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主要說了印度服裝店老板拉吉與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一切辦法把她送進名校,在這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小編整理了一篇起跑線:愿我們都能快樂幸福的成長!供大家欣賞!
與父輩們觀看《大篷車》的感受不同,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印度電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自從高中階段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后,就對印度電影這種走心的表演深深佩服。之前妹妹有推薦我去看《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可是由于時間原因,我沒能去觀看,反而趁著這段時間看了《起跑線》。因為影片涉及到教育問題,又是屬于喜劇諷刺類,個人覺得適合假期觀看。印度電影就是這樣,讓你在笑中帶淚的去思考問題。
故事梗概簡要介紹一下。印度服裝店老板拉吉與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一切辦法把她送進名校,在這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
對印度文化了解不是特別多,加上中印文化的差異,本文可能存在文化誤讀現象。
故事的節(jié)奏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每一個都是重要的轉折點。女兒的學校出現變化就決定著他們夫婦的下一步動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女兒送到名校。于是就發(fā)生了一家人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的情節(jié):
搬離月光集市買“學區(qū)房”——接受培訓——騙貧困戶指標——裝窮人。
本劇的高潮部分,莫過于他們裝窮人這一段。與他們夫婦在上流社會受到的冷眼相待不同,在這短期的居住期間,他們感慨著世間變化。
影片最具諷刺性的,除了在富人區(qū)的遭遇,就是接下來在窮人區(qū)的遭遇了。
希亞姆與拉吉在窮人區(qū),他們遇上了希亞姆一家。因為兩家都是文法學院貧困生申請家庭,自然有了更多的話題。米塔有一定的英語基礎,愿意教授希亞姆的兒子莫尼英語。不難發(fā)現,在整部劇中,都充斥著對比。在這里,我們可以看見女兒皮婭的變化之大。之前的皮婭生活在母親夸張的保護之中,可以說是完全失去了玩耍的樂趣。加上說印地語而在富人區(qū)受到鄰居小朋友們的排斥。直到父母搬到貧民區(qū)后,她與窮人孩子們結下深厚的友誼,重新獲得了快樂。小孩子的臉上充滿著幸福的笑容。不過影片并沒有特別塑造皮婭這個小女孩的人物形象,也許是她的年齡太小了,只能走父母親為她安排好的道路。
被排擠的皮婭鄰居希亞姆有三次誤會男主拉吉的事件,第一次是誤會拉吉是剛破產的落魄窮人,戲劇性的幫助了拉吉;第二次是誤會拉吉為了女兒的學費去強銀行,并通過危險的方式,給了一筆錢給拉吉。第三次是誤會拉吉找到了新工作。這三個情節(jié)的戲劇性反差,讓我們在誤會與歡笑中,體會人性善的一方面。
拉吉對妻子米塔的愛,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由于妻子一心想要讓女兒上名校,雖然他對此并不完全贊同,但拗不過心愛的妻子,終于也投身于搶奪起跑線的“戰(zhàn)爭”中。他對妻子的百依百順,實在是讓人忍不住夸贊他的好脾氣。米塔對皮婭的未來過于悲觀,這又與拉吉形成對比,拉吉總是配合并滿足妻子的行動。
里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語,多數都通過窮人希亞姆和他的妻子說出口。
1、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偷竊別人的權利。
2、做父親的絕不能兩手空空的回家。
3、政客偷竊窮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的教育權利。
4、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一種藝術。
米塔其實,關于那25%的硬性貧困指標,不過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一場游戲而已。就像影片說的那樣,即使窮人的孩子進入了名校,多數時候,他們也會因為承受不了里面巨大的開銷而自動退學。
在揭露現實問題的同時,影片還是存在著不少理想主義。對于夫婦倆硬是要上排名第一的文法學院的執(zhí)著,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許會退而求次;希亞姆以碰瓷的方式把賠償費給拉吉的行為,就是理想主義的代表。善良確實可貴,可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善良可言。
夫妻倆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回到原點。其實原點又有什么不好呢?經歷了這一場求學大戰(zhàn),也讓他們更加清醒的認識自己,認識到對孩子而言,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愿孩子們都能快樂成長。
最后,印度語確實是有一股魔性的力量。另外,孩子們表演時的主題曲《Ek Jindari》還是蠻好聽的,配合劇情聽音樂,還是很帶勁的。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