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由姜文執(zhí)導,葛優(yōu)、姜文、周潤發(fā)等主演,講述了悍匪搖身一變成為清官,并與惡霸展開斗爭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有搞笑,也有英雄主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亲屪訌楋w觀后感1300字欣賞。
“我以為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喀!容易扯著蛋!”
縱觀整部影片,唯獨這一句無關緊要的調侃,在大眾眼中成為了一段經典的永遠用不膩的梗。因為它簡單,因為它貼近生活,因為這種段子不是喂豬包的餃子。
我從來沒想過,《邪不壓正》的口碑會如此的兩極化。不少人總是會拿出《讓子彈飛》來證明姜文是多么的優(yōu)秀,多么的才華橫溢。
他們的觀點很直白“如果你說電影不好,只不過是你看不懂,你不理解姜文!”
不知道什么時候,導演成為了評價一個作品好壞的重要因素。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樣的邏輯,怎么能僅僅依靠一部作品就去判斷其他作品的好壞?
我覺得電影與其他藝術作品沒什么兩樣,如果僅僅是用對創(chuàng)作人的喜歡與否來評價他的所有作品是極為片面的。同樣,也堅決不能用對一部電影的喜歡與否來評價它是好是壞。
因為真正好的作品,無論在何時何地再拿出來看它都是優(yōu)秀的,就像《讓子彈飛》一樣。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評價這部電影,那就是“痛快!”若要是一個字就是“爽”。我不理解同樣的評價是怎么出現(xiàn)在《邪不壓正》的影評中的,但《讓子彈飛》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短平快的精煉臺詞,節(jié)奏緊密的剪輯,低沉有力的音效,兩股勢力之間你來我往的劇情這些要素加在一起怎么會不爽?
影片開頭一個不到20s的馬拉火車就切了11個鏡頭,就連中后期的槍戰(zhàn)和扔錢砸玻璃都是踩著鼓點打的,不得不說,能夠如此快的節(jié)奏下,將鏡頭語言、臺詞、音樂把握的如此到位,導演的水平可見一斑。
整部影片的劇情并不像《太陽》和《一步之遙》那樣令人難以解讀,角色設定也十分鮮明。就是一位只手遮天無惡不作的當權者,與一位充滿了理想與浪漫主意的革命家展開的一場階級斗爭的故事。
演員上都沒得說,姜文、周潤發(fā)、葛優(yōu)三大影帝在鴻門宴上的那一場對話戲,號稱是貢獻了內地史上最經典的三人戲之一。“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嘛!”的陳坤,“這哪是打我的屁股,這分明是打您的臉!”的姜武,“別客氣嘛!”的劉嘉玲,想當麻匪的花姐,以及個個“身懷絕技”的麻匪兄弟們,每一個人都將角色演活了,就連開場就撲街的馮小剛都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做溜須拍馬。
如果非要我說點什么缺點的話,我覺得可能像我這種知識儲備量底,對民國近代史又不了解的人,如果不拿著知乎豆瓣上的解讀照著劇情比對的話,真的很難理解影片背后的大量的暗喻吧!但這是個人的缺陷,算不上影片的呀!而且也并不會影響觀感。
就拿我自身的例子來講,第一遍觀影后,雖然很直接的感受到“小鳳仙”、“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松坡將軍”以及最后椅子被人搬走的那些畫面背后,有明顯的含義,但很難去解讀。導致被網上各種瞎姬霸寫的劇情解讀帖嚴重影響,甚至曾經一度誤解了影片劇情。相信這樣的人應該不止我一個吧!
“黃四郎到底死沒死?”“花姐是不是臥底?”“湯師爺臨死前說的那兩件事是什么?”在這些問題中,我覺得沒有標準的正確答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或許真正的答案也只有姜文自己知道罷了。
在我這里也無所謂什么正確答案,畢竟湯師爺死了,六子的仇報了,無論結局張麻子在那輛馬拉火車上看到的是幻影還是黃四郎,鵝城的故事線都已經結束了。
在這段故事里,我們不可能是坐擁五代家業(yè),賺著美刀的大腿黃四郎,也做不了因為腿腳不利索落草為寇的張牧之。我們是跪著賺錢的縣長馬邦德,是狐假虎威的奴才姜武,是懦弱的鵝城百姓,是那位被被踢到吐血還要磕頭道歉,夾在雙方之間被槍指來指去最后慘死的涼粉小販。
最后的最后,雖然整部影片充斥著大量暗喻隱喻,讓人難以理解,但我也恰恰覺得這就是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在我們對它回味思索的過程中,不也正是讓子彈飛一會的過程嗎?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