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是一部于2015年播出的紀錄片,網(wǎng)友們對這部紀錄片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我們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和英國在文化交流中得知在英國孩子們學習時間就只有6個小時每節(jié)課時期也特別短,而在中國每天孩子們一大早就得起床背著繁重的書本,趕往學校,每天在學校度過近14個小時,這么繁重的書包,這么多的時間不得不承認中式教育的壓力,在英國的孩子們看來中式教育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魔鬼訓練般,他們雖對中式教育不適應但他們對考試的態(tài)度是極其認真的,兩國的老師用著本國的教育體制,到最后看期末成績測試哪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更年煽動學生們積極與熱情,英國的學生學不進去時居然帶了個電熱水壺來教師泡茶以消磨漫長的學時,他認為中國的學生是每時每刻都在受人擺布,而英國的學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觀點 在英國中式學校給學生帶去中式文化、中式價值觀和中國歷史,也許中式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思維自由 判斷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性。但中式教學法教學生們合作,團結(jié)。畢業(yè)典禮上,是慶祝完成學業(yè)的機會而對中國 英國老師來說這是長達四周的教學成果,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比拼結(jié)果揭曉的時刻。最終中國以獨一無二的中式教育贏得了比賽。
02
BBC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立場很不公正客觀,很明顯地暗示觀眾:英式教育的優(yōu)越性。在這為期四周的試驗中,變量本身就是不對等的。
片中的英國學生因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難以適應中國老師的"滿堂灌"而喪失對了課堂學習的興趣,繼而導致課堂紀律散漫。疑問一:中國的五位老師在此沒有教學進度的壓力,為何要一味地追趕進度?
再者,英國的基礎(chǔ)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精英階層都就讀于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才是普羅大眾的收納所。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沒有考試競爭的壓力,自我動力不足,學生當然可以盡情都享受快樂教育。而英國私立學校像中國的公立學校一般競爭激烈,學生孜孜不倦。這部紀錄片傾向性太明顯,愚化百姓,固化階層,政治服務目的不要太明顯哦。
關(guān)于科舉一個很好的社會學解釋:古代社會對創(chuàng)造力沒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沖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然而換到現(xiàn)代社會,科舉對應的不應該是高考,而應該是公務員類型的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jīng)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而高考不同,選拔出的孩子是要去大學繼續(xù)學習的。但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都是各個學科的底層知識,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幾年時間反復學習這么有限的知識,到了大學就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卵用。從人的發(fā)展角度說,是很低效率。
但是中國教育也在進步,一線城市、私立學校也在積極實施素質(zhì)教育,諸如北師大附中實行"走班制"、學生會自治管理制度等。不過對于大多數(shù)出身于中下層的孩子來說,應試教育依舊是擠上高考獨木橋,叩響大學之門的最好路徑。
如果非要給中式教育一個另類的標簽那就是“鞭策每一個人努力”。
03
我覺得上課的方式其實都是次要的,這里不討論講授知識方法的優(yōu)弱。我的關(guān)注是在價值觀的差異上。
看到第二集很多人發(fā)彈幕說英國學生太差勁了課堂紀律太亂,我觀察到的是在一開始他們并沒有這樣。在中國老師傳輸給他們一些他們不能認可的價值觀念后,再加上枯燥乏味的課堂,他們爆發(fā)了,以“不聽你的課”、“無視你的存在”作為一種反抗的方式。
他們無法認可也是我無法接受的價值觀截圖如下,附有對這些觀點的反駁截圖。試想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和你價值觀不同的人你會去認可他接下來說的話嗎?放在老師身上就更明顯了,我為什么要聽你傳輸?shù)臇|西?
我上學的時候遇到的這種事兒多了去了,畢竟小學的綠領(lǐng)巾也不是白白戴的,我一直認為給人以正確的方向比授人知識更加重要,教育的第一步一定是教人為人,你是一個individual,你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有著很多可能性的人。
還有公平對待和自由,“一個人是很難從第一次的不公平對待中恢復過來的”。以我個人在學校中的體驗,我反抗老師的時候他們認為我是問題學生,我說我不是。他們說你早戀,你差生,你有本事證明啊。好,我談著戀愛考試一次比一次高,高考年級前十,這個時候呢,他們依然有話說,用權(quán)威壓到你。
我不覺得自己現(xiàn)在好,但我看到紀錄片中喬什說“I accept myself as who I am - a bit of dick” 的時候,會羨慕他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我想我變的多優(yōu)秀也沒辦法打心底接受自己。
“壞的教育比沒有教育更壞”,做個人吧。
04
我是一名大學生,也算是親身經(jīng)歷了所謂的“中式教育”,曾經(jīng)我有過很多次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抱怨,和許多人一樣我甚至懷以憤怒的態(tài)度,抱怨這填鴨式的、流水線式的、兵工廠式的中式教育,這種情緒直到我念完大學一年級上學期之前仍然存在,尤為強烈。但讓我改變想法的,還是所謂的中式教育,我變得開始去冷靜、理智的去思想人們眼中口中心中的中式教育,當我回首往日在這種教育下的自己,有過躲避,有過批判,有過服從,有過……彷徨與不安,但我如今想來,這種教育體制釀造了我這些積極的和負面的情緒,最終都成了對我的磨練,可能是國家,可能是社會,但我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磨練。
實話實說,此時此刻我顛簸在綠皮火車的硬座上,泡面味與各地的方言夾雜在在一起,讓我無法休息,我只好用手撐著下巴側(cè)著頭望向窗外,飛逝的火車極速地與窗外的草與樹燈與房屋告別,火車抵達我回家的那站還得三個多個小時。我告訴自己必須找點事做且要有趣,于是我就開始著手寫這篇我“蓄謀已久”的文章,剛寫到中國式教育對我的磨練,我想破腦袋也難以具體的描述出這種磨練,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它于我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它給了我強大的求知欲,給了我一個面對生活中種種世態(tài)的好的心態(tài)……《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典型的體現(xiàn)出了這種教育體制,只不過它是以一種實驗的目的在別國實行,對此,我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要陳述。
看到豆瓣上諸多短篇和長篇的影評都是對中式教育持以批判的態(tài)度 ,我覺得要以客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此事。中式教育下的學子從不乏聰明者,英式教育下的學子不乏個性者,兩國之間由于歷史不同、社會環(huán)境有異,思想也會因此種種而有著或大或小的差別,從而令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也會不同,但究教育之本質(zhì),我想全世界都會知道它是為人、為社會、為國家而服務的,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fā)展,是要基于教育之上的。我認為,片中中式教育在英國實驗的現(xiàn)象是教育的一種希望,它在嘗試著以其本質(zhì)帶動著全世界快速發(fā)展,聰明得很個性,個性中透露著理智與聰明,中式教育以其高分“擊敗”英式教育,英式教育反過來思考、學習中式教育,各有各的利,各有各的弊,兩國教育,甚至說全世界不同的教育體制,以兼收并蓄,以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去思考、去接收各國之利,而后以時代的發(fā)展、思想的進步去去除教育之弊,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去排擠、批判、懷以憤怒的情緒去抱怨教育之異同。
這是我所理解的教育。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