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秩序英版第一季》是一部于2009年播出的犯罪懸疑劇,該劇主要由吉米·巴姆博和弗莉瑪·阿吉曼等主演,網(wǎng)友們對這部劇的評價也不錯,一起去看看吧!
01
找不到美版資源只好先用英版解渴,結(jié)果看到E7的一半真是進行不下去了,前面就一直在忍耐這個不知是印度還是非裔女演員的差勁演技,這一集先是她所謂的被性騷擾的劇情就設計的很差沒啥說服力,指檢的時候沒因為男的沒表示任何不適,都X進去了說了句爽就覺得委屈的哭了?吹骄煺也怀鲎C據(jù)就猜到這蠢貨要去誘捕,而且身為檢察官連誘捕的證據(jù)無效這么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就算有下策,醫(yī)生問要不要護士留下竟然說了不用就更不可能被判強奸了,我特么全程都在為她的智商擔憂。
第一季沒看完要不是全下載了八季不想浪費資源逼著自己看完,我是真要棄劇了。整個調(diào)查案件的過程就很業(yè)余,庭審環(huán)節(jié)也沒有旗鼓相當?shù)霓q論技巧,不管律師還是證人都全靠激情全靠委屈臉,連個有意思的辯訴交易也演不出來,聽著英式發(fā)音感覺就像是驢打滾吃多了糊了嗓子似的。我竟然在短評看到有人說英劇逼格高???
呵呵,和傲骨賢妻都差了不止十個美女上錯身!
02
與大部分罵Mortimer“變態(tài)”之類的評論不同 在看到結(jié)尾之前其實是已經(jīng)對Mortimer的態(tài)度有所保留的 在看到結(jié)尾他的認罪後更是動了惻隱之心
關於戀童癖 旁人大概會比較關注於受害者的判斷決策和自我保護能力之低 所以有戀童癖的人理應成為最變態(tài)和該死的吧
但如果先忽略兒童的弱勢地位 而將戀童癖單純當作一種特殊的癖好或者性取向呢 在同性婚姻合法地區(qū)日益增加 性愉虐(SM)被當作一種愛好或文化而逐漸被討論和接受 性工作者(雖然一部分不願意被這樣稱呼)可以爭取自己的權利的時候 當我們審視戀童癖患者 在憤怒和恐懼之外 他們因此而產(chǎn)生的抑鬱和自卑的情緒 能否被人們正視和關注呢
當提起性小眾(尤其是日常表現(xiàn)出陽剛氣質(zhì)的生理女性或陰柔氣質(zhì)的性別男性) SM愛好者 戀物癖 戀童癖等等 人們慣常施以“變態(tài)”之名 在當下“變態(tài)”之稱謂 在某些語境下似乎多多少少帶有嬌嗔的標新立異或另闢蹊徑的褒義 可這個無知者或旁觀消費者冠以上述人群的侮辱性稱呼曾經(jīng)給他們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大概是外人所不能體會的吧
而如今很高興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性小眾人群願意走出來宣告和爭取權益 也可以驕傲地以queer自稱 這樣的群體逐漸變的可視 而其他的特殊癖好也逐漸有了可以討論的空間
劇集中的Mortimer兼帶control freak的特性 似乎讓他更變成喪心病狂的惡魔 加上對女兒的罪惡行徑 更是讓人無法原諒 關於這一點似乎應該繞到亂倫禁忌(incest taboo)之所以為之禁忌的源頭和人們無法接受的起因 因其複雜程度和並不清楚的人類文化史在此先不予討論
倘若站在Mortimer的立場幻想兒童 不禁想到一個月前在香港書展引起軒然大波最終不得不下架的女童寫真集 十分贊同當時一位性別研究學者的觀點:
「其實社會本來就非!笇D童」,大部人都追求「童顏」和青春的肉體,甚至情侶間經(jīng)常以「bb聲」說話,背後都在反映對「兒童」的嚮往與欲望。他又指現(xiàn)時香港界定16歲以下的人為兒童,但其實「兒童」的概念並非固定地存在。從前的人甚至不會將成人/兒童區(qū)分得太清楚,不少人10歲左右便已結(jié)婚,他認為大眾應正視兒童的情欲確實存在。」
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果有一部分人 因為對心中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產(chǎn)生無法遏止的慾望從而導致了過激的行為 那麼他們的動機是否某一程度上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呢
如若將兒童的感受考慮進來 也應該清楚的看到:
「倘若兒少被劃一地視為必然軟弱無力,「保護」便只具有單一(縱然重要)的意義:免於性侵害(immunity from sexual exploitation),而「性」對於兒少而言亦被簡化為單一的經(jīng)驗:使人受害。這種對兒童的潛藏想像其實就是年齡主義(ageism),意即在涉及性的情境中,以年齡作為判斷兒少能力和可能承受傷害的唯一,或至少在其他相關因素中具壓倒性的標準。對年齡的過份依仗不單將同一年齡組別的人的經(jīng)驗過份約化,更對兒少所說的「是」(yes)與「不」(no)賦予在認識論上極端不相稱的份量(unequal epistemological weight)。當兒少對性邀請說「yes」時,她們的意願便馬上被質(zhì)疑是否真實,卻從來沒有人倒頭來質(zhì)問怎樣的「no」才是有效和可信。換言之,年齡左右了我們對「是」與「不」的有效度的評估,假定了「不」比「是」更清晰無誤地透露「真相」。」
這樣的論述應該也適用於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的受害者 由此他們的意願便變得模糊不清
通常來說 被騷擾/虐待的兒童受害者 這段被強迫的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對於他們的人生 今後的人格建立 成長道路都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這一點在現(xiàn)實生活或是很多影視作品中已有很多呈現(xiàn)(「Mysterious Skin」「50 Shades of Grey」「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在這樣似乎比成人之間的性騷擾更不可視的案件中(大概因為兒童的不更事 施害者的威脅 兒童成長的創(chuàng)傷加上多數(shù)熟人犯案) 有沒有可能會給兒童帶到稍微正面甚至愉悅的經(jīng)歷呢(這樣想似乎落入了為變態(tài)施害者辯護而顯得更加變態(tài)的陷阱中) 因為對相關議題接觸並不多 但搜索頭腦中的案例 想到
1. Eve Ensler的The Vagina Monologues 這部第三波女權運動旗幟性紀錄劇場作品 第七幕關於一名少女十六歲時被鄰居(二十四歲的女秘書)引導發(fā)生性行為的故事 並且事後亦「意識到她其實是我的拯救者,一個驚喜,一個意外,一個及時而正確的拯救者。是她徹底改變了我的庫奇·斯洛切,是她把那兒變了一個極樂世界」 當然也許更準確地說這應該更像是描寫同性間愛慕故事 而不是關於戀童癖 但其實所謂「童」也許並不能簡單依照一個生理年齡的數(shù)字來定性 更何況在不同的文本中該數(shù)字也不盡然是固定不變的
2. 由此不禁想到古希臘時期同性師生之間的愛慕關係 相關文學作品和人物不一一列舉 而在當今不被接受的師生戀禁忌也是個人無法理解的禁忌之一並且在社會上關於師生關係中的性騷擾案件的判決有時也是匪夷所思有所偏頗 在此不做過多延伸
3. 關於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少說看了三遍 但Charlie對他姨媽的情感一直不能很好的體會 個人認為一直到姨媽死後 Charlie都對她很依戀和懷念 而關於性騷擾的創(chuàng)傷 似乎更多的是因為身份和道德上的越軌帶給年幼的Charlie巨大的錯愕而產(chǎn)生
寫這麼多並不是要幫戀童癖說話 是想稍微理性一點思考是否真的應該被人們?nèi)绱思みM地批判 有戀童癖的人們是否也有心中無可奈何無法控制的點呢 畢竟同性戀曾經(jīng)也被當作可以被扭轉(zhuǎn)糾正的疾病 那麼戀童癖可以被引導治療嗎 真的存在之前的劇集裡提到的基因論述嗎 他們真的是天生的怪物 一出生就帶有原罪嗎 而在這樣孌童的社會中 劃分界線的尺度又在哪裡呢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