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是一部由法國作家雨果創(chuàng)作的小說,相信由很多的網(wǎng)友已經(jīng)看過這本書了,大家看完有怎樣的感受呢?小編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這部本書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01
借著輕閱讀的機會,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偉大的作品總是在試圖提出或者解決一個時代的問題,在閱讀《悲慘世界》時,總會想起人類對自由的追求。
雨果是個浪漫主義者,他選擇讓主角冉·阿讓的余生都保持著圣人一樣的高貴道德,但這充滿了理想色彩,F(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被環(huán)境改造,在他人和社會的不容忍中壯大了黑暗面、遮蔽善良的一面!
《悲慘世界》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文學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為了安撫饑腸轆轆的親人,他偷了面包店的面包,連帶著其他私藏槍支打獵的行為也被發(fā)現(xiàn),隨后鋃鐺入獄。因為擔心家人,他四次越獄,最后在監(jiān)獄中待了十九年才出獄。他在出獄后四處借宿,但因自己曾偷盜和蹲監(jiān)獄,沒有人愿意收留他?吹竭@一點的時候,我心里很痛。這個現(xiàn)象不僅僅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會有的事情,現(xiàn)代依然存在。
上半年一件空姐被殺案鬧得沸沸揚揚?吹竭@則新聞,估計所有滴過車的人都倒吸一口涼氣——感謝滴滴師傅不殺之恩。犯罪嫌疑人是個精神有問題、有武力威脅他人甚至父母的網(wǎng)約車師傅,在空姐被殺案后,或許是想逃跑,也或許是因為覺得活著沒意思而自殺,總之警察最后發(fā)現(xiàn)了他的尸體。這個案件讓該公司瞬間處在風口浪尖上,暴露出公司的漏洞。于是公司迅速采取行動,排查所有精神有問題或有過犯罪前科的師傅,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竟然有多位師傅有精神問題,有多位師傅有犯罪前科。
《悲慘世界》里類似的情境再次浮現(xiàn)出來——世人將冉·阿讓拒之門外,隱姓埋名、造福一方后,仍被沙威探長窮追不舍、再次遭險。人從來都是不完美的,從來都是善惡之心并存的。沙威探長的正義感很強,讓人佩服,卻也讓人害怕。他一直在揭露犯錯者的黑暗面,十幾年都在努力地將冉·阿讓再度投入監(jiān)獄,認為做過錯事的人就是全身都是黑的。當他最后無法調(diào)和冉·阿讓的行為與他自己的信念的時候,他選擇自殺。
站在滴滴的立場上來說,將這些有著黑歷史的人拒之門外或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滴滴的做法或許能一時解決問題,但它也堵死了一些想要改過自新的人的機會。開車掙錢是很多沒有專業(yè)技能謀生、有些黑歷史的人的選擇,現(xiàn)在被堵死了。這樣一個新興的行業(yè)都無法容納他們,他們還能通過什么方式生存、生活下去呢?被堵死出路的人,會對這個社會有何看法?會怎樣回報這個社會?他們就是泛濫的黃河水,宜疏不宜堵。這個社會和國家應該給這批人以重新生活的機會和鼓勵,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排斥、鄙視。
美國前任總統(tǒng)奧巴馬曾經(jīng)吸過毒,但他能夠被社會接納,最后走向總統(tǒng)之位。中國那些犯過罪的人呢?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奧巴馬這樣的能力,能逆襲成為總統(tǒng)。我們是否可以還他們以自由、平等生活的權(quán)利呢?是不是有什么方法,既可以保障大眾的安全,又能讓那些曾經(jīng)失足過而又愿意改過自新的人有生存之地?
人類一直在追求自由和平等,但這條路走得太漫長,太坎坷,太血腥。法國大革命追求自由和平等,卻搞得腥風血雨,以至于法國人民熱切擁護拿破侖的獨裁擴張統(tǒng)治。林肯死在廢除黑人奴隸制的任上,馬丁·路德·金死在為黑人爭取平等權(quán)利的呼吁中……
另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也是一部壓抑的小說,看完后內(nèi)心滿滿的傷痛和壓抑無處釋放。后來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忽然覺得輕松了一點。我期待著,不僅僅是內(nèi)心的道德感使阿爾法少爺為自己對哈桑的做法而羞愧和踏上救贖之路,還有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使得他不斷反思和挽回自己行為的過失。我感謝自己生活在現(xiàn)在的社會,可以接受教育,可以不斷地去反思、揣摩原來習以為常的東西,比如平等、自由,繼而讓自己能夠更平等、自由地對他別人,摒除社會偏見。
02
世界從走向光明之前從來都是陰暗晦澀與微光相交替著,冉阿讓因為偷竊一條面包而入獄,而此時的正人君子正站在法律的制高點上,用道德去指責著一切,正如沙威代表的正義,他堅信法律是正確的,苦役犯永遠都是錯誤的,邪惡的,無論他的過去與未來是個什么樣的人,只要他蓋上了苦役犯這個標簽,他的整個人生都將為此殉葬。他是正義的化身,是邪惡的對抗著,他從容的面對死亡,勇敢的承認錯誤,無疑,他在極端的固執(zhí)的同時他也是一個值得被人敬仰的英雄。
但是冉阿讓卻被批判成一個罪惡之人,是晦暗的監(jiān)獄,是人們的剝削將他變得殘暴,但同時又是福來主教在懸崖邊緣拉住了這個可憐的人。他不是一生來就是大圣大德之人,他想過要殺福來主教,再福來主教再一次解救他后。他又搶了一個小孩的錢。是福來主教的話使他看到光明。
在書中,冉阿讓其實可以一直很好的活著,以馬德蘭先生的身份而活著,繼續(xù)做他的好事,當冉阿讓決定自首時,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極度的痛苦,因為他是為了解救一個替他受過之人。但是,在我心中認為,他如果安心讓他代他去死,也是正確的,世界上只不過是少了一個垂死掙扎的人而已,但是馬德蘭先生,是人們的信仰和希望,他的背后有些千千萬萬的窮人們。在猶豫之后他站出來了,是為了他良心的救贖。
在救贖之路上,他每一次都憑著他的可怕的冷靜而一次次在絕處逢生。即是,在他的真實身份暴露以后,人們將他的好忘得一干二凈,但是他從未抱怨,從未怨恨,繼續(xù)的當一個善良的人。他給乞丐施舍,又一次次的幫助了窮人們,在書中我們可知,他的好多次暴露都是因為此。但是,他并未猶豫過,后悔過,繼續(xù)堅定的行走著。也因為他的善良,他得到了他的小天使,珂賽特。這兩個人,在冥冥之中相互依靠,相互守護著,冉阿讓有錢,但是他一直吃著黑面包,過著樸實的生活,卻將最好的一切給予珂賽特。她是一個婉轉(zhuǎn)的黃鸝鳥,是人世間一切美好的化身。她深深的沉迷于自己的愛情無可自拔中,冉阿讓卻自始至終的在為她默默的犧牲。
是的,他本來可以以割風兄弟的身份一直生活在修道院,珂賽特也會一直陪伴他到老,但是,他的良心告訴他,不能如此,她是向往春天的花朵,是新的希望。也因為如此,她的珂賽特墜入了情網(wǎng)并且忘卻了他。雖然,珂賽特并不是完全的自私,她將冉阿讓放在了次于馬呂斯之后。那是因為她永遠都不清楚她的這個"叔父"為她付出了多少,他給了她一個新生,如果沒有冉阿讓,她或許如愛璠妮一樣,在骯臟齷齪的狼堆中生活著,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憐愛。他原本可以道出她的身世,但是為了她的美好未來,他全不怨恨,帶著這個秘密悄然離去,甚至到最后這個可憐的傻姑娘還認為那個割風才是她真正的父親。一切都是充滿著黑暗與罪惡。
到最后的一字一句都緊緊的揪著我的內(nèi)心,我并不喜歡馬呂斯,甚至我認為他是一個狼心狗肺的偽紳士。他雖然英俊,英勇,但是他卻是造成冉阿讓的死亡之一!無論如何,他始終都不應該認為這一個苦役犯使他善良的美麗的珂賽特帶上了人生的污點。甚至為此剝奪了別人的親情,這是非?蓯u的行為,也許應該站在他的立場上思考,但是我無法做到,這樣一個可以在之前對生身父親那樣決絕的人!那個可以對從小養(yǎng)育自己,栽培自己的祖父絕情,而只會在有求于他時,對他暗淡了悔恨,喊他"我的父親"。他的丑惡的,從一開始即是丑惡的;蛟S這也是人們的丑惡,在珂賽特是個平凡的女孩時無動于衷,放當她變?yōu)橐粋善良的女孩時,仿佛滿天的星辰,世界的一切美好都屬于這個女子。人們鮮少用心去看待一個人,而是用自己的雙眼去分辨好壞,美人,仿佛都是這個世界最動人的音符。但是愛潘妮為她他而死,為他癡情,卻從來也得不到他的一絲憐憫與內(nèi)疚,他的心里,永遠只有新婚的喜悅,永遠只有他自己的永恒。雖然,他但最后深深的悔恨。但是我始終無法對他做出原諒,高尚的冉阿讓墳前堆滿了雜草,人們顯然將他遺忘,那個珂賽特,阿讓的天使,正永遠的活在幸福之中,而身強力壯你阿讓卻死去了。因為,正如書名所說的,這是一個悲慘的世界
03
寫這個書評,其實沒什么說服力。一是我還沒有讀完,嚴格來講不能算“讀過”;二是我閱讀的程度不深,讀過的也頂多算作瀏覽。所以這個所謂的書評,只能算自說自話。
雨果的寫法,乃是古典浪漫主義極致,排兵布陣的手場,在“大”,在“巧”。如果早幾年,我的閱讀口味還沒有成型,且沒有被本專業(yè)淬煉,讀這樣的書,可能裨益更大,F(xiàn)在翻一翻,只能生出驚嘆:不厭其煩的生活現(xiàn)場描寫,宏大深刻的社會長卷描繪,細膩豐富的人物形象刻畫,手術(shù)刀一般的點評和感悟,實是不世出的天才。從地獄到天堂,這個冉阿讓是有重量、有人性、有神格的。麻場街壘的群像是拱頂畫,是革命圣經(jīng)故事。
說到“巧”,就是制造情節(jié)的曲折和離奇。這一點,《巴黎圣母院》也是妙手經(jīng)典。人物行差踏錯、如同一場大夢,使讀者焦心、不忍釋卷?墒橇硪环矫,作者的“創(chuàng)造”框架太明顯,美則美矣,卻不大能打動有鐵石心腸的我了。在這方面,馬爾克斯的書更能打動我、說服我,更有流暢的心理邏輯和生活邏輯。舉例來說,芳汀心系珂賽特,受到德納弟一家無窮無盡的勒索,血汗被榨得一干二凈這一節(jié),始終讓我感到疑惑,就算她怕孩子被人另眼看待,為什么不回去看她一眼呢?如果她回去一趟,還會有那么悲慘的故事發(fā)生嗎?
總體上,這是一部天才的書。這書里每個人,都講得很“絕”。每每想起那個“以筆直目光查看曲折事物”的沙威,就如同想起“穿著皮夾克在延安遛狗的康生”一樣,個中滋味,實在是難以用筆說出了。而我,一個脆皮鴨性癖的我,最愛的情節(jié),無非是麻廠街壘被攻陷的時刻,格朗泰爾問安灼拉:
“讓我們同生共死!”
“成嗎?”
在我心里,此情此景,它就是古典浪漫主義美學的巔峰。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