的大師,字里行間沒有絲毫的驕傲和自大,就像一位長輩在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你你該如何更好的面對自己的問題。沒有說教,更沒有訓導,永遠的語重心長。無數次讀這本書,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蛟S和瑜伽有關,或許和瑜伽無關,但都是心靈的滌清和成長。“并不是我穿粗布衣服我就比穿絲綢衣服的人高尚,而是因為我的要求更容易滿足,所以我的幸福更容易獲得。”在物欲橫流的時期,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更是如當頭棒喝。他在說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在描述我們該如何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呢?!
瑜伽不是結果,瑜伽是幫助我們更好面對生活的方法。當我們只是把瑜伽當成是一種減肥或塑型的工具時,瑜伽本意可能就離我們而去了。外在是世界不難搞清楚,我們習慣于一切向外時,內在的世界會隨之荒蕪。瑜伽不是教會我們什么,而是讓我們學會向內,在向內的路上找回原本就屬于我們的東西!而身體的健康和體型的改善也會隨之而來。瑜伽所要探究的是:意志如何與智性及自省意識合作,共同把我們從紛亂之心以及外向感官的奴役中解脫出來。這里,體式的訓練大有裨益。向內之路從我們的物質存在——身體層面開始!
光耀生命讀后感(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通常糾纏于兩種行為。一種是“跟著感覺走”,現在做的事在短期內就能夠帶給我們“美妙”的感覺,在將來某個不確定的時候,令我們感覺十分“糟糕”的事情會出現。一種是現在就做要做的事,以便不再“欠賬”,或避免日后不得不做,并且耐心等待較長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收獲好處。如果僅僅從本性出發(fā),最初的作為/不作為與之后發(fā)生的效應之間的延遲越長久,我們就越傾向于搪塞、自欺,拒絕上進,甘心沉淪。
動物受“短期模式”的限制,它們的行為在短期內就出現結果,而不論結果是好是壞。一只瞪羚若決意吃麥當勞、肯德雞、必勝客等垃圾食品,它很快就會成為獅子的午餐。對人類而言,行為與后果之間的延遲已經變得越來越長。我們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獲。我們現在做數學題,至少十好幾年后,其效果才能顯現。成功的人生面對的是一種“長期模式”。然而,當生命的提醒不夠直接,無法阻止我們行動的時候,當生命的嘉獎來得不夠快,無法激勵我們行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像孩子一樣感受,像孩子一樣行動——我們去尋求即刻的滿足。讓心智成熟見鬼去吧!
觀察一下現在禍害人類的都是些什么病,我們就不難看出個中原由。諸如癌癥、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關節(jié)炎、肺病等等,都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某種緊密的聯系;然而,由于健康狀況的衰退過程是如此的緩慢,而其致命后果的出現又是如此的漫長,我們會發(fā)現,即使我們明白長此以往將面對的惡果,為了避免而作出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如此之艱難無比;甚至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實際上是在渴望那些疾!比如從第一場宿醉到肝硬化。從人類本性看,即時滿足的誘惑力對許多人而言太難抵御。我們覺得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就等于當場要了命,無論怎樣的毀滅等待著我們至少不是現在。如同成都人講的“腦殼都進去了,還管身身兒?”
因此,多數人的行為模式落入了“短期獎勵”的范疇,中國人所謂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便成為人們常識中的人類行為常軌。陷落于平均斯坦的境地。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因為偶然的原因、或蒙獲恩寵等獲得自我控制力,使他們得以擺脫人類行為常軌,克服了對變化的恐懼,能夠耐得住短期的寂寞,安心等待“長期獎勵”的到來,從而進入到持續(xù)不斷的身心轉變的行為軌跡。成就一番精彩的生活,升騰到極端斯坦的境界。
2008年,可謂大喜大悲。2009年已經來臨,就在今年,就在今天,開始轉變,擁抱“長期模式”。再難也要擺脫平均斯坦的控制,奮力進入極端斯坦的世界當中。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