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之城》是又一部來自美國的犯罪電影,影片畫面精致,劇情豐富曲折,引人入勝,網(wǎng)友們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wǎng)友們到底是怎么說的吧!
一
故事講述了,年輕的橄欖球隊和朋克青年的故事,采用了倒述的手法,開始有些摸不著頭緒,很想棄劇的感覺,
撖欖球隊,年輕的愛運動的年輕人,
朋克,一群現(xiàn)代青年,追求新事物的年輕人,他們自由,放任不主流的生話方式,被大眾所排斥,
對與兩伙年輕人犯了錯,不論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怎樣,所承擔的責任,接受的懲罰應(yīng)該是一樣的,都應(yīng)為自己犯的錯承擔應(yīng)有的責任,不應(yīng)用有色眼鏡去評判。
年輕人嗎,朋克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不該把朋克看的過于偏激。把一些主流的條條框框強加給一些年輕人,也不可取。
二
這片畫面音樂剪輯的配合,導(dǎo)演拍出了大片的感覺。那種影音的壓迫感,太有諾蘭味道了。
可惜結(jié)尾的“解釋”,雖“點題”但沒有“點睛”,在全片“風格”上有些不統(tǒng)一。影片的著重在事件的發(fā)生和回憶的進行,而非庭審過程,在這點上,導(dǎo)演的大局掌控力有些不夠火候。看過的第一部朋克電影,曾經(jīng)聽過朋克,覺得是搖滾的另一個分支,三和弦的伴奏,音律簡單的宣泄。本片是通過年輕人的沖突的不斷升級!,蒙太奇式的庭審,來反思“善與惡,對與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錯的……
三
中世紀的人燒死女巫,現(xiàn)代法庭審判朋克,都是主流對異端的暴政。
《炸彈之城》里的小鎮(zhèn),朋克青年留雞冠頭,玩吉他,掛鼻環(huán),喝大酒,說臟話,看似不可一世,其實是弱勢,不為主流所容。
朋克反主流,但不訴諸暴力。朋克群體,多以青少年為主,他們不是黑幫,只是一群借音樂發(fā)泄不滿的年輕人。
朋克的反抗,本質(zhì)上是一種撒嬌。
朋克樂隊鼻祖性手槍,干的最出格的事情,也不過是在電視節(jié)目上對主持人飆臟話。
對于主流社會,維穩(wěn)是第一要務(wù),悶聲發(fā)大財可以,蠅營狗茍可以,顛倒黑白可以,階層固化可以,但指出皇帝的新裝,不行。
朋克音樂,口無遮攔,靠三個和弦,罵盡強權(quán)。
這種短平快的形式,威力巨大,好比《九品芝麻官》里,包龍星威脅協(xié)禮大臣,你要不遂我意,我就找兩個天橋下說書的,把大人逛青樓的事跡,編成評書,分成九集,每天輪流講。
朋克音樂之犀利,猶勝天橋快板,從歌詞中可見一斑。
性手槍在《上帝拯救女王》中,直接問候英女王老母;沖撞樂隊在《白色騷亂》里大聲疾呼,所有權(quán)力都在法西斯政府手中,你要掌控自己,還是聽命于人?帕蒂·史密斯《馬》的第一句歌詞,有人害死耶穌,這不是我的錯。
主流社會,臥榻之側(cè),豈容朋克?
對朋克的絞殺,是上下一致的。性手槍在電視節(jié)目上爆粗口后,立即遭到輿論譴責,政治人物打壓。此后,歌曲被電臺禁播,演唱會被政府取締,只能以各種化名演出。
這時的性手槍,為主流所不容,成為衛(wèi)道士眼中的惡魔,很多極右人士,甚至沖到演唱現(xiàn)場,拔刀相向。
朋克反主流,不過用音樂,主流反朋克,則多管齊下,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將朋克污名化。
《炸彈之城》里,禿頂律師攻擊朋克,從字典里挖出“朋克”諸多含義,如小流氓,廢物,孌童,妓女,暴力,低劣等,用污名化的方式,往朋克青年身上潑臟水,讓陪審團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
其實,朋克這個詞的原意,是指成人世界的邊緣人或受害者。但刀把子攥在主流手里,詞典定義亦由主流而定,朋克的喧囂,只能是另一種暴裂無聲。
電影中,朋克青年的另一大罪證,是他們的口號——Destry everything(毀滅一切)。這句話,被禿頂律師多次引用,當作朋克青年反社會的鐵證。
留意電影細節(jié)的朋友都知道,這句話不過是Filthy樂隊的一句歌詞。毀滅一切的含義,是從思想上斬斷腐朽價值觀,而不是摧毀財物設(shè)施,更不是毀滅生命。
其實,反對強權(quán)和暴力恰恰是朋克精神的組成部分。
電影里一個朋克青年的夾克上,用中文字樣寫著反戰(zhàn)兩個字。電影里有個場景,兩個朋克見面,一個留著雞冠頭,一個留著光頭,雞冠頭朋克對光頭朋克說,你知道嗎,納粹分子才喜歡留光頭。光頭朋克立即反擊,歷史沒學(xué)好吧,光頭黨的建立要早于納粹。
真正濫用暴力的是警察。
警察以莫須有罪名,強闖民宅,對幾個朋克一通亂揍,還猥褻了一個朋克女孩。警察借搜身,對女孩上下其手,用手槍頂入女孩口中,數(shù)秒后取出,大義凜然地說了句,你跟著這幫爛崽混,你爸爸會以你為傲吧。
警察對朋克的鎮(zhèn)壓,良有以也。在沖撞樂隊經(jīng)典專輯《The Clash》的封面上,五個樂隊成員,身著朋克服裝,屹立在鏡頭前,背景是警察在鎮(zhèn)壓一場騷亂。
電影里的朋克,作為弱勢,常被主流青年欺負。有一次,幾個朋克被欺負慘了,面對數(shù)倍于他們的人群,奮起反擊,在沖撞中,一個朋克被車軋死。
軋死朋克的人,明顯是故意,電影慢鏡重放時,可以看到兇手嘴角露出的笑意。
法庭之上,盡管證據(jù)確鑿,禿頭律師偏能顛倒黑白,把殺人兇手描述成反抗暴力的英雄,為其開罪,并一再攻擊朋克青年為反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死不足惜。
電影中有個意味深長的設(shè)置。為朋克辯護的律師,雖站在公義這邊,卻顯得結(jié)結(jié)巴巴,毫無底氣;為殺人犯辯護的禿頭律師,則義正言辭,有恃無恐。
被軋死的朋克,外表張揚,內(nèi)心溫柔。他在廣告牌上寫下狄蘭·托馬斯的詩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他跟女友在寵物店,挑選寵物時,眼神善良而有愛;他跟父親聊天,手握橄欖球,佯做前沖,球落在地上,父子倆會心一笑。
這樣一個小伙子,卻被殺死了兩次。一次是在馬路上被軋死,一次是死后在法庭上被攻擊生活方式。
風聲鶴唳的主流社會,將朋克視作洪水猛獸加以扼殺,顯然找錯了對象。
魯迅說,釘殺了“人之子”的人們身上,比釘殺了“神之子”的更加血污,血腥。
四
前天傍晚,看完了劇情片《Bomb City(炸彈之城)》(美國/2018),影片講述了一群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青年奮力對抗不公正待遇的故事。影片采用了法庭審判倒敘的手法講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叛逆街頭青年的白人青年,詮釋了何為真正的“美國謊言”。所謂的“杰出公民”們只知道“與我不同”就一定是不良與離經(jīng)叛道,卻從來無人關(guān)心成年人犯罪無意義暴力行為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不去問為什么,仿佛世上所有的罪惡都只有年輕的孩子才該去負責,這本就是對于自我約束的放縱和對社會異類群體最赤裸的刻板偏見。在人們看來,所有奇裝異服、“怒發(fā)沖天”的朋克信徒都該是白人當局的奴隸,這里根本沒有對錯,有的只是“我覺得你該死”!一聲聲的“Not me!Not me!”,一次次被閹割了的命運多舛,那些看起來根本無力招架強權(quán)鎮(zhèn)壓的“小混混們”,在庭審過程中幾乎又被殺死了一次!沒有別的理由,只因為他們是朋克,是個活該去死的地痞流氓。影片結(jié)尾部分的法庭反高潮和幫派對毆的戲份拍的相當細膩,清晰的慢鏡頭設(shè)計和一路上的皮卡沉默,將死亡來臨前的壓抑氣氛烘托的充滿了末世的力量。在那一刻,他們已經(jīng)不再僅僅對抗著嘲弄與挑釁,他們更在孤獨的抗辯著命運之門的開合不公。影片最后長段旁白中露臉的瑪麗蓮·曼森,算是全片的驚喜之一;而影片的大方向難能可貴的在影片的結(jié)尾處依舊沒有走偏,對于暴力以及社會群體制度紛爭的深入探討,《炸彈之城》做的到位而且凝重。而所有真正朋克過的倔強靈魂,在看過此片后,也真的能向陸晨(上海地下樂隊“頂樓馬戲團”主腦)的歌曲抬起頭吼上一句 :“朋克不是娘娘腔”!……朋克不死!愿世界永遠留存著應(yīng)有的反叛與獨立之心,只因憤怒并不代表我不夠善良。
五
據(jù)說,在音樂圈有這樣一個鄙視鏈:
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看不起玩流行的,玩流行的看不起玩嘻哈的。
其實在這個鄙視鏈里邊,最尷尬的不是最底端玩嘻哈的,而是玩搖滾的。
搖滾既不如古典樂和爵士樂那樣是公認的陽春白雪,也沒有流行樂和嘻哈樂那樣強大的群眾基礎(chǔ)。
因此,小眾的搖滾樂現(xiàn)在也成了廣大文藝小青年的裝逼招牌。
不同的人對搖滾有不同的看法,《搖滾巨星》里搖滾是勵志的,《最后的日子》里搖滾是孤獨的,《席德與南茜》里搖滾是墮落的。
今天的這部電影《炸彈之城》,更像是一部拍給朋克搖滾青年的墓志銘!
影片發(fā)生于德州的一個小鎮(zhèn),在朋克小團體與橄欖球隊的沖突中,朋克小子Brian被橄欖球小子Cody駕車撞死。
可悲的是僅僅因為Brian的衣服上寫著“Distroy everything”,陪審團最終判定Cody無罪釋放。
更可悲的是,本片是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
青年
敵視現(xiàn)實,虛構(gòu)遠方。東張西望,一無所長。 —— 《十萬嬉皮》
朋克小子組樂隊搞藝術(shù)敬老愛幼不惹是非,但生活拮據(jù),衣食無著,典型的窮逼Rocker。
橄欖球小子又高又帥又富,喝酒泡妞,打架斗毆,樣樣拿手,標準的校園小霸王。
但本質(zhì)上來說,Brian和Cody都是一樣的青年,他們血氣方剛,荷爾蒙旺盛。
不同的是Brian喜歡搖滾,選擇用自由的POGO來釋放爆棚的激情。Cody熱愛運動,選擇用規(guī)則內(nèi)的沖撞來消解過剩的荷爾蒙。
警察
姑娘姑娘,漂亮漂亮。警察警察,拿著手槍。 ——《姑娘漂亮》
片中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象征一種出現(xiàn)過三次。
一次是追拿外出涂鴉的朋克小子。破門而入,見人就抓,恐嚇威脅,簡單粗暴。
另一次是驅(qū)趕野外篝火晚會的橄欖球小子。有禮有節(jié),紳士貼心。
這兩次出現(xiàn),毫發(fā)畢現(xiàn)的展現(xiàn)了國家機器對于兩個群體的鮮明態(tài)度。
第三次是去Cody家搜查證物。
注意這里的please?梢韵胂笕绻麅词质桥罂薆rian,被害人是Cody的話,警察蜀黍可能就不會這么彬彬有禮了吧。
“該死的”朋克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這個地下埋著核彈的小鎮(zhèn)里,每個青年心里都揣著用以自保的炸彈,他們被圈在“黑暗森林”里,彼此廝殺。
橄欖球小子拿出心里的炸彈,轟向不明身份的的入侵者,僅僅因為他想當一把忍者,朋克小子就失去了生命。
被社會主流排斥甚至家人也不認可的“搖滾暴徒”終于死了。車輪碾的他血肉模糊。
因為他的奇裝異服和離經(jīng)叛道,判決兇手無罪的陪審團又在他已經(jīng)死透的尸體上開了一槍。
可以,這很朋克,他的墓碑上或許應(yīng)該寫著:
炸彈不息,搖滾不死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