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讀后感(一)
關注某個遇到困難的行業(yè)很久了,問了幾個業(yè)內人士對于未來的看法,大家都說看不清。凌通基本上認為一個過分困難的行業(yè)未來好轉的確定性極大,雖然現(xiàn)在看不出來。我們一直在思考是等有明確的好轉跡象時再參與,還是在沒有好轉跡象時就參與!一直苦思。
最近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讀后凌通更強烈地認為危機行業(yè)的未來是光明的,而且不需要為它的好轉未來找一個具體的理由,由于它處于極端的低迷中,就是它復蘇和好轉的理由,這一思想是在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后產(chǎn)生的強烈感受。
史記中記錄了古代兩大著名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的商業(yè)理論和商業(yè)活動。“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認為商業(yè)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觀察變化和利用變化,他主張利用規(guī)律性變化獲利,所謂規(guī)律性變化就是不要關注引起變化的具體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變化,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商業(yè)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這里面的規(guī)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棄,價格必定就掉下來了,而價格掉下來,就是上漲的理由,上漲的理由具備,上漲就是遲早的事!只要發(fā)生大量的拋售,就買入,至于這種拋售是屬于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呢?還是巨額投資虧損造成的呢?還是原料漲價引起的不關注,只要人棄,我就取。
另一位商業(yè)家計然提出貴極則賤,賤極則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貴到極點,就會返歸于賤;價格賤到極點,就要返歸于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貴賤變化,這些商業(yè)家們并不關注。而我們的投資人則長期沉逆于引起價格變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視了價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漲的理由的規(guī)律。
說來說去凌通最想要說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跌多了就是漲,漲多了就是跌這是基本規(guī)律。人們都不敢買的時候,都棄之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買入機會這也是規(guī)律。不要尋求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一旦有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實際股票就沒有買入價值了,一旦有上漲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不要拋售了,也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機會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體利多的困難階段下手。同時要理解相信價格的變化總是向反方向變的,上漲總會轉化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會轉化為上漲!
我們如果在完全看不到利多的情況下,在大家都瘋狂拋出的情況下買入,一定能買到極好的價格,但是由于沒有具體的利多和上漲的消息,所以買入后就不可能形成快速的上漲,尋求買入后馬上上漲,永遠不可能買到好價格,甚至永遠也不能掙錢,俗話說的好,財不入急門。在大家都瘋狂拋出的情況下買入,在人人不看好的情況下,買入之后,一定不會很快上漲。買入之后,必定經(jīng)過一個時間的推移,因為變化是需要時間的!為了明天的上漲而買入,這不客觀,明天與今天的時間差太短,這中間沒有出現(xiàn)較大積極變化的可能,任何一個積極的變化,總是要跨越較長的時間。
在這點上,古代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分別提供了更偉大的思想,計然指出:天旱資舟,天澇資車(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才是商業(yè)和經(jīng)營的規(guī)律。在古代商業(yè)家的眼里,所有的商業(yè)行動都是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準備,等待時間的推移,實現(xiàn)收益。白圭則提出,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就出售。谷物成熟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成時,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兩位商業(yè)家都不為明天操心,他們的商業(yè)行為都不是為明天掙錢做準備,而是為更長久的未來做的準備。
計然和白圭認為經(jīng)商一定要利用,“時用”關系,“時用”關系指的是,人們需要某個商品的時間和這個商品處于充足的時間不是同一時間,東西多時大家往往不需要,價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時東西往往不足,商人們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在供給充足價格下跌是買入,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自然會出現(xiàn)東西少,大家又要用,價格高的情況,這時商人就賣出。凌通認為“時用”變化其本質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商品的供需關系不一樣,從而導致價格不一樣,來獲取利益。在兩位大商業(yè)家眼里,價差是時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差是時間的函數(shù),時間是價差之母。
在一個極端的困境中,極端的拋售中,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時間的推移,創(chuàng)造出新的供需關系和價格,自然會掙錢。不要試圖在某個低價買入后,次日就獲利,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體的利多才買入,那是已經(jīng)晚了。在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悲觀,極端的拋售和極端的利空情況發(fā)生時,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而時間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會出現(xiàn)。根本就不需要投資人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去預測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資人等待!
這是商業(yè)和投資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凌通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后的心得!
貨殖列傳讀后感(二)
太史公作《貨殖列傳》,不拘泥于時,駁斥儒道兩大家有關經(jīng)濟問題的觀點,大膽提出人類追求財富的合理性,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無論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實現(xiàn)的基礎,財富,在很多時候就是我們人生的資本。
自從商業(yè)產(chǎn)生以后,貧富差距漸漸出現(xiàn),同時因為有了差距,便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作為以農(nóng)為本的國家,古代中國一直到了清朝還在壓制商業(yè)活動,商人們承受著來自朝廷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阻撓與壓力,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商人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真的是步履維艱。士農(nóng)工商中,商為最下等,其實各個階級都要養(yǎng)家糊口掙取銀錢,只是收獲渠道不同,收獲數(shù)量也不等;始屹F族子弟生下來過的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雙手不沾一點腥土,整天跟著先生念叨仁義禮智信,之乎者也,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每每這些“貴人”不開心的時候,一個巴掌掄過去,挨打的小奴仆低頭含淚,以頭搶地,可憐兮兮地捂著一邊打紅的臉:“奴才該死!”同是人,貴賤就這么給劃分明了,你,窮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負被奴役的命。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煩惱,他們擔心的也許是明天去哪里游玩,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而眾多吃穿無著落的窮人們還在忍受著饑餓侍弄那幾畝租田,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財大氣粗”也就是這個樣子了,“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物之理也。”
錢,本身是的確沒有什么價值的,如果,我們的祖先把土塊當做“錢”來換吃換喝的,那么現(xiàn)在的土塊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兒了,當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況且為富不一定就是不講仁義的人,正所謂國富民強,同樣的道理,家富了親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負。骨氣不是窮人的專屬名詞,富可敵國是一種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嗎?可知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兩袖清風,只是說明你不愿陷于泥淖之中,換一種說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后因此落個罵名。在生財之道這個方面,到底是差那么一些,F(xiàn)在的我們一無所有,靠的是父母資助,上大學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過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煩惱于明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許又會有人批評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生也鉆到錢眼里了,試問,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我們要抱著書本去呼喊越窮越光榮嗎?
我不是一個拜金主義者,不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只是,我們應該正視金錢這個問題,追求財富并不是可恥的事情,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回報。贍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子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而盡責的基礎是你有這個經(jīng)濟實力,如果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你憑什么來讓自己的親人在最起碼的日常生活中過得無憂無慮?
貨殖列傳讀后感(三)
司馬遷的《貨殖列傳》至今已經(jīng)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貨殖,即經(jīng)商,做買賣,靠貿易以生財求利之意。在《貨殖列傳》里,司馬遷詳細地介紹了漢代及其以前有貨殖的種種情況,如商賈怎樣致富,各地有什么貨物,以及經(jīng)濟狀況怎樣影響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風氣,等等。它是關于古代社會經(jīng)濟的重要文獻。本文主要論述了貨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說明為積累財富而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和貿易,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鞏固國家統(tǒng)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和貿易是符合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司馬遷很早就能夠注意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并且清楚地認識到發(fā)展生產(chǎn)、交換貿易和積累財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經(jīng)濟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很值得重視。
文章一開頭就否定了老子所設思的理想社會,老子說:“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司馬遷認為:這種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發(fā)展經(jīng)濟。
人是講利益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你看,大家熱熱鬧鬧地、高高興興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離散為了什么?還不是實惠。你光空頭政治行嗎?農(nóng)民種地,人們就有飯吃,工人做工,就會有生產(chǎn)日用品、礦山、鐵路、高樓,商人經(jīng)商,貨物就流通
市場經(jīng)濟下,價格自動調節(jié),比如,今年大蒜貴了,明年種蒜的就多,豬肉賤了,喂豬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貴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勞動力稀少,勞力就開到北方,并沒有人強迫和組織他們這樣做,這就是司馬遷說的“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文章還談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在這里,司馬遷雖然過分強調了財富對道德的影響,而他的見解也不無道理,有飯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盜賊的就少,從小不教育,沒能力撫養(yǎng),不學好的可能性就大,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如果我們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傳道德的榜樣,社會就會長治久安。
文章?lián)抡摾,頗能服人;結構謹嚴,層次分明;語言精美,明快暢達,時而援引經(jīng)典,時而征引民謠,雅俗并用,不僅論理性強,且親切自然,活潑生動,故雖屬說理文章,讀來亦頗覺有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