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美好的家園正是由一個個烈士的鮮血堆砌而成,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沒有今天這么幸福的生活,我們應(yīng)該銘記他們,常常看望他們。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參觀烈士墓園散文隨筆:云嶺山上祭忠魂。
我們湖海藝文社“重走鐵軍路”采風(fēng)團一行,參觀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后,專程憑吊了位于青弋江畔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坐落在云嶺鎮(zhèn)水西山上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建成于“皖南事變”后五十周年的1991年。陵園依山而建,正門有四根具有皖南風(fēng)格的石闕,代表著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石闕高7米,寓意皖南事變時,我新四軍將士血戰(zhàn)七天七夜。
進了陵園正門,我們拾級而上,迎面映入眼簾的是新四軍老戰(zhàn)士葉飛題寫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幾個渾厚蒼勁的大字,石墻左側(cè)是一組新四軍將士的群雕,右側(cè)是通往紀念廣場的神道。沿著神道,我們進入紀念廣場。廣場正面是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巨大的弧形紀念墻,底部是一個由漢白玉雕刻成的花圈,紀念墻正中是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詞——“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顯得莊嚴肅穆,黑白分明的色彩,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理沖擊。廣場四周排列著九根圓形石柱,其中只有兩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殘柱,寓意皖南事變我新四軍九千將士,只有兩千人成功突圍,其余均遭受劫難。這腰折的石柱,給人以巨大的震撼,令人不勝悲愴。
紀念墻后是無名烈士墓,墓室中央是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圓形墓池,墓池正中是潔白的大理石石棺。墓室頂部有一直徑約3米的圓孔,白天金色的陽光、夜晚皎潔的月色灑落下來,冬天潔白的雪花飄落下來,灑在潔白的大理石石棺上,寓意著先烈們雖然已為國捐軀,但他們的革命精神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暉。
無名烈士墓后的水西山主峰上,一座紀念碑高聳入云,上面鐫刻的毛澤東主席手書“為革命而死,雖死猶榮”幾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們一行,無論是年近古稀老者還是與爺爺奶奶隨行的垂髫少年,大家都一起懷著崇敬的心情,頂著烈日,沿著臺階,拾級而上,攀上山頂,在紀念碑前佇立,并繞紀念碑一周,憑吊先烈。
紀念碑后約百余米的山頂上,蒼松翠柏掩映下有數(shù)百座烈士墓。時近中午,墓區(qū)內(nèi)游人稀少,伴著陣陣松濤,我佇立在烈士墓前,看著墓碑上的介紹,腦子里不時浮現(xiàn)出一個個似曾相識的面容。當年他們都是熱血青年或正當壯年,為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壯懷激烈,投身革命的洪流,未死在抗擊倭寇的戰(zhàn)場,卻慘遭暗算,冤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槍口下,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是我軍繼湘江之戰(zhàn)后,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在第二次反共高潮到來之際,蔣介石為了借刀殺人,命令新四軍和八路軍都撤到黃河以北,與日軍正面作戰(zhàn)。 這理所當然地遭到我黨的堅決抵制,后經(jīng)據(jù)理力爭,多次談判協(xié)商,最后蔣介石同意皖南新四軍撤到江北,并嚴令在十二月底前必須到位,否則就是違抗命令,要就地解決,絕不寬容,同時在暗中進行剿滅皖南新四軍的秘密部署。當時駐皖南新四軍軍部及所屬一部約九千人孤懸敵后,占據(jù)彈丸之地,處在日偽頑的夾縫之中,危機四伏。加之一九四零年十月的黃橋戰(zhàn)役和十一月的曹甸戰(zhàn)役均深深的刺激了蔣介石,更堅定了蔣要剪除異己的決心,使皖南新四軍處境變得岌岌可危。
當時身處陪都重慶的周恩來,獲悉有關(guān)情報后,立即電告延安。延安當即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讓江南新四軍立即北撤。由于種種原因,新四軍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才決定北撤,但又在撤退路線上猶豫再三,直至元月4日晚才開始北撤。時逢大雨,道路泥濘,青弋江江水猛漲,之前搭架的浮橋剛剛通過一千多人就垮塌了。戰(zhàn)士們只能跳下刺骨的江水中,用汽油桶、木板搭成人橋,讓大部隊過江。就這樣,從云嶺到茂林二十公里路,竟整整走了八小時,看到疲憊不堪的戰(zhàn)士,項英、葉挺決定讓戰(zhàn)士們就地休整一天,就這樣耽誤了寶貴的一天時間。這時,敵人七個整編師,八萬多人正向茂林地區(qū)集結(jié)。元月六日早晨,皖南事變的第一槍打響了。七天七夜的血戰(zhàn),使茂林東流山一帶血流成河,尸橫遍野。雖然我軍將士拼死血戰(zhàn),但終因寡不敵眾,除兩千人突圍外,其余七千人遇難或被俘。軍長葉挺下山談判時被敵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突圍中犧牲,副軍長、政治委員項英 、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
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fā)生后,蔣介石反誣新四軍抗命不遵。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將《新華日報》有關(guān)“皖南事變”的報道刪除,在報紙上開了天窗。周恩來于元月十八日在《新華日報》“天窗”空白處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詩,對蔣介石集團不顧民族大義,干出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陰險之事表示強烈譴責(zé),并予以堅決回擊。
雖然皖南事變已過去70多年,其中諸多疑云尚待解開,但這并不影響為國赴難英烈的光輝形象。青青東流山記錄下了新四軍的浴血,滔滔青弋江不停在訴說著同室操戈的悲情。
不朽功勛彪炳史冊,紅色記憶永不磨滅。中華民族是一支崇尚英雄,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 我們今天憑吊先烈,就是要飲水思源,永遠記住那些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們,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看看敘利亞廢墟中兒童驚恐的目光、阿富汗喪子母親悲痛欲絕的神情,我們倍感今天的和平安寧的珍貴。我們作為紅色基因的傳人,要讓英雄的精神融入民族的血脈,不斷激發(fā)我們前行的動力,時刻牢記肩上的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復(fù)興強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