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是一部于2010年播出的奇幻冒險電影,影片在網上的評分也是相對不錯,一起去看看吧!
01
前兩部簡直就是校園青春劇,無聊的很,最后一集,終于有點成人的樣子了。不過大人的世界就是陰郁?
伏地魔越來越猖狂,霍格沃茨和魔法部相繼淪陷,整個魔法世界在黑暗的籠罩之下。長大的三人組被迫離家,在分分合合和被追殺之中,摧毀了一個魂器并得到了死亡圣器的消息。經過一番搏斗,小精靈多比死亡,可是伏地魔得到了老魔杖……
其實劇情什么的無所謂,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書,這個系列的銷售成績不是蓋的。不過這部相比前兩部,好太多了,不再是小打小鬧,終于動真格的了。
一開頭就處理的很好,赫敏的遺忘咒以及清風冷雨中離家的惆悵表現的很好,幾個鏡頭就把黑暗籠罩下的世界表現的很充分。然后就是哈利的逃離,七個哈利真的挺有意思的,騎著摩托在街頭橫沖直撞,場面驚險,貌似是這個系列的頭一次。三人組變形進入魔法部最有意思,抽水馬桶進入,以及搞出來的一系列烏龍算是這部陰郁的電影中難得的輕松。羅恩的吃醋離開,哈利和赫敏的舞蹈,仍然是青春期爭風吃醋的老一套。在盧娜家,用小動畫的形式講三兄弟的故事,還是挺好玩的,不過剛逃離就被抓住了。最后在馬爾福家的城堡中,靠著多比的幫助才逃離。
整個畫面很壓抑,也預示著故事走入了正軌,都不再是孩子了。雖然算不上什么超級大片,特效也不算多,但是有對比才有進步。
02
沒什么情結或不怎么了解故事背景的人來說,這部片真的看不懂。有不少的影片是要求對電影之外的東西有了解才能看懂進而欣賞的。以后看片注意了。
這部片子的高潮部分不是那么讓人覺得激動和緊張。眾人都成功逃走了,故事還在最大高潮之前的醞釀階段。和上一部電影一樣,這部電影應該當做電視劇來看,把更多戲劇性的效果寄托在最后大結局。我得在故事的吸引力上還比較欠缺,大半個故事都在講主角的無家可歸和思考答案,還基本靠赫敏想,真的很無聊。線索和進展也比較突然。還有,這部劇從中間開始一集死一個人,絕對是一個槽點。三兄弟的故事雖然很贊,但花了那么大的力氣去講這個故事覺得導演有些抓不住重點。抓不住重點的還有官方的哈赫糖,真是看得我尷尬癥都犯了。
就故事本身來說?吹蕉啾人赖臅r候真的很心痛。這一路上多少人離開了哈利,他承受了多少自責與傷害,他都不肯放棄他選擇的道路。
還有就是赫敏。雖然她是一個”泥巴種”,但她從來不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個“泥巴種”,她對自己的出身沒有偏見,對自己的伙伴沒有偏見,很欽佩她。
這部劇最妙的是讓主角和觀眾一起長大,小演員們外表上的逐漸成熟象征著他們內心的成熟,就像觀眾一樣,這種戲內戲外的互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
腦洞:那個掛在主角脖子上的小盒出現時我就想吐槽說:扔末日火山!
03
其實寫這個影評時候我電影已經上映完畢n年,在回顧霍比特人的時候突然想起這部電影我居然還沒有品論過,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越親近的人越會被無視吧~(什么破比喻啊。K,我承認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今天看見了魯伯特和丹尼爾再聚首的照片,我和朋友感概,時光真是殺豬刀,丹尼爾越長越慘啊~但當我一個人坐下來再看著這電影,我腦子里突然之間冒出了一句話,我懷念的不是電影,還是那些有著哈哈哈哈哈哈哈陪伴的歲月~那是一個有趣的歲月,好多個寒假每天廢寢忘食的躲在被子里看著綠色的書頁幻想著這就是魔法課本,而我就是哈利的同學,為啥呢?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她坐在一起吃魔法小精靈變得各種各樣好吃的肉肉肉肉肉肉肉。。。。。甜品甜甜甜甜甜甜。。。。。所以當我看完電影系列我唯一有異議的地方就是他沒有放到那個魔法小精靈的廚房,當然在書本的后期羅琳女士似乎也忘了有這么一茬,他的書其實有好多bug,不過那時候的我怎么可能會在意這些呢?當時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其中那個依照書本想象出來的魔法世界和他們的食物物物物物。。。。。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沒有青春會不散場,他們長大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是又有很多東西沒有變,我們在變和不變中慢慢長大,我一直在想等我有了小朋友,我應該會向他推薦,至于他會不會和我一樣喜歡,who cares~老娘給你推薦東西不錯了,還挑三揀四的,晚飯別吃了~
04
個人認為《哈利波特》這八部電影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哈利與赫敏跳舞的這個場景,無論是二人的舞蹈還是音樂,單獨拿出來都是極富有感染力的,而放在一起就好像是絕配。
先分別從音樂和舞蹈來談談:
音樂:
《o children》這首歌曲就好像是量身為《哈利波特》打造的一樣(也許真的是,本人也無從考證)。歌詞中時而以父母的口吻向孩子道歉“o children forgive us for what we have done”以及“o children lift up your voice”和“rejoice,rejoice”父母希望孩子活的高興,獲得愉快,而又無能為力,請求孩子的原諒。就像哈利的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希望時時刻刻守護在孩子身邊,讓哈利幸福,但卻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孩子受苦受難,看著孩子失去朋友時的痛苦、看著孩子失去教父時的痛苦、看著孩子失去導師時的痛苦……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夠“rejoice”寥寥幾句“o children”道出了哈利父母的無奈,同時這也是哈利父母的痛楚。
這首歌同時又以孩子的口吻安慰了父母“we happy ma we are having fun”一句著實令人感動。盡管孩子深處困境,盡管孩子受盡磨難,可孩子還是保持樂觀,不僅是告訴母親自己“happy”同時也是告訴自己不論什么樣的苦難自己總是要保持“happy”,為了自己,也為了父母。這又與哈利的身世頗為相似。他小時候在姨媽家長大,遭到全家的冷漠甚至虐待,沒人為他慶祝生日,在他11歲生日之時,哈利為自己“畫”了一個生日蛋糕,并祝自己生日快樂,可見他想盡辦法讓自己過得開心。同時歌詞中“the train that gone to the Kingdom ”以及“and the train ain’t even left the station”兩句,更是與哈利的劇情頗為相似。“Kingdom”是人們向往的目的地,孩子說自己踏上了這兩通往“Kingdom”的火車很高興,即使這火車從未離開站臺。就像哈利,找到了魂器,看到了消滅伏地魔的希望,就像是踏上了火車,可卻不知道如何銷毀它,不就像是火車從未離站嗎?
同時這首歌的曲調也頗為動人,以憂傷緩慢的曲調引入,包含了憂傷與痛苦,但漸漸到到副歌部分,卻又給人一種奇妙的振奮感,音樂中又透出了快樂與幸福。這不僅僅治愈了哈利與赫敏二人心目中的傷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了觀眾內心的傷痛,畢竟當時有許多深受喜愛的人物(如鄧布利多教授、小天狼星、瘋眼睛等……)去世了。
舞蹈:
二人的舞蹈也十分震撼。他們沒有華麗的動作,也沒有復雜的舞姿,他們的舞蹈簡簡單單,但卻展現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微妙的關系。
在跳舞的過程中,兩人的臉上開始沒有什么笑容,可到高潮部分他們二人臉上卻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這笑容也的的確確撫平了所有人的悲傷。其實可以想想一下那樣的情況:哈利的父母生下他之后就去世了,自己的教父也被殺害了,最尊重的教授去世了,連和自己一起長大的朋友都離他而去,母校被冷酷的斯內普(至少在當時是這樣的)統(tǒng)治,同學不知去向,食死徒到處都是,眼看著世界就要被伏地魔占領,自己卻對著魂器束手無策。在觀眾看來也許這些沒什么,可如果真的站在哈利的角度呢,這樣的創(chuàng)傷是一烙在心里的,這樣的傷痛是無法通過一段舞蹈或是一曲美妙的音樂就能夠化解的,不論音樂有多優(yōu)美,因為在當時看來,這個世界也許真的沒有希望了?晒是沒有放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哈利精神”吧,那種樂觀和堅強,他臉上的笑容是真真切切的,是來自內心的,他堅信明天會更好,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戰(zhàn)勝困難,堅信這個世界還存在希望,也正是這些哈利精神讓他邁過一個個的山峰,取得勝利。我想這就是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想要贊美的精神。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哈利和赫敏兩人的關系。在那場舞蹈中,他們二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某種程度上便開始變得復雜了……似乎不只是單純的友情,畢竟他們一起出生入死,經歷了前六部的苦難,還是那句話,如果站在哈利的角度來想,這一切簡直不可思議,他們只是兩個十七歲的孩子,卻承擔了那么重的責任,承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當他們相依為命時,他們的關系超越了友誼的范疇。不知有多少人認為當時他們會接吻,可最后卻沒有。因為赫敏知道自己愛的是羅恩,她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原則,這也很符合赫敏的性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不接吻也是在情理之中。不過在那時,哈利與赫敏的關系的確是處在友情與愛情之間的。
總之舒緩的歌曲配上簡單的舞蹈,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展現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這也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才華,這也是電影的魅力所在,它能夠通過畫面與音樂直觀地沖擊人們的內心,至少這些,是書無法辦到的。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