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是一部大型空氣污染深度公益調查紀錄片,由柴靜主持,向我們展示被污染的中國到底是什么樣子,揭露那些不被人知道的真相。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柴靜穹頂之下觀后感1500字: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以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刷爆各路視頻網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輪的媒體事件,引來各路大神圍觀。對于霧霾的關注,其實在中國不算是什么特別新鮮的事情了,但是能夠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體聚焦,不得不說是第一次。
柴靜的視頻播出后,贊揚者有之,論點不相上下,無非是肯定其對于知識普及的功效,認為這部紀錄片不僅思路清楚,論點清晰,材料充實,而且以一種女性母親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人文情懷,非常容易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應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藝術魅力的最好證明。跟大家說個特懸的事,你相信嗎?做攝影尤其是拍人像拍多了會看面相。貌由心生,而且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管你嘴上說什么,眼睛都是誠實的。但是話雖這么說,以后看見我千萬別問我面相的事,我正在學習說真話。一不小心說吐露嘴了,惹你不高興。
在看《看見》之前我看過不少柴靜的節(jié)目。也了解一些這家伙的圈子,她的朋友比如馮唐,比如羅錘子。?船F代文學和互聯網接觸多的朋友跟這倆貨都不陌生,對了還有左小詛咒玩音樂的這一票人?匆粋人的圈子就知道這個人的性格。就像我最開始做攝影時候說的我只給朋友拍照,或者給朋友的朋友拍,因為能成為朋友肯定是有相同點。有互相吸引的磁場。有些時候你的性格因為處在某個位置不好表現,但是你身邊的朋友幫你表現了。說這些的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柴靜是個性情中人,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性情中人。從開始接觸到柴靜,比如看她的節(jié)目,或者從網絡上了解這個人。我自己判斷這樣的人不用再學做人了,天生就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看看她做節(jié)目時候的表情,更會理解。
很少一本書能讓我像庖丁解牛一樣去看,第一遍看快感,第二遍理解深層次的內容,第三遍去解構里面的詞句表達方式,我還自己手抄做了筆記。這本書就像她自己說的沒有可以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她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剛好與這些人相遇。
我看這本書雖然看了三遍但是甚至忘了里面的事件,但是我清晰的記住了作者柴靜的心理歷程變化,就像哲人說的人開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看懂了生命發(fā)現原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她剛剛進新聞調查做的一期節(jié)目是<雙城的創(chuàng)傷>,說的是一群初中孩子集體自殺的事件,對于整個事件我不在這里具體的描述。只說一點她在節(jié)目結尾為其中一個孩子擦眼淚。這個事當時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還有一個新名詞叫“表演性主持”。她后來問央視的錢老師應不應該這么做,老師說“在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十年之后再回來討論。但是對她個人的成長影響還是挺大的。畢竟那會才二十出頭的年齡。在后再最節(jié)目會往專業(yè)方向靠,把自己置身事外,自己就是一個報道者,自己就是一個傳播者不把自己的感情加進去,讓觀眾自己去評判。然而再后來到了08年做汶川地震的時候她又回來了還是原來的樣子。把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不為節(jié)目的需要,也不為某個自以為是行內標準的需要,只是真真正正的表達自己應該有的情感。
每個人的心都不是秤砣做的,是人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好多人卻礙于所謂的面子或者其它,羞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什么男兒膝下有黃金,什么男人有淚不輕彈,都是他媽放屁;钜换囟嗖蝗菀,誰知道有沒有來世,既然來到這個世上為什么不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至少在情感上不壓抑自己。如果想哭的時候都不能哭,想笑的時候都不敢笑,還是死了算了,活著浪費大北京的霧霾。
說多了,接著說這本書吧,我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不矯揉造作,讓人看了很舒服帶著人氣。從描述的事件里面也能更深層次的了解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和問題。印象很深的一個事是說到拆遷,陳靜去采訪北大教授陳錫文,大概意思是說拆遷出人命這是正常的經濟學現象,不能從道德層面去看拆遷,問題的根源出在了1982年的憲法上,如果憲法不改會一直出現拆遷問題。類似讓你讀完發(fā)人深省或者恍然大悟的的例子在這本書中有很多。
如果有時間推薦大家好好讀讀這本書。不知不覺又到凌晨了,寫到這吧。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