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是一部由龍應臺著作的書籍,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恍┚W(wǎng)友們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01
讀龍應臺的《目送》是因為在網(wǎng)上看到那段經(jīng)典摘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一段在我看來是《目送》的精髓,書名也取自于此。
龍應臺,女,祖籍湖南衡東,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xiāng)眷村,英美文學博士,畢業(yè)于堪薩斯州立大學,曾任臺灣文化部長。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她的代表作品有《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百年思索大江大海1949》等。
我把龍應臺的這本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目送》當作消遣來閱讀,此書在豆瓣評分8.5分?吹綍斜M是些瑣碎的日常,逐漸沒有了耐心,看看目錄,又沒有發(fā)現(xiàn)想看的章節(jié)。于是硬著頭皮往下看,每天看的不多。因為剛生完孩子未滿月,每天睡眠嚴重不足,看書的進度就可想而知。
既來之則安之。我讀本書,既然是消遣,那就消遣吧。
作者的文字很樸素,情感比較細膩。這是我讀完后對本書的一個大致印象。
都說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目送》也一樣。作者一直在目送自己的孩子遠離,目送自己的父母漸行漸遠,從而告誡讀者珍惜當下,因為離開是必然的。
書中分為三個部分描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 表明我們一直在目送自己的親人。本書在我看來更適合上有老下有小,人生比較完滿的人閱讀。像我們這樣人生僅僅過了一小半的,未來還是個大大的未知數(shù)來說有點早了。
我們都希望人生圓滿,然而事事難料。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對于作者的人生成就只能仰望。
作者寫關于父親,一個戰(zhàn)時的孤兒,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父親,著實感動了我。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那撐傘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兒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 在一條我們看不見、但是與我們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請慢慢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除了生和死,疾病也是一件大事。龍應臺的母親經(jīng)常會連龍應臺是誰都不記得。而她的父親在被兒女禁止開車后迅速衰老而病倒了。
除了這些,龍應臺的一些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態(tài)度可以學習。
第一,作者善于從細節(jié)作為文章的開頭。
雖然是散文集,但作者更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在文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以作者與親人之間的通話內(nèi)容作為開頭。把父母對子女,以及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
第二,作者對于不熟悉的知識點會立即查詢和求證,以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看似不經(jīng)意地信手拈來,實則做足了功課。
作者在書中關于千足蟲的注釋就足以證明作者對待知識的嚴謹?shù)膽B(tài)度。
第三,作者善于將日,嵥榈氖虑橛眉毮伒奈墓P表達出來,畫面感和代入感十分強烈,給人以共鳴和靈感。
可以試著感受一下:
“你曾經(jīng)怎樣愛親吻那小男孩的頭發(fā)啊。他有那種圣誕卡片上常畫的穿著睡衣跪著祈禱的小男孩的頭型,天使般的臉頰,聞起來有肥皂清香的頭發(fā),貼著你的肩膀睡著時,你的手環(huán)著他圓滾滾的身體,覺得天地之大,幸福也不過就是懷抱里這小小的溫柔。”
相信每個做母親的人看到這一段都會被感動,也會自然而然地代入自己。
再看一段場景描寫:
“所謂空,當然其實很擠,就是說,有夕陽每天表演下海的慢動作,有島嶼一重又一重與煙嵐互扯,有黃昏時絕不遲到的金星以超亮的光宣傳自己來了,有上百艘的船只來來去去,有躁動不安的海鷗上上下下,有不動聲色的老鷹停在鐵塔上看著你,有忙得不得了一直揉來揉去的白云—還常常極盡輕佻地變換顏色,有灰色的雨突然落下來,有閃電和雷交織,好像在練習走音的交響曲,有強烈陽光,從浮動的黑云后面直擊海面忽閃忽滅,像燈光亂打在一張沒有后臺的舞臺上。”
這段描寫讓人猶如身臨其境。
這些寫作方面的技巧都值得我們學習。
對于這本書我會給四星。如果是過于年輕無法理解作者里面表達的情感,那么學習寫作技巧也是不錯的。
02
記得讀書的時候,曾傾慕與龍應臺的文筆和風格,《野火集》和后來的人生三書,兩種不同的筆風竟然出自同一人之手,不僅令人驚奇。“目送”那篇文很有名,以至于現(xiàn)在仍然可以清楚地記得結(jié)尾的那句話,貌似以前寫作文的時候還用它作為過題記,當真喜歡不得了。一晃經(jīng)年,重讀這本散文集,最深刻反而是第三卷“滿山遍野茶樹開花”的敘述,時間真是令人猝不及防的東西啊。
之所以喜歡第三卷,某種意思上是不是代表已經(jīng)有了文字描寫的些許體會。二十幾年的人生,不長,但足以模糊很多東西,也足以留意到現(xiàn)在可稱為歲月的痕跡。父母老了,同齡人漸行漸遠,下一代在茁壯成長,很多事情正在改變,時間就是如此神奇的啊。
03
說實話,這本書的前兩個部分我一直看的有些懵懵懂懂的,看了第三部分“遍山遍野茶樹花開”我有那么一瞬仿佛讀懂了《目送》
看著父親從出了車禍導致母親手臂扭斷后兒女們就禁止他開車開始,他開始變的有點卑微“這個——這個禮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說,可不可以同我去參加憲兵同學會”,怯怯地繼續(xù)說“……”;開始“失語”,在談起媽媽時耄耋之年的他卻泣不成聲“我對不起我媽”;慢慢的不會走路了,現(xiàn)在的他需要我像小時候他教我那樣教他“念詩走路”;甚至他的眼睛會被眼屎糊住,而我竟然從來沒有認真注視過他以至于沒有發(fā)現(xiàn);急劇退化,最后大便失禁;到躺在病床上需要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支持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續(xù);到他離開;到送他回到離開七十年的家。父親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作者就這樣通過一件件小事呈現(xiàn)出來,但仿佛真的走進了他與父親的世界,父親說話的語氣我甚至能想象的出來,他們說話的場景我也仿佛是走進了他們的場景中,尤其是父親在談到他和母親那段和父親渾身插著管子躺在病床上那段,印象尤為深刻。我腦子里全是自己勾勒出來的一副畫面……
看著父親眼睛被眼屎糊住了卻沒人發(fā)現(xiàn),大便失禁……看著父親看《四郎探母》……看著父親對奶奶的自責,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看著兄弟和母親帶著他的夙愿送他回家……就特別特別難受,就突然想家了,想爸爸媽媽奶奶了,我好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讓父母在看不見的地方老去”可是如今的我們太忙,即使不忙和朋友聚會也不愿給父母打個電話,嫌他們太嘮叨,不想和他們多說,也不想多出現(xiàn)在他們眼前?墒呛罴倩丶揖蜁蝗话l(fā)現(xiàn)爸爸的耳鬢多了幾根白發(fā);媽媽的眼角多了幾絲皺紋;爸爸開車再也不像原來那么意氣風發(fā),可以連續(xù)開好長時間了,你得坐旁邊提醒著他不要打盹、要全神貫注,往往下車會瞥見有那么一瞬爸爸是扶著腰的;而媽媽做飯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行云流水了,她低頭切菜時頸椎會疼,她的味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敏感了,她會把鹽巴放很多,她的口頭禪變成了“誒,我剛才給菜里放鹽了沒?看我這記性!”;曾和幾時他們也在我不在的時候配上了“眼鏡”;不知不覺中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好像變小了,他們也會依賴你了,他們什么事都要和你商量了,他們把你也當成一個能拿主意的大人了,“弟弟該報哪所中學?弟弟現(xiàn)在的成績應該怎么辦?奶奶的病該去哪個醫(yī)院會比較好?該不該買這個保險?買家用電器時買A品牌還是B品牌?……”也會在有什么困難時第一個想到你“我微信忘記密碼了怎么辦?綁卡怎么辦?給朋友投個票怎么弄……”我們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熟,對這個世界越來越熟悉;父母卻慢慢老了,和這個社會慢慢脫軌了……可萬物生長,我們不能阻止他們變老,看著他們白發(fā)越來越多,皺紋越來越深,我們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就只有;丶铱纯,常陪陪他們,常給他們打打電話,這比所有的禮物都值得讓他們開心,讓他們感到幸福,即使他們依然會變老,但不要讓他們孤獨的、自卑地變老
“十六歲的父親看到市場招少年兵在伙伴都走了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向他的母親辭別,‘極其不耐煩’地拿著母親塞給他的用碎布做成的鞋底”投入到革命中,從此天涯漂泊,與母親生死不再見,再回到家鄉(xiāng)時已是七十多年后要安歸故土了 ”就想起了香港、澳門的回歸……想起那個年代有多少這樣的人一直思念著故鄉(xiāng)卻回不去不敢回去,想起來前段時間看的幻月之城的一個節(jié)目,少年總是想出去闖蕩,不想留在山溝溝里,然而出去后才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最美的,家人身邊是最溫暖的。不同的是,那個故事中的少年最終醒悟回到了家人身邊。而《目送》中的父親也是因為國家才選擇了走出去,而他卻一直沒回去,直到去世以后。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