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部由葛優(yōu)、鞏俐和姜武等主演的家庭歷史劇,該劇首播于1994年,網(wǎng)友們的評價也是很高,一起去看看他們是怎么說的吧!
01
九十年代張藝謀執(zhí)導,原著作者余華編劇的《活著》,由鞏俐,葛優(yōu)領(lǐng)銜主演。電影版讓人為之動容處看過原著的都會知道沒有原著多。但電影畢竟是電影,將文字以影像還原,比文字更能直擊眼睛,隨之內(nèi)心。若非沒有余華先生監(jiān)制我想我不會一直看到結(jié)尾的。電影中的熱淚盈眶莫過于,眼看福貴一貧如洗家珍依然放棄自己娘家優(yōu)越的生活選擇回到家徒四壁的幾件屋子里與不成氣候的福貴好好過日子,此刻為家珍的賢惠動淚;福貴因偶然被抓到國民黨軍隊里開始幾年“服役”生活后凌晨時分回到家里,看見家珍背著牙牙學語的有慶在做送水工作,而一旁聽話乖巧的鳳霞,小孩的年紀做著大人辛勞的體力活,為家珍有慶鳳霞的艱難生活落淚;有慶死的時候福貴說:“我就這一個兒子”,鳳霞死的時候,家珍哭著說:“我就一個女兒”。不禁再次熱淚盈眶。還有一次是萬二喜帶著一幫兄弟去給鳳霞家修繕,這個片段我放在最后,因為第一次接觸《活著》是做的語文小說篇閱讀,節(jié)選的就是這一部分,當時讀完感動難已,后來讀書讀到這一部分,又再次動容,這一次看到電影的這一部分也不例外。
電影中關(guān)于文化大革命的片段不是很多,可能由于是時代背景的原因罷。
電影結(jié)尾讓看過原著的人不禁又喜又哀,喜的是:家珍還在,饅頭也就是原著中的苦根吧也在,二喜也在,估計春生也活著。電影以一個四口人,三代人,第二代殘缺嚴重,一起吃著,笑著結(jié)束。
原著要比電影悲慘得多,家珍,二喜,苦根,春生全部意外死去。
雖然電影中相當一部分沒有還原原著,但似乎又迎合了劇名“活著”,既然余華先生是編劇,那就理解了許多。
02
我對《活著》電影,小說的欣賞過程頗為奇特。寒假時,忽然想看鞏俐再年輕一些時是什么樣子。就快進著過完了電影,暑假時看了書,之后又挑想看的地方又看了電影。再到現(xiàn)在,完整地享受了電影與大熒幕這效果,所以情節(jié)的沖擊力已很淡了。周圍細細的擦眼淚的聲音引得我心一陣干澀的抽動,除了對難以波動的心情的懊惱之外,“啊,這里也不一樣”我比較關(guān)注那些差別,其中改變最為寬廣,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皮影元素了。
從一個較為概括的角度來說,鏡頭特別喜歡展現(xiàn)幕布之前,后的喧鬧,眾人的投入,沉醉,加以鑼鼓的尖銳,唱腔的古怪,福貴抽動的嘴唇和脖頸上爆起的青筋。或許單拍耕地無法使電影在幾個小時內(nèi)達到最大效度的感染。并展現(xiàn)鏡頭功底。另外皮影作為一種文化元素插入其中,略帶對藝人生涯的展現(xiàn),無疑使文藝片更文藝,從電影的角度,我喜歡這種設(shè)置。但想到書,我還是喜歡書的設(shè)置。土地使一切變得厚重而且以它的樸實襯托了許多。
人在變化著,時間在變化著,這種元素中的許多細節(jié)也在不斷變化著。皮影是來自龍二,賺得了錢,皮影班子不做了,也不想借錢。拖出一木箱的皮影,厚厚的摞著,顯著昏黃的顏色,歸了福貴,抓了壯丁時抱著,被撞散在雪地上,兵用刀挑了放在陽光下看,獻鐵時保住,文革時就這樣一個個的放進火焰里。先是在賭場里,福貴半帶玩笑地竄到幕后,露了幾手,然后好不容易得了個養(yǎng)家的差事,拼了命地唱著。被共軍俘虜,頹喪地唱著,只剩下和春生兩個人,春生還幫著他唱。村里造鐵時,大概是因為想到兒子在臺下,唱得興高采烈,只是滿臉滄桑。幕布先是光潔的白色,從賭場到生計都是,直到尖刀捅破,亮起來向里一嚇。在軍營里勉強找來的邊角破爛發(fā)黑發(fā)黃的布,再到制鐵時也是有些發(fā)黃。叫不上名字而值得細細推敲的曲目。元素的一切都有著令人體會到的映射。畢竟,皮影是戲,戲中有人,人是只有影子的被操縱者。幕布一挑,裂火一燒,桿子是沒了,薄薄的一片皮影也沒了。
這是第一部我看完書之后也看了電影的作品。皮影元素讓我感到了電影——這一種藝術(shù)形式的奇特。首先,它呈現(xiàn)了畫面,然后這些畫面很短,所以它們應該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如果讓電影中的福貴去耕地,展現(xiàn)茅屋,熱辣辣的陽光,汗水,土地,而沒有喧嘩,巷道,手藝,我想,它不精致,如果讓書中去細描皮影,而不是寬闊的田地,樸實的勞動,我想它太過細碎。
下次,我大概只想看電影或只想看書,否則它們斗爭著,交錯著,裹挾其間,有些暈頭轉(zhuǎn)向。
03
余華是這樣解釋“活著”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吶喊,也不是來自于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張藝謀導演將《活著》改編成電影,把故事放在幾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以線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把人物融入時代背景當中刻畫,讓生與死的強烈對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動蕩中交替上演。這部影片也成為了張藝謀導演最成功的影片!
年代紀實錄,表現(xiàn)人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可悲的頑強和堅韌。
鞏俐飾演的家珍,在福貴不思上進、聲色犬馬的時候離他而去,又在他改邪歸正、窮困潦倒之際返身陪伴,一個中國傳統(tǒng)家庭婦女隱忍、賢淑的形象在片中鮮活地浮現(xiàn),著實令人感動。
趙季平的配樂真的沒話說,顯現(xiàn)出一股蒼茫大地中歷史的厚重感,又夾雜著人物凄涼的處境。
每看到鳳霞笑一次,就心揪一次,這孩子太命苦了
總感覺后期唱皮影戲有點群魔亂舞的感覺。
張藝謀這部片子一大亮點就在于苦中有樂,在那段艱難曲折的歲月里也有平凡普通的感動、歡笑、樂趣,也許這就是人生,一個普通中國底層人民的人生。
有一個片段讓我不太舒服,就是春生說自己老婆自殺后,家珍終于打開門,主動叫他進屋了,而之前,家珍一直因為兒子有慶的死而歸咎于春生。人難道真的只有當別人和自己一樣凄慘的時候才會心生憐憫之心嗎?
永遠不會忘記影片里父親告訴孩子的那句話,“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當孩子稚嫩的聲音問這父親,牛長大了變成什么時?父親回答:“牛長大了就是共產(chǎn)主義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