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是一部由德國和奧地利共同制作的喜劇的電影,影片首播于2016年,劇情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砹岁P于這部電影的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01
14年回國之后,就在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大城市混著。不想用“打拼”這個詞,是想說,就算有忙里偷閑的時候也只是想飛去別的地方度個假,并沒有時間給家人,以及自己的感情生活留個出口。
我媽最近剛來上海住了一個月,前天剛飛回青島。大家都羨慕說以后早起有人做早飯,家里有人打掃,能把我的生活方方面面過得井井有條。然而跟長輩一起生活的各種不協(xié)調,比如消費觀、價值觀和作息時間,都讓我苦不堪言。我媽會為了幾毛錢的菜錢斤斤計較,而在我看來這種節(jié)流屁用沒有,還給我徒增煩惱。我一個缺錢的房奴也是沒資格批判任何可以省錢的方式。
大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和工作壓力很容易淹沒自己。我老板是個工作狂,MIT畢業(yè)的,其完美主義的程度也是常人很難企及。他可以凌晨兩三點還在盯著我改提案的格式。我的生活也像女主那樣慢慢被工作填滿,我特別能理解她睡過頭了miss掉一個重要的餐會是多么的懊惱,大項目流失的責任我可背不起。不可避免的,這些工作上的壓力會撒在旁邊親近的人身上,在父母面前就容易變本加厲和肆無忌憚。事后又會覺得愧對這份親情,而變得想要逃避,只想自己呆著。這樣就不用擔心會傷害到周圍的人。
然而就算每天這么被工作推著走,錢還是不夠花。看看身邊比自己有錢的人,他們貌似更加焦慮。大家都普遍焦慮如何才能掙到更多的錢,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的勾心斗角中掙扎出自己的一片天。貌似你再努力也永遠都有比你優(yōu)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一想到這我會有點絕望,我該如何在這個充滿銅錢味兒的城市安身立命。我不要變成只知利弊不管對錯的大人,然而我又不可能一直假裝自己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特別是在面對年邁的父母的時候。
很多深夜我都會輾轉難眠?赡芤驗楣ぷ魃系囊恍╇s事兒,也可能因為擔心這職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又一個坎和重要的節(jié)點我該如何邁過去和把握?赏茸约郝毥楦叩娜,更忙更累,壓力更大,便覺得這該死的生活什么時候是個頭兒。在這座冷冰冰的城市里,只有自己的事業(yè)才最有安全感。因為這決定了你的圈層,你的際遇,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大城市的繁華都是屬于工作狂的。像我,稍微一猶豫就好像很多人從后面超過了你。
在精力幾乎全被工作占據(jù)的同時,面對親情,愛情,或者友情,都顯得很蒼白無力?偸窃谮s一個又一個項目的deadline,疲于在不同的人之間騰挪,參加不同的社交場合并且?guī)в泻芄缘娜フJ識一些人。與其說麻木了,還不如說懵了。我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這就是這部片子可貴的地方——永遠不要因為對職業(yè)發(fā)展注入了全部的精力,而忘記了自己為什么這么努力的活著。我本應該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去戶外和親密的人散心,在陰雨迷蒙的天氣摟著愛人在沙發(fā)上看肥皂劇。我們?yōu)槭裁匆炎约夯畛墒聵I(yè)女強人和男強人,為什么就不可以浪費時間甚至發(fā)呆來緩和下內心的緊張和充實。盡管這個價值觀趨同的社會喜歡用金錢和地位來衡量一個人,在我們心中的那片自留地里還有什么。那些純真的熱愛都去哪了。
每個人一想起孤獨終老就害怕至極。然而每個人都在把自己逼成不太能允許他人打擾的模樣。到最后還需要嘗試著讓別人邁進自己的comfort zone。這一切貌似都與我們一開始要在這座城市打拼的初衷背道而馳。
芭蕾舞演員的鞋子永遠都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輝,可當脫下這光芒看到自己傷痕累累的腳,你是否有那么一點點小私心,心疼過自己,心疼過這些年流失過的,能與身邊的人分享的純真無邪,而又極其簡單,容易快樂的時光。
02
生命之所以稱之為生命,在于它們能繁殖,這是生命的本能。生命在最初的時候,繁殖并沒有現(xiàn)在這么復雜,不過是一種簡單的分裂,由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兩個分裂成四個……。至今,分裂其實仍然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只是這個過程現(xiàn)在已摻雜了太多痛苦、快樂和一系列復雜的事情,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孕育了希望。
但如果這希望正在變得黯淡,兩個已經(jīng)分裂的生命,可能就會有再次融合的需要。我從這部電影里,似乎看到了這種需要。
這部橫掃歐洲五項大獎的電影,情節(jié)實在很簡單,就是一個垂暮的老人傷感之余要去找女兒求抱抱,結果發(fā)現(xiàn)外表光鮮的女兒其實過得也是一團糟,曾經(jīng)是一個整體的兩個傷感無奈的生命,在經(jīng)過一番交流和爭斗之后,又重新融合在一起。不光情節(jié)簡單,拍攝手法也簡單,全程無背景音樂,大部分都是手持拍攝,看的時候感覺離自己不會超過5米,據(jù)說這是一種最新流行起來的高級形式。
生命進化之后變得太復雜了,現(xiàn)在居然要兩個生命合作才能誕生一個新的生命,而且還要一男一女才行,這種本來是一個變兩個的簡單事情,現(xiàn)在演變成了父子、母子、父女和母女四種關系。但為什么這部電影用的是父女這種關系而沒用其它三種關系來敘事呢?可能創(chuàng)作者考慮的是,父親代表的是強壯,女兒代表的柔弱,如果是這樣,那這部電影其實就為這個重新融合的過程,打上了救贖的標簽。“托尼-厄德曼”,就是為救贖而來。
“厄德曼”并不是這個父親的另一面,是這位父親為逗女兒開心扮演的角色,我猜在他女兒小時候,他也經(jīng)常干這種事兒。你要說這個角色有多大魅力,也不見得,但在以往,他一定是起了效果的。現(xiàn)在,似乎不靈了。為什么呢?因為女兒長大了,現(xiàn)實的煩惱已經(jīng)不是父親扮演一個滑稽的角色就能沖淡的,兩個分裂已久的生命,不再有過往的默契。你認為她一直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但其實她早就成為另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生命的奇妙之處就在于,無論怎么分裂,始終會一根無形的紐帶將彼此連接。盡管你已經(jīng)獨立,但你曾經(jīng)是他的一部分,你所有的遭遇,其實都真切地加在了他的身上。
開頭,這位父親去看望他的媽媽,那個更加蒼老的母親發(fā)現(xiàn)兒子過不得好時,她只能說一句帶著責備和關切的話:“你平時就吃這些? ”因為她已行將入土,再也無力去做些什么了。但當他自己突然闖入女兒的生活發(fā)現(xiàn)她過得并不開心而又不懂得照顧自己時,他卻不能無所作為。在經(jīng)過一連串試圖溝通失敗后,他知道父女對話模式已經(jīng)不管用了。所以,他換了一個方式,扮演成一個虛構的人物嘗試著以朋友的身份繼續(xù)去努力挽救女兒的生活。
只是,“厄德曼”這個可能曾經(jīng)逗過女兒開心,給她以啟迪和幫助的角色,現(xiàn)在也沒什么作用了。這位年邁的父親在扮演“厄德曼”這個滑稽角色時已經(jīng)非常力不從心,經(jīng)常脫戲,尤其是當他看著女兒在自己面前吸毒時,酷酷的“厄德曼”已經(jīng)被他內心柔軟的父親角色徹底毀了。
這更像是一種挑釁:你不是要救我嗎?你看我這樣還有救嗎?
我沒有孩子,所以我不知道作為父親,他該有多絕望。
一個故事行文至此,大概也走進了死胡同。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并沒有試圖去打開這個死結,并沒有像一部英雄主義電影一樣讓父親去干一些壯烈的事情來警醒女兒。這對爭斗疲憊的父女,最終只是以一個大大的擁抱完成了和解。
這位父親后來穿的那身毛絨絨的保加利亞面具,顯然是一種象征,但究竟象征的是什么,確實不好理解,或許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原始的回歸吧。作為父親,如果我所有的努力都沒能讓你好起來,那唯一能做的,就是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了。
片尾,女兒回到家鄉(xiāng)參加奶奶的葬禮時,戴著父親扮演的“厄德曼”那幅標志性的假牙,或許就是她向父親以及他的另一個身份—一個朋友表達感謝。
我們無從知道這對父女以后是不是都能從郁悶的生活中走出來越過越幸福,電影似乎也沒想表達這樣一種前景,它只是一個比較的完整的陳述。你說它是一個不完美的故事也好,說它是一碗味道不咋樣的雞湯也好,但其實,作為萬千普通人中的一員,你我又有多大的能力去改變和挽救另一個人的生活呢?哪怕她是你最牽掛的人,曾經(jīng)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劇中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情節(jié),就是這位父親坐在購物中心的長椅上等他正在幫別人購物的女兒,他若有所思明顯傷感地看著下面溜冰場里一對爺孫在玩耍。盡管劇中他從未要求女兒成家生子,但這時這位年邁無力的父親內心應該還是有一種來自生命本能的期盼: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分裂了一次之后,能再分裂下去,能再一次快樂的延續(xù)下去。自己的另一部分,也能有她的另一部分。
03
在安靜的表象背后,透過歷史,兩代人的代溝就像是當年瓜分東西柏林的那道鄉(xiāng)愁一般,說不出的別扭之中,血肉相連,割舍不斷。我看到很多德國導演,近年來開始嘗試借以大的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以展現(xiàn)人文關懷,而本片則選擇從一個相對偏小的角度入手,直接從家庭關系的角度切入,比較深入地還原了一對父女之間的關系。
溫弗萊德(父)和伊奈斯(女)之間,過去的關系怎樣,片中并未交代,連現(xiàn)時二人之間存在什么紛爭與隔閡,以及三口之家時期,他和前妻之間發(fā)生的任何事情都沒做交代。導演非常巧妙地用了二十分鐘時間來交待父女二人的特點,包括日常愛好、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又用了女兒在父親面前打電話的一場戲,簡單道出了二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二十分鐘內我們得以看到,父親是一個身負兼職,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搞惡作劇,缺乏陪伴,是一個徹頭徹尾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老漢;對女兒的設定則比較簡單,即是一位全身心撲在工作中的女強人。影片于此處并未做太多語言上的鋪墊,而是專注于對行為的刻畫,影片開始便是老人在和快遞小哥開玩笑,老人用一個看似無聊的“分身術”把快遞小哥蒙得一愣一愣,如此設置卻并未帶來太多代入感,觀眾可能不會很理解父親的作為,但這一場系的設置卻顯得格外開門見山,方便了接下來部分觀眾對于影片的理解。
“托尼.厄德曼”是影片當中父親為自己親自設定的另一重身份,一如影片開頭父親的“分身術”,方式如出一轍。父親需要女兒的陪伴,并來到羅馬尼亞尋找女兒,看到了女兒的生活——自己恐怕永遠都難以理解,F(xiàn)時女兒的生活方式,正如世界范圍內無數(shù)白領,乃至眾多成功人士一并的生活方式,永遠停不下來的工作,永遠減緩不了的生活,年復一年。父親并不是不完全理解,更不是沒見過很多人一如女兒此時的生活,他的疑惑,或許只停留在,生活的奧義,并不只是為了前程打拼,而忘卻了很多珍貴的、值得停下來好好享受的東西。
對女兒的“你還是個人嗎”一問,正中命題。不難判斷父親生長的年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種種必然經(jīng)歷的艱辛,數(shù)十年下來,面對高速發(fā)展的社會,父親自然懂得何謂快樂。他無奈于女兒的年輕——女兒其實也不年輕了,早已到了應結婚生子的年歲,卻像是從未體驗過父親認為正確的生活方式,這是父親疑惑的原因,更是造成父親后來更換身份、重回女兒身邊的行為的原因。當然了,父親的心態(tài)和認知,客觀看來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只是創(chuàng)作者主觀意圖的構建能將我們輕易帶入到這個虛構的是非觀念中來。雖然影片開頭,導演將父親的形象做了荒誕化的處理,但是大部分觀眾取得的認同感我認為還是站在父親這邊的多一些。
女兒認為父親前來羅馬尼亞找尋自己的原因,是因為那只叫做“威利”的狗的死。當然了,對于父親前來的原因,女兒或許認為,這是父親對自己隱藏的部分,真正的原因只是因為傷心和孤寂,但我不知我的理解有沒有誤差,女兒為何不去想想,父親干嗎要對自己隱藏這些?若單純是父親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父親為何不編造一個更合適的理由呢?“威利”的死確實是父親此行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算作直接原因,那是父親在女兒不在家時的精神陪伴,F(xiàn)在“威利”死了,父親以闖入者的姿態(tài),可以說是硬迫進了女兒的生活中。在女兒公司的大堂,他仍然采用一種屬于自己的方式想看看女兒是否會注意到他的存在。當然,女兒注意到了,但卻派了助理下樓迎接——這是多么明顯的隔閡感,當女兒已經(jīng)無暇和父親取得直接對話的時候,又是在如此容易造成尷尬的場合中,先前在女兒生日宴會上鋪墊好的一切,終于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再到后來女兒和父親終于見面,但女兒卻火急火燎地要去參加酒會,她帶了父親同往。酒會過程及宴會上,父親的存在終于造成了難以言說的尷尬——對眾人而言,父親根本就不是屬于這一場合的人,當看到父親仍在努力刷存在感之時,作為觀影者,我的內心是緊張的,生怕在某一瞬間因為某些差異帶來場面上的失控;導演的有效控制讓我的擔心落了空,幾場戲中人物之間的相互配合之間始終存在距離,在父親此次參加酒會以及身份轉換為“托尼.厄德曼”之后參與的幾次集體活動中,都沒有出現(xiàn)引發(fā)人物情緒和事態(tài)爆發(fā)的導火索,每一次可能爆發(fā)的危險,都在角色的克制和忍讓中得到了隱藏。
影片實則沒有刻意強調時間和空間,雖然有時代背景在客觀存在著,但是影片更重要的還是對于人文主義的體現(xiàn)。我們不知道故事發(fā)生的具體年份,甚至在頭一遍看時,有些朋友分不清到底哪里是德國,哪里是羅馬尼亞,唯有通讀全片方覺能表明,這些并不重要。有些事可以發(fā)生在德國,也可以發(fā)生在羅馬尼亞,只要父親和女兒能從所處兩個國度再到相聚就對了。片中所有人面對的皆是本我和他人,重點在人,而不是地域差異,對空間的描述點明即可。創(chuàng)作者非常懂得非重點承讓重點,因為這樣才得以令影片的人文色彩展現(xiàn)備至。
在舍棄了很多不是很重要的元素之后,我們繼而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者如何為影片添加戲劇和思想張力。
父親在因叫床問題被女兒責怪一番之后選擇了離開。女兒站在陽臺上望著父親遠去時的哭泣,由于所蘊藏的感情過于復雜,所帶來的沖擊力我認為不及父親轉換身份、戴上假牙、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xiàn)的那一刻。就是這樣突然,女兒被嚇了一跳,觀眾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能多少明白點什么?吹礁赣H一本正經(jīng)地對自己的女兒和她的女伴們胡說八道,以及后來高攀企業(yè)高管的幾場戲、幾個動作、幾個細節(jié),看似荒誕,卻又讓人能夠感到——這就是生活中的現(xiàn)實存在,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對一切潛在的可能性的挖掘,我認為是它能被稱之為優(yōu)秀的必要價值。種種細節(jié)投射到生活當中,會讓人感到訝異,卻不會讓人覺得像是在做夢。
如上述所說,父親不是屬于類似場合之人,當父親戴上假發(fā)和假牙,西裝筆挺地出現(xiàn)在高端場合之時,定會產(chǎn)生和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效果——導演沒有對此進行刻意的刻畫,而是用了完全自然表現(xiàn)的手法,足以見功力。影片最富戲劇張力的兩場戲,第一是在女兒邀請父親參加的所謂的“派對”中,女兒吸毒的舉動,我認為是在考驗父親的忍耐限度,就等他露出破綻好亮出真實身份。結果或許是在意料之中的,但當其真實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多少人還是會感覺格外震撼。
面對毒品,父親一開始是拒絕的,但看到女兒吸了一口之后,父親沒有多加猶豫,立刻接過毒品,抹在了嘴里。這場戲為我們展現(xiàn)的不光是關于父女同心種種。再想想它表明了什么?它表明了父親并未善罷甘休,他還要繼續(xù)下去,繼續(xù)陪伴在女兒身邊。如此表明,他還抱有對帶領女兒脫離苦海的決心。
第二則不用多說了,就是在最后部分的裸體派對時,比起眾人不分性別赤身裸體的坦誠相見,我更看重的是父親披著黑色長毛,戴著長毛怪的面具不速而來的部分。此部分呈現(xiàn)出了十足的幽默效果,且蘊藏的種種復雜的情緒耐人尋味;女兒披上袍子,跟隨“長毛怪”的背影來到公園,那偉岸的背影,蹣跚的步伐,正是父愛如山,正是父親的良苦用心。女兒喊著“爸爸”,并與“長毛怪”相擁,進而相互嬉鬧了一番。這實則是情緒的平靜爆發(fā),如清水般祥和,帶來的卻是爆炸性的效果。這絕不是我所反對的刻意催淚,如此劇情設置在影片中,乃是畫龍點睛之筆,貫穿全片的父女之間的復雜關系于此刻升華到了極致,不是僅僅女兒理解了父親或是父親體諒了女兒,而是二人雙方達成了一致的認同,在劇情的遞進中逐漸相互接納,不突兀不牽強,仿佛影片進行到這里獨缺這一個擁抱,而這一個擁抱在最需要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很多人都在期盼的美好愿景終于到來,于觀影過程中得到滿足,這便是藝術對人民不求回報的恩惠。
父親對羅馬尼亞當?shù)氐脑∶裾f道:不要丟失幽默感。此幽默感,并非為我們所理解的幽默感,結合父親在影片中的種種行為,我們或許能夠了解到,父親對生活的追求,正是自己對于快樂的追求。“幽默感”能夠滿足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的快樂,且更容易使父親認為,“幽默感”能夠帶給身邊的人快樂。這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品嘗遍了人間疾苦的老人存活于世的精神寄托。雖然在常人并不能理解父親的行為,但父親樂在其中,一舉一動都帶來無盡的歡樂,他的行為在展現(xiàn)出了人性的光輝,也贏回了自己的女兒。樸實無華的“幽默感”,最終獲得了勝利;女兒終究要回到父親身邊,這是常理,也是父親的行為帶來的結果。
當然了,我也感受到了父親的“幽默感”,那確是真正的幽默感,更是父親的一片赤誠之心。不過他在展現(xiàn)自己“幽默感”地同時,我感到的是揪心和凄涼。這種來自戰(zhàn)后德國人民自救的方式,曾救回了一個國家,救回了無數(shù)家庭;放在當今,哪怕多幾分不易,哪怕引發(fā)誤解,哪怕造成尷尬,依然會為人堅持,他們感召著的不只是生活,更是靈魂。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老人深愔其道,卻以其不作為利用工具行使其道,因為他明白這么做的目的,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也一定會讓女兒快樂,他這么認為著,因為他再不了解其他方式。他偽裝成現(xiàn)代人的形象嘗試過,但每次這么做,都像是把自己老邁的身軀和靈魂拋向半空,隨意飄蕩著,不知行向何處,只有樸實的靈魂讓他得以站穩(wěn)。他感到勞累,感到迷茫,但深處物質社會的年輕的現(xiàn)代人們,他們難道就不迷茫嗎?這些人的靈魂,又怎么讓他們站穩(wěn)?
就如同影片怎么定都定不下來的鏡頭。導演想要達到的,必定是安穩(wěn)、不急躁的,如故事所展現(xiàn)的那樣,平靜溫和,但鏡頭的偶爾晃動,卻會讓我隨著父親和女兒在一起的每一刻,心跳加快,生怕壓抑造成爆發(fā)和沖突,落得不可收拾。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在父親于某次派對上以德國大使身份認識的女士的復活節(jié)宴會上,女兒極不情愿的隨著父親的keyboard伴奏演唱的那首《The Greatest Love Of All》,唱出了各種復雜心理的糅合,此時的現(xiàn)場包含著無限的可能,包括未知的誤解與理解,沖突與緩和,冷漠與感動,都算在那本應固定卻總是在輕微晃動的鏡頭中。但就是在這最適合爆發(fā)的點上,一切隱于歌聲。女兒唱罷,甩手離去,留下失落的父親,對那位女士坦白了自己并不是德國大使。
女士說:我知道,我認識德國大使。
這句話慰藉了父親的“幽默感”。終于在這個世上,父親找到了心靈的容身之所。
我發(fā)現(xiàn)影片并未刻意解讀太多情緒,而是將影片中的所有情緒全部納入了生活中的部分,均等地鋪散開來。一切都只是生活,包括“幽默感”。并非要通過大哭與大笑才能調動觀眾的情緒,真正的感染力,也許就是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我們每天的生活一樣,因為有心中牽掛的部分,快樂或者不快樂,滿足或者不滿足,又有什么值得為之苦惱的呢?
04
劇情開頭,是一個老頭,怪誕的幽默,因為身形肥胖、胡渣凌亂,又是獨居,與狗為伴,我以為講的是孤獨。是我的魯莽、片面了。
我用1.5倍速看完了全片,原來講的是人生重要的問題。
光鮮外表下,職業(yè)光環(huán)下的女兒,你以為會“幸福“.No,高壓的工作,對甲方虛與委蛇,委屈陪大頭老婆購買禮品,卻對自己父親的禮物并不在意。一次起晚了錯過電話,精神緊繃,向父親咆哮,甚至可能輕生?梢詫ι饣锇榕阈Γ瑓s不能父親聊聊人生。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父親指責她不是人。
就像上司給她的稱號“猛獸“,雷厲風行外表下,內心是脆弱,隨時爆發(fā),失控的。
當她把父親趕走,父親坐上出租車前對她雙手揮手,她笑了,非人狀態(tài)下終于露出了一線人性的微笑,但隨即是痛苦,下個鏡頭一時奔潰的哭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抑郁有過接觸,她們會無端哭泣,突襲的抑郁感受,讓人無助落淚。
以為父親這“包袱”走了,跟閨蜜抱怨父親的所作所為,哪知被喬裝打扮的父親偷聽。場面尷尬,我以為會是惱羞成怒的父親,然后往后的劇情卻是父親拯救女兒之途。
父親突然闖進自己的工作,被驚嚇,被干擾,父親扮演一個齙牙怪人,與女兒同甲方、同事、石油工頭周旋,女兒聲情并茂唱歌宣泄,突發(fā)奇想地赤誠相待趴,到長毛怪人父親的相擁。
生活中你忙忙碌碌中,總是丟失了什么,對你重要的事,而故事也將叩問隨著開放式靜默結局,交待給了觀眾。
你呢,你覺得什么是重要的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