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篇文章大家都看過嗎?其中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下面這篇最新原創(chuàng)《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后感13篇,大家欣賞!
篇一
“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系……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習近平同志于1990年7月15日,在福州工作期間寫的。這首詞情感真摯、雄渾澄澈、意象鮮明,令人激賞。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出習近平同志的心與焦裕祿同志的心是完全相通的,超越時空之隔,肝膽相照。宋代大儒陸九淵說:“東海有圣人出焉,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是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在習近平總書記身上又曾經發(fā)生著怎樣和焦裕祿同志一樣的“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父老生死系、兩袖清風來去”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感人故事呢?這是我近三年來一直縈繞在心頭的一個問題,而且隨著對習近平同志《之江新語》、《擺脫貧困》和《習近平同志談治國理政》等著作的學習理解,這個情結愈來愈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位人民的領袖究竟是如何從人民群眾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呢?
也許,大家都有著這樣的追問情結,因此今年《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各界好評不斷,為此,省委黨校推薦給我們在職研究生重點研讀。這確實是一本好書,不僅閃耀著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當年的知識青年們深沉浩遠的思想光芒,更反映出延安人民群眾對習近平同志深厚質樸的情感,整本書蘊含很深、道理更實,文風樸實、“打造了新的話語體系”。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通過對29位受訪者的采訪,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從1969年到1975年在延安地區(qū)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下鄉(xiāng)插隊當知青的七年歲月,描寫了他“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成長故事。在那里,習近平同志從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高干子弟成長為能夠滿掙10個工分的壯勞力;從不諳世事的“后生”、“娃娃”成長為能夠做好各項復雜工作、帶領全村老百姓勤勞致富的優(yōu)秀村支書。更重要的是:在那里,他培養(yǎng)了自己對黃土地和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樹立了終生為老百姓做事的從政信念;在那里,他了解了什么是中國的實際、什么是老百姓的真正需要,樹立了終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從政風格;在那里,他廣泛閱讀、深刻思考,保持著鷹一樣廣闊的學習視野,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在那里,他培養(yǎng)了自己“凡事認準了就一定要干到底”的堅忍不拔的政治性格和對未來始終充滿強大信心和不懈斗志的英雄氣概……
通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習近平同志1990年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的人生起點。事實上,詞作所反映的精神境界和工作生活,早在梁家河時期的少年和青年習近平就已經著手展開了。正是“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紅色血統(tǒng)和壯志豪情,使他始終保持著遠大的抱負和高遠的精神追求,勇于挑戰(zhàn)命運和自我,15歲就遠赴陜北,“從負數開始”,過好了“四關”;正是“父老生死系”的父輩和百姓情結,使他對陜北的革命先輩和當年的老戰(zhàn)士充滿敬意,高情深義、解囊相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對陜北的人民充滿感情,自覺成了“這片黃土地的兒子”;正是“百姓誰不愛好官”的自我叩問和忘我追求,他把百姓當親人、冷暖裝心頭,帶領梁家河人民群眾修沼氣、挖水井、打淤地壩、蓋廁所、開縫紉社……辦了一件又一件大實事、大好事;正是“兩袖清風來去、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自我要求和追求定力,他在梁家河處事公道正派、待人誠懇寬厚,在那最艱苦的地方、最艱苦的歲月里,他始終不廢書史、晝夜苦讀,“無數次讓小煤油燈薰黑了臉”,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對世界、對人生遠大深刻的思考,七次積極要求入團、歷經曲折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個志愿全部填寫“清華大學”;正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終極追求,他始終把服務人民群眾擺在第一位,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回到北京,后來又從國防部長秘書的位置上選擇下到基層,“這次下去干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么”——無論從政的前景如何,他永遠不愿意放棄為人民群眾做實事的機會和權利……
在初到梁家河村的日子里,他在《詩刊》雜志上讀到這樣的詩句:“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很受觸動,反復吟誦。沒有人知道15歲的他當時在想什么;離開梁家河時,全村老百姓一大早自發(fā)到他的窯洞前送他,當他睡醒后打開門看著這一大片與他親如家人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很感動,也沒有人知道當時的他在想什么。七年前他離開北京時,也許他會為沒有得到“高高的教育”而感到失落,但在廣闊的黃土高原、在革命圣地延安、在梁家河村,他完全做到了“待入塵寰,與眾悲歡”,他和這里的人民群眾完全打成了一片,經歷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扣好了人生的第一?圩”,“更信叢中另有天”。他來的時候,腳步可能有些迷茫和躑躅,老百姓可能在遠遠地看著他、對他感到陌生和懷疑;但他走的時候,腳步卻已十分堅定,目光極為自信,鄉(xiāng)親們已緊緊地圍在了他的周圍,對他既充滿了不舍、更充滿了信心,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丹丹花喲,燦爛在,老將軍的馬蹄印里;時代的篝火,正燃燒在,紅軍子孫的心靈深處”!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在離開延安的15年后,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其實在延安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這樣的超越、完成了自身心靈的凈化和純化。他的追求和選擇,不再是做高高在上的“英雄豪杰”,不再止于權力的巔峰,而是面朝黃土地、面向大眾——永遠為了最廣大的人民,永遠扎根于最廣大的人民,永遠植根于人民群眾最豐厚的實踐土壤。相比于“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個時代為了人民的雄渾霸氣、直抒胸臆,“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更凸顯了他這個時代為了人民、融于人民、永遠把自己置于人民大海里、更新更廣闊更富有內涵的胸襟境界。無論走到什么位置,他都把自己看作人民中的一滴水——一滴水雖然渺小,卻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在為人民服務、“遂了平生意”的千頃澄碧里,它又是何等的縱橫恣肆、快樂和幸福!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從梁家河出來以后,正是秉承這樣的自信和底氣,他追求高遠,又始終腳踏實地;他狀態(tài)飽滿又心態(tài)極穩(wěn),活得飽滿而充實;無論在哪個位置上,他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一派從容、一路扎實;他又交了很多朋友,有革命同志、有文學家、有詩人、有農民、有工人、有中國的、有外國的……他和他們心心相通、誠懇相待;他又讀了很多書,他和那些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的優(yōu)秀人物始終保持著最深刻的心靈溝通和交流……也許,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走上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位置,但恰恰正因為此,人民就是要選擇他、黨就是要選擇他、時代和歷史就是要選擇他到這個位置上來——因為“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這樣的心胸境界、這樣的包容大氣,正是今天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和這個國家、民族所最迫切和需要的領袖心理與心態(tài)。“倚天照;o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何需再去多言——開拓了的萬古心胸境界,已超越了古往今來、人間無數!
時代的偉業(yè)正在召喚著他和他所領導的政黨、國家和民族。“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恩格斯說:“政黨通常是由比較穩(wěn)固的集團來主持的,而這個集團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組成的”。偉大的事業(yè)不僅需要偉大的人民,需要偉大的政黨,更需要偉大的領袖。人民總是自覺地選出自己最合格的領袖來充當這個事業(yè)的核心領導者——“他是在濃郁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是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確立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是在重大國際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是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導人。”他既是“曼德拉式”的、堅忍不拔的政治家,他又是胸懷寬闊、平易近人的“習大大”;他既懂得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他更懂得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解碼和我們這個國家的現實國情;他既懂得人民的需要和期待是什么,他更懂得如何來帶領人民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
“綠我涓滴,化它千頃澄碧”。人民的領袖從人民中走來,人民的領袖為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這位從梁家河到北京到正定、從寧德到廈門到福州、從浙江到上海到中央的黨的領導核心、新時代領導人正領引著無數象他當年在梁家河一樣的村支書們、象他當年和焦裕祿一樣的縣委市委書記們、象他當年在浙江上海一樣的省委書記們,領導著包括梁家河百姓在內的全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主義事業(yè)的千頃澄碧中破浪前進,走向民族復興的光明美好前景!
篇二
讀完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掩卷沉思,他在梁家河村以玉米面團為主食、冬天赤腳打井、兩手血泡抬夯筑壩、維修沼氣池噴滿一身糞液的一幕幕總是浮現在眼前;他在勞作之余秉燭夜讀、與群眾朝夕相處親如一家、離開時全村人自發(fā)送他一程又一程的場景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古圣先賢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他以實際行動做了最好的詮釋。
自己是80后,趕上了改革開放好時代,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歷史知之不多。反復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僅對當時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有所了解,而且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那激情燃燒歲月的不平凡年代里,甘于吃苦、勇于克難、工于學習、樂于干事、立于自強的歷練精神,感觸頗多,啟迪很大,受益匪淺。
一是學習他甘于吃苦的品質,要永葆艱苦奮斗的精神。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他還未成年,就離開首都到陜北貧窮的小山溝插隊,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給生活與工作帶來的艱辛和勞苦是他難以想象的。但他很快適應了,一待就是七年,最后還愛上了這山溝溝,立志要改變他的面貌。這沒有一種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沒有一個自強不息的品格是堅持不到七年的。我們現在的環(huán)境和條件同那個年代比,優(yōu)越性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學習他,就是要懂得珍惜,吃苦耐勞的品格不能變,艱苦奮斗的精神永不丟。
二是學習他勇于克難的精神,要在艱難險阻面前永不言敗。一個沒有干過農活的城市娃到了農村,除了打壩,還要開荒、挑糞、收麥、放羊,一年到頭,幾乎每天勞作不止。即使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孩子,提起這每一樣農活也都感到棘手和頭痛。而他樣樣學會了,并且做的很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做過的人才有體會。就自己從事的工作,要做到讓領導放心、群眾滿意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習他,就是要在各種困難面前永不低頭,朝著既定工作目標疾蹄奮進,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三是學習他工于學習的精神,要牢固確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從北京出發(fā)到梁家河,他帶的的大木頭箱子裝的全是書,幫他搬東西的農民覺得特別重又不便問,熟悉了以后才知道,他來時帶的最多的是各類書籍。插隊期間,白天它向農民學習勞動技能,晚上他在窯洞學習文化知識,正是那時的堅持不懈和日積月累,為他以后從政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F時,我們正迎來了知識爆炸、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變革的大潮,如果我們不抓緊學習,就會被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所淘汰。因此,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須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教導,注重學習,更新知識,為適應形勢發(fā)展、做好自己承擔的工作不斷加油充電。
四是學習他樂于干事的工作作風,要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做好服務。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他為村里修河壩、造良田,做了不少實事。特別是1974年,他從《人民日報》了解到四川建沼氣的經驗,主動向縣里提出在梁家河進行試驗。同年7月,他帶領社員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氣。這一經驗在延川縣推廣,他因此被評為延安地區(qū)先進知青。我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學習他,就是要以公仆胸懷做一個人民滿意的公安警察,在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上做貼心人;在保一方平安、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工作中當好守護神。
五是學習他自強自立的精神,要契而不舍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梁家河七年,正是他的父親被關押期間,他入團、入黨、當選村支書以及上大學,由于“家庭”原因過程曲折,也有過煩惱和孤獨,但他沒有消沉退宿,而是以一種契而不舍的精神一步步走向成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習他,就是要以他為榜樣,在各種艱難困苦面前,迎接挑戰(zhàn)、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信念,在人生旅途不惜汗水、勤奮努力,綻放出屬于自己的一抹光彩。
篇三
世上最幸福之事莫過于在最恰好年華讀到觸動心靈深處的讀本吧。何出此言,在研讀完這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后便體會到這種幸運。
“知識青年到農村”、“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這些字眼,其實在早些時候我就從父輩、父輩之父輩的口中零散聽過,也看過幾部那個年代的電視劇,卻一直無法感受到那個時代對于成長的深遠意義。這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讀來感觸頗深,忍不住反復翻閱。此書以采訪實錄的形式,記錄了同在那段歲月中的見證者、親歷者對往事的追憶,分“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系列,講述了曾經與他們并肩作戰(zhàn)的習近平總書記少年時代的曲折和青年時代之奮進經歷。書中的這種對話氛圍讀來更有種“潤物細無聲”之效果,讓人深受感染和啟發(fā)。
感悟之一:胸懷為民是青年習近平扎根基層的堅守信念
“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插隊戰(zhàn)友雷平生這樣回憶著。15歲的習近平本可以因為達不到插隊年齡而留在北京等待“有個更好的去處”,但是他沒有,沒有一絲的猶豫,甚至帶著一份執(zhí)念,背上行囊來到黃土高原的山溝里。梁家河的日子是艱苦的,習近平沒有叫苦抱怨,反而是一種既來則安的姿態(tài),實干苦干,帶領村民打井、修壩、辦沼氣、修公廁、培育良種,一心為民辦事,事事落地有聲。從插隊初期的迷茫到克服四大難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后的充滿自信,青年習近平正接受著這塊厚重的黃土地的洗禮,脫胎換骨為村民眼中的“好后生”。在這人生道路的最關鍵階段確立了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加堅定了青年習近平追隨中國共產黨的信念和那份胸懷為民的家國情懷。
感悟之二:多讀勤思是青年習近平扎根基層的成長之鞭
“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不僅知青戴明這樣說,村民和各界人士對青年習近平的印象也是如此。書中戴明回憶到北京知青趕赴陜北延川的情景、鄉(xiāng)下生活的安頓、勞作任務的艱辛、插隊生活細節(jié)趣事等點點滴滴,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插隊的日子似乎不知何時是個頭,青年習近平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隨行的兩個行李箱裝的滿滿全是書。古訓有:“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青年習近平不顧梁家河環(huán)境的惡劣,不顧上工勞作的艱辛,利用晚上的時間在窯洞里點燈學習。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共產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堅定追求信仰;讀歷史著作,以史為鑒,思考眼下社會發(fā)展;讀文學著作,領略傳統(tǒng)文化,充實自身正能量;讀軍事政治著作,領會戰(zhàn)略思維,打好堅實基礎。所以,后來習近平總書記說“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確實,他身體力行為青年一代樹立了楷模,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揚好讀書、勤思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感悟之三:執(zhí)著奮斗是青年習近平扎根基層的頑強基石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近平奮斗的結果。”受訪者王憲平、白光興如是說。“靠自己”這三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因為家庭成分的原因,青年習近平努力的起點要比別人艱難的多,因此他是梁家河的知青中插隊時間最長的,也是全國知青中插隊時間最長的極少數人之一?吹轿羧盏年犛殃懤m(xù)離開,他沒有抱怨,沒有托關系走捷徑,而是心系于民,真正扎根于農村,一干就是7年。在入黨、上大學方面遇到困難時,他依然堅持黨性,自強不息,先后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這份執(zhí)著的追求,這種從容和淡定,不得不讓人深感敬佩。讓我想到了日前,我們泰州市委組織部開展的“80后千人墩苗計劃”、“機關干部擔任村黨組織”等實踐活動,正是引導、鍛煉年輕“后生”下基層干實事的體現,我們要倍加珍惜時代的機遇,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而奮斗。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從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踐行,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擔當,在這個全新的時期他再一次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帶領著全國人民站在了新中國新的起點上。作為一名黨校研究生學員,我更應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刻苦磨練、勵志前行;作為班級骨干份子,我更應提高自身政治覺悟,腳踏實地、帶頭表率;作為一名法制工作者,我更應不斷加強理論深造,踐行法治,不負青春。讓我們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執(zhí)著的信念、更扎實的本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繼續(xù)添磚加瓦!
篇四
前前后后花了一個多月,終于讀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雖然只有三個部分構成,但這三個部分已然代表著全部,我感受頗多,更是受益匪淺。以前我只知道習總書記有過知青插隊的經歷,從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才得知原來我們黨的總書記的知青經歷如此坎坷,卻又如此豐富,如此充實。在神圣的革命老區(qū)延安插隊的這7年時間里,總書記徹底把自己的心態(tài)從“大城市”調整轉型到了“小山溝”,哪怕成為最后一名走出山溝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老百姓,心里總是想著如何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不喊空口號、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為民成為了他的“常態(tài)”,我想這正是總書記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紐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課。
在插隊的這7年里總書記從青蔥少年成長為成熟青年,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越是能磨練人的品質,考驗人的意志,總書記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五大關,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與百姓打交道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長。試想我們在總書記插隊那個年齡還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但是總書記已經在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區(qū)帶領著百姓把生活過得更美好。我想這段知青歲月對于總書記自己來說也必將是終身難忘,是人生接受鍛煉的一課,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不管他在趙家河大隊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還是在梁家河大隊擔任村支書,都能立足村情,大膽探索,埋頭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著百姓們打井、打壩、修公廁、建設沼氣池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無百姓莫為“官”,總書記在擔任梁家河大隊村支書后,把這個“村官”與百姓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捆綁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的態(tài)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為百姓做好事、解難事,哪怕是后來被推薦上大學,臨走前他還是說了“要是梁家河村民還需要我,我就不走了”這樣感人肺腑的話。
在延安插隊的經歷是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書干的有聲有色,時刻為民,始終為民,慢慢讀懂了“中國農村”這本大書,為以后真正走上從政道路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時至今日,總書記從最基層到黨的核心,這是巨大的轉變,但唯一不變的還是那顆裝著百姓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心中有民。心中為民,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我們黨就為百姓做什么,民生大計永遠是第一大計,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這也正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真正價值取向。
從總書記的知青歲月,再聯(lián)想到我的工作,作為一名基層財政人,我也奮斗在基層一線,面對百姓群眾的時候,我也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心中有民,心中為民,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二、發(fā)揚螺絲釘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把財政工作做得更好,令百姓更加滿意,令社會更加滿意。三、要鼓勁加油,有創(chuàng)新意識,拼搏意識,在本職崗位上奏響人生最優(yōu)美樂章。
篇五
最近,我認真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該書通過“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生動再現了青少年時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插隊的特殊經歷和成長歷程,這段“普通農民身份”的歷練為他今后走上各個領導崗位打下扎實基礎,也讓我們從中獲得情感共鳴、汲取精神力量、激發(fā)前行動力。
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說過“青年最要緊的精神,是要與命運奮斗”,著名作家冰心說過“青春活潑的心,決不作悲哀的留滯”。習近平插隊的那一年還不滿16歲,這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為重要的時期,作為“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知青,在全國插隊知青中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他不悲觀、也不迷茫,迅速調整心態(tài)、克服各種不適應,七年里一直堅持勞動,與村民打成一片,想方設法為老百姓做實事辦好事,工作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我認為,習近平是把農村當做課堂,把實踐、把農民當做最好的老師,在困境打磨中實現了精神升華。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往往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他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好經驗、好辦法不僅接地氣而且有效管用,并且這種智慧是文件上讀不到、會場中聽不到、辦公室里想不到的。生活雖然貧困,但奮斗、創(chuàng)業(yè),使年輕的習近平懂得了勞動的艱辛、生活的不易,體會到老百姓的勤勞智慧和善良純樸,這奠定了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堅實基礎。這樣的習近平敢于實踐、敢想敢干,了解群眾最需要什么,也能把想法變成現實,基于此,習近平對貧困群眾的天然感情也更好理解和更加動人了。
人生可以設計嗎?看完這本書后,我覺得習近平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上山下鄉(xiāng)為知識青年設計提供了一條特殊的道路,誰不愿意讀書,要去種田呢?誰不愿呆在城市,要去農村呢?未到插隊年齡的習近平卻主動報名執(zhí)意要去插隊,令老師吃驚同學不解。在陜北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下,是積極作為還是消沉應付?習近平在短暫的迷茫后迅速轉變,將學習作為最大愛好,甚至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當他22歲離開黃土地時,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并且充滿自信。其實,人生的發(fā)展是由一次次選擇組成的,有人說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這大概說出了人生的本質。在面臨選擇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知道我們需要什么,哪些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哪些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社會大舞臺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編導兼演員,只有學會正確地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演繹出精彩的人生喜劇。
書中描述的這樣的習近平,其實就是當今時代青年的榜樣、黨員的榜樣。他時刻提醒我,第一,在面對困境時,不必悲觀絕望。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勇敢地去面對它,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二,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帶著深厚感情做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發(fā)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對群眾的感情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可以量化、可以體現的,量化在每件點滴小事中、體現在每項具體工作上,時刻把群眾掛在心上最高位置,把群眾的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才能走進群眾心里。如果滿腦子都是功利思想,是不會有什么真情的,這樣群眾不僅不會買賬,反而會失去信任。第三,要做加強學習的表率。學習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身體力行、大力提倡、反復闡述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復雜尖銳的背景下,作為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一名黨員干部,首先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切實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把加強學習作為政治任務和重要責任,真正養(yǎng)成孜孜以求、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認真鉆研、深入思考,形成熱愛學習、崇尚知識的良好風氣,才能有能力勝任本職工作,應對當下諸多挑戰(zhàn)。
篇六
近期,我仔細研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這是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訪談實錄,盡管我自己離開農村基層的工作已經三年有余,但從這些充滿青春氣息和泥土芬芳的文字中,從他人講述的這些故事中,仍然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共鳴。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從走出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大多都是迷茫的,信仰、理想、青春都在高高的房價中如支離破碎的夢幻,我隨著大流考公務員、考事業(yè)單位、考村官,所以最后考上了大學生村官的我,感覺也只能算是找到了一份工作,根本談不上現代版的“上山下鄉(xiāng)”,因為對于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我先天怕狗,報到那天縣委組織部發(fā)的T恤上印著鮮紅的“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八個大字,卻讓我想起可能面對著滿村亂竄的土狗,讓我深深的感到恐懼。
農村基層真的艱苦嗎?我認為是快樂的。“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是1955年12月毛澤東主席對《大李莊鄉(xiāng)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一文批示中的一句話,自此開始,廣大知識青年開始了“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這七年的時間,盡管書中的人們訴說了當時身在山中的種種困難,但我讀到的是他們扎根農村的熱情、建設祖國的豪情和在陽光下的快樂。梁玉明走進窯洞抖動褲腿他們笑了,消滅掉一盆酸菜后他們笑了;蘸著醬油吃瘦肉時候他們笑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也笑了,當我與一同報到的伙伴們一同下村、在深夜里值守秸稈禁燒崗位、一起吹牛打屁的時候,農村基層真的很快樂,所謂的艱苦,也不過是調節(jié)劑而已。
農村基層真的忙嗎?我認為真的很忙,但忙不是沒空學習的借口。習近平在梁家河并沒有忘記讀書和思考,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當時,我并不覺得什么,現在想起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子,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他還能餓著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來看書、閱讀、思考,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我的第一位領導,在我們到崗工作的第一天就告訴我們“學習是頭等大事,既要學習農村的工作方法,也要準備考出去,你們不能也不可能干一輩子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在前村官在后,說明你們更需要的是學習”,其實我們也并不知道能不能考出去,但是遇到這樣一位通情達理又鞭策我們的領導,實在是一等一的幸事,于是我們也玩命的學習。
農村基層能鍛煉我們什么?我認為是精神。年僅17歲的習近平“敬愛的父親已經受到了九年的迫害,至今仍命運未卜;母親也過著受審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頭上還戴著“黑幫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個家庭四分五裂”,面對這樣的困境,習近平沒有消沉,他靠自己的苦干實干做出了一番成績。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同事,做村官期間借著政策的東風帶領群眾創(chuàng)業(yè),成了我們幾人之中第一個靠著自己的力量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煞是讓人羨慕。我想如果不是因為在村官期間能吃苦能戰(zhàn)斗受得了幾番磨礪,他也并不會有這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在奮斗中快樂,國慶假期找他出來小聚,他也坦陳,對那段時光是磨練、是成長,也使得他現在更加珍惜妻兒、珍惜美好的生活。
習近平曾經說過: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我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首先應該了解你的服務對象----人民群眾,其次把自己置身于群眾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真正地把工作落到實處。現在看一看周圍的同事,大多是在農村入的黨、在農村明白了信仰、在農村了解了群眾、在農村找到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經歷充分證明,廣大的農村群眾才是我們走上社會后最好的老師,即便以后離開了農村基層的工作,也能讓人受益終身。
篇七
黨校老師推薦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生動真實的故事吸引了我。事實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打動人。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勝過一打枯燥刻板的說教。人民領袖不會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人。遂早晚捧讀,手不釋卷。青年習近平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堅強不屈的奮斗精神、至真至樸的為民情懷、無私無畏的歷史擔當,充滿著大智大情大理,給人以深刻啟發(fā)和寶貴教益。
讀罷,最觸動我內心的是,在七年知青歲月里,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自覺形成樹立人生理想、不斷汲取知識、一心服務人民的那份“執(zhí)著”。對于我而言,最大的讀書感悟和收獲也正在于此,使我在十多年警察生涯的反思中增添了一份自豪,更為我日后的職業(yè)道路增添了強勁動力和目標指引。
做好警察這份職業(yè),需要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七年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中,青年習近平闖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錘煉了他“敢于吃苦、樂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懷和品質。仿佛讓人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農村、扎根于農民的樸實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懷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壯志青年,看到了一位憂民之苦、感時之艱的大愛青年。正是這七年的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刻苦鍛煉,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有追求”,正是體現在“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這三個方面,這也是他“為老百姓辦實事”這一人生理想的內涵要義。結合到警察這份職業(yè),入警誓詞中有一段話:我愿獻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yè),為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奮斗?梢哉f,不管環(huán)境如何改變,時代如何發(fā)展,這就是我們的職業(yè)理想。這份理想是厚重的,是一代代公安人矢志不渝傳承的。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我們始終堅守著忠誠。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長期以來,我們公安隊伍始終不辱使命,無論是在反恐防暴的前線、對敵斗爭的戰(zhàn)線,還是維穩(wěn)安保的一線,都能夠堅決而出色地完成使命任務。正如習總書記在5月19日會見全國公安系統(tǒng)英雄模范立功集體時指出:廣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體現的忠誠信念、擔當精神、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是寫照。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我們始終堅守著付出。付出在日常的執(zhí)法辦案中、巡邏防控中、社區(qū)走訪中,雖然不顯山、不露水,但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我們“白加黑”、“5+2”,節(jié)假日難有全休,“群眾過節(jié),公安過關”就是真實的寫照。
做好警察這份職業(yè),需要對刻苦學習的執(zhí)著。在“上山下鄉(xiāng)”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癡迷”讀書,“一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在村民的記憶中,習近平當年是一位“能吃苦、干實事、好讀書的好后生”。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讀的書籍涉及了政治、歷史、文學、哲學、軍事等多個方面,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讀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讀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問題和重點;讀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并從中汲取歷史智慧;讀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道:“我并不覺得農村7 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做好新時期的公安工作,更加需要我們有著刻苦學習的這份執(zhí)著。要在工作中不斷求知。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犯罪的形態(tài)、領域、手段都與傳統(tǒng)的認知有著千差萬別,原有的知識儲備在形勢變化中已經不再適應發(fā)展的需求,不學習就會出現“知識透支”“能力恐慌”。要在工作中不斷求真。養(yǎng)成辯證的思維、整體的思維和系統(tǒng)的思維,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階段去思考問題。比如我們的群眾工作,在新形勢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群眾的需求多元了、訴求多樣了、表現形式也復雜了,我們出現了不會做群眾工作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探究其中的原因,從公安內外兩個角度去研究解決,只有問題本質搞清楚了才能夠找到突破口。要在工作中不斷求精。特別是在犯罪的職業(yè)化、智能化趨勢下,如果做不到警務的科技化、信息化,做不到技術的高端、手段的創(chuàng)新、技藝的精湛,那我們就無法適應打擊犯罪的形勢要求。
做好警察這份職業(yè),需要對全心為民的執(zhí)著!读暯降钠吣曛鄽q月》一書,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總書記當年“與群眾坐在一條凳子上”“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的經歷,體現了習總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決心與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習近平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這七年,他在這片黃土地上同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建沼氣池,一起吃玉米“團子”。他后來深情地說:“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人民警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要求,是國家性質的必然。從本質上講,公安工作就是群眾工作,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但與我們老一輩公安人相比,當前的公安群眾工作有所弱化。這與社會觀念的變化和公安工作模式的轉型有著很大關系。但“融入群眾雨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新形勢下,我們更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宗旨,想人民之所想,為人民之欲為,以體現公安工作的社會和歷史價值。
學有所思,更需立知立行。最后,以習總書記對公安隊伍的十六字總要求作為自勉: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zhí)法公正、紀律嚴明。
篇八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作出重大政治決定,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八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首的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抓改革、促發(fā)展、重民生、反腐敗,掀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偉業(yè),追根溯源,是什么讓總書記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緊握國家和人民前進的方向盤,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斷從勝利走向更加勝利?仔細研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后,我覺得找到了答案。
燃點青春之火,系好“人生第一?圩”。隨著毛主席一聲號召,作為“老三屆”中“年齡最小、地方最苦、時間最長”的習總書記,夾雜著復雜的心情,懷揣“娘的心”針線包,面帶笑容地“滿懷豪情下農村、廣闊天地煉紅心”,開始了他長達七年的知青生涯。不是立刻適應,他也花了很長時間過“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不是沒有困難,吃不飽、沒柴燒、知己少、家人蒙冤四散、自身前途渺茫;不是心無雜念,正是在家風熏染和齊云大姨的教誨和關照下,他才一步步從一個稍諳世事的初中生變成一個“肯吃苦”、“嘴不細”、拿全工分的“好后生”。遇到父親的老下屬乞討,他能解衣推食,傾囊相授;看到隊里的公廁破舊臟臭,他能主動修葺,分區(qū)設計;憐惜村民失智文盲,他能辦班授課,平等相待。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在貧瘠的窮鄉(xiāng)僻壤,在仁厚的革命老區(qū),他敞開心扉,埋下身子,學會了忍耐、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奉獻。
燃點實踐之火,人生從負數開始。作為“彭高習”反黨集團習仲勛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習總書記的人生起步,非但沒有高干子弟優(yōu)渥高配的生活條件、政治待遇,反而墜入洪流、牽連受罪。然而,總書記并沒有隨波逐流、消極沉淪,而是立足實際,投身火熱實踐,用自身努力和堅韌迎擊所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從“黑幫子弟”變身“大隊書記”。他帶頭跨省學辦沼氣,硬是在一窮二白、缺材少技的陜北大地第一個燃起沼氣,解決了老鄉(xiāng)做飯照明肥田問題;他放棄上級獎勵的三輪摩托車,換取一臺磨面機和手扶拖拉機,解決了老鄉(xiāng)生產生活效率提升問題;他帶頭打壩挖井辦社辦校,解決了老鄉(xiāng)增產增收增智問題。在這里,總書記埋下了實事求是的種子、定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調子、也結下了一生難以割舍的根子。
燃點信仰之火,知行合一,志存高遠。信仰,因其高遠而閃耀;信仰,因其艱辛而難守。在苦難的歲月里,在灰暗的前途下,總書記沒有忘記信仰,沒有忘記學習,沒有忘記初心。從北京下陜北,他帶的最多的是書;在田間和炕頭,他看的最多的是書;由理論而實踐,他追詢最多的也是書。他看史書,知古而鑒今;他看洋書,學西為中用;他看馬列書,自覺修煉政治品格;他看文學書,努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從那時起,他就與書為伴,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當一輩子“黃土地的兒子”;從那時起,他就砥礪信仰,“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由知青到大學生,從中央到地方,在黨政軍各個條線各個領域,總書記是這樣想的,是這樣說的,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們要認真學習習總書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學習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學習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燃點心中“三把火”,傾注為民“一片情”,以實際行動奉獻出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力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合力奮斗!
篇九
29名受訪者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講述了習總書記青年時期“苦其心志、勞其筋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于是,這樣的一本口述采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出版發(fā)行了。它是我們一面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鏡子,更是我們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此書給了我青春的答案,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深深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斗品質、苦干實干作風。我將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鍛造自己無悔青春。
以苦干實干精神為青春筑夢。青春沒有實干,夢想就是空想。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也是苦干實干的七年。在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動詮釋了他說的那句話:“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這七年里,他扎根黃土地,于實處用力,用青春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從帶領一個村的群眾修灌溉井、修沼氣池到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社會,一步一個腳印,他用實干精神詮釋了黨員的本色;鶎雍苄量,也能鍛煉人,我們基層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實字當頭、以干為先,結合當下正在進行的黨員干部“大走訪”,切切實實做實事,讓青春年華在奉獻中升華。
以愛民為民精神為青春著色。共產黨員,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總書記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面貌。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鄉(xiāng)們甘苦與共,用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習近平剛到梁家河時,得知一個老黨員的老母親過世了,習近平和一起插隊的知青前去看望,因為顧忌當地的忌諱,先是征求了家屬的同意,然后才去給過世的老人恭恭敬敬的鞠了幾個躬。這體現了習近平對待群眾的細心和關心,更體現了習近平對基層群眾的尊重和熱愛。一句“近平真是個好后生”,真實的反映了基層群眾對他的認可和肯定。“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這就是總書記一直以來秉承的工作理念,也是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必須嚴格遵守和認真踐行的工作目標。
以艱苦奮斗精神為青春聚力。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中,青年習近平闖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不僅磨煉了吃大苦、耐大勞的意志,還鍛造了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品質。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一系列講話和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艱苦奮斗中錘煉的意志品質。在成長和奮斗過程中,有緩流也有險灘,有喜悅也有哀傷,我們這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人,要處優(yōu)而不養(yǎng)尊,受挫而不短志,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勤奮好學精神為青春加油?倳“在窯洞里的時候,就在炕桌上、抗沿上寫字。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搬一塊石頭,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上山放羊,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在“上山下鄉(xiāng)”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癡迷”讀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習近平總書記后來回憶道:“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這種勤奮好學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40多年了,知青的珍貴記憶雖然沉淀在流年歲月之中,但絕對沒有褪色。發(fā)展,對于青年人來說,未來之路雖有困惑,但注定會越走越寬廣;攻堅,對于青年人來說,前方征途雖有荊棘,但注定會越走越光明。貫穿于這個過程的,有一份永恒的堅守,叫做不忘初心,有一個常新的鏡子,叫做榜樣力量。對標看齊,方能補齊自己短板,愿年輕一代的自己,能在基層一線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篇十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這是一部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采訪實錄,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七年的知青生活,發(fā)生在總書記一生中最寶貴的年紀,這七年也構成了他走向未來的人生底蘊。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在梁家河的土地上,總書記經歷過磨難,也得到了鍛煉;備嘗了艱辛,也贏得了真誠,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獻給了那塊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黃土地的一部分。
堅強。剛到梁家河插隊就要先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當說,這四關過得很艱難,既要克服身體的種種不適,更要在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轉變和升華。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就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習近平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在磨難中,鑄就了執(zhí)著的信念、堅貞的品質、頑強的性格、堅韌的志氣。這也讓他獲得了人生的真諦:艱難玉成。
讀書。與習近平一起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的書裝滿了兩個箱子,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讀書時會注重分析對比,一方面,就一個觀點、一個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他常常是以看一本書為主,同時又尋找相關的書籍作為佐證,不斷拓展書中的知識。其實,讀書就像吃東西,久而久之,讀過的那些書就融進了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信手拈來。今天,我們再來看看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能引經所典,都與他一直以來注重學習、注重讀書有關。正如2013年習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講到“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為民。“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這是1974年習近平放棄了招考工農兵學員的機會,對知青雷平生說的一段話。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靠自己的苦干、實干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yè)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剛到梁家河沒幾天就去吊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的包容、關心;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wèi)龐;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和質量;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xiāng)吃;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給了討飯的老漢;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他在知青時代一點一滴培養(yǎng)起來的對人民群眾的深情。
擔當。大事、難事看擔當。梁家河的村民石春陽說:“我們選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一旦擔起了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這就是習近平做事情時的一個很大的特點。不搞形式主義,立志辦大事,為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敢說、敢做、敢擔當。當今,習總書記的治國理政,具有敢于擔當和戰(zhàn)略定力的品格,都與他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所養(yǎng)成的擔當精神息息相關。
信念?倳浾f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guī)椭畲蟮挠袃煞N人,一種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陜北老鄉(xiāng)”。在他七年的知青歲月里,雖然年青,但是單純;雖然粗獷,但是真誠;雖然平常,但是踏實;雖然艱苦,但是忠貞;雖然田荒,但是心齊;雖然地僻,但是人親;雖然枯燥,但是歡樂!他面對荒山和黃土,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壓倒,他經常說自己是“老陜”,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農民之中,定準人生的基調,為山溝里農民的幸福生活而全力拼搏。他把汗水灑在這塊熱土上,把理想交給了他的知青時代,這是他人生的起點,在這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圩”。
我的父母都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我是聽著知青故事長大的,從小我會跟著父母一起看關于知青生活的電視。粫匆恍└赣H放在書柜里關于他們知青年代的書籍;會在他們聚會時,聽他們講當年的故事……起初,我只知道那是一段苦的不能再苦的歲月,男知青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女知青沒穿過一條漂亮的裙子,頭發(fā)吹黃了,皮膚曬黑了……然而,慢慢地我也領悟到了:他們這一代人,經歷了人生的苦難洗禮,心地更寬了、思想更成熟了,那是一筆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當我拿起《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我是帶著一種崇敬、一種敬仰去品讀的,字里行間也讓我看到了父母“那時的歲月”。無奮斗、不青春。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特殊,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父輩們創(chuàng)下的美好時代里,做為新時代的年青共產黨員,我們當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作為人生指針,校正坐標、找準位置,做心靈上的智者、意志上的強者,坦然迎向屬于自己的充實而又充滿希望的未來。
篇十一
我們常抱怨“五加二”、“白加黑”,很少沉下心來讀經典,沒時間、沒精力、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都成為我們的借口。此次我校開展經典研讀活動,薦一批經典原著好書、評一批優(yōu)秀讀書筆記、獎一批經典研讀能手,給我們廣大學員一個靜下心來研讀的好契機。
李強書記指出,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聯(lián)系發(fā)展實際來學習,化真理的力量為工作的力量。此次我深入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確是可一讀再讀、一品再品的好書,所思、所學、所感與大家分享。
正文
這是一張珍貴的黑白照片,赴延安插隊的知青們在北京站合影留念,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揮舞著手中“干革命”的旗幟。知青隊伍里有習近平,那個15歲稚氣未脫的少年。
1969年年初,習近平背著鼓鼓囊囊的一挎包書、抱著暫時離開那個年代無法回避的社會潮流的慶幸,來到黃土高原。七年里,知青們陸陸續(xù)續(xù)離開,他是知青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插隊時間最長的少數人之一。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采訪實錄,共采訪29人,同當年與總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鄉(xiāng)親和知青面對面對話,形成19篇訪談文章,再現了總書記在延川縣的七年知青歲月。細細讀來,甚覺酣暢,讓我們看到了在新聞、電視以外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了那個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經歷諸多坎坷起伏、卻胸懷為民謀福利的抱負并七年如一日的親切具體的青年,更看到了習總書記如何系好人生第一?圩,如何由七年基層時光奠基起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
可以說,為我們廣大青年樹起榜樣力量的同時,也為我們共同助力中國夢注入巨大信心。
“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總書記七年如一日,扎根農村
·再糙的飯他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他也看得起。
15歲的習近平遭受家庭的變故、時代的沖擊,從繁華的首都來到了黃土高原的小村莊。住窯洞、殺跳蚤、拉煤、放羊,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說沒有心理落差是不現實的。可貴就在,他在與農民相處中,很快習慣了當地的勞動、飲食、生活等,更是過了四大關中的思想關。
他不再彷徨、不再憂慮,轉變思想、端正態(tài)度、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聲一個鄉(xiāng)親,下決心扎根農村,這一扎根便是七年。
·哪有天生偉大,不過是群眾需要什么,群眾想要什么,就帶著大家干什么。
作為外鄉(xiāng)人,得到鄉(xiāng)親們一致認可更不容易。出的成績、造的福祉我們看到了,背后默默的付出與艱辛我們更不能忘記。
總書記帶頭挖井、與群眾一起修筑淤地壩、用連枷打麥子、耕地、捶玉米,總是沖在前頭。帶領鄉(xiāng)親們辦沼氣、辦鐵業(yè)社、代銷店和縫紉社,敢說、敢做、敢擔當,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心里頭裝的從來都是沉甸甸的民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知青說,習近平從不愿意說他自己的一些困難,從來不訴苦,更不抱怨什么,而是把這些事情都藏在心里不說。當時條件艱苦,只得單槍匹馬,這一份超出同齡人的穩(wěn)重頑強和堅實意志讓我深思。
我們基層青年黨員干部面對的環(huán)境大多比習總書記當時的處境要好得多,但仍存在不敢作為、不想作為、不會作為的問題?沼锌谔柤斑h大志向,卻極少深入了解基層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缺少自身意志、品格的磨煉。殊不知干事創(chuàng)業(yè)者,要有遠大志向、濃墨重彩,但更要抓小抓早、溫潤民心。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虛晃的政績可以造假,但人民的口碑絕對硬氣。不管是知青說、村民說還是各界說,不同的著眼點、不同的交集,但呈現出的總書記對群眾的感情是相同的、對百姓的惦念是相同的。
書中一個令人動容的細節(jié)印象深刻。總書記當年離開梁家河上去大學,大家來送他,一個叫石玉兵的殘疾人,雙腿行動不便,平時不怎么出門,一步一步挪過來要送他。一個緩慢挪動的身影,一顆感恩激動的心,一行不舍難過的淚,我想這便是對總書記民本情懷的最大褒獎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基層青年黨員干部如何知行合一
當然讀書,不能僅僅讀是什么,更要結合書中內容及精神,汲取能夠提升自我修養(yǎng)及思想高度的地方。
·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
書中提到總書記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就很值得我們基層青年黨員干部反思與學習。做群眾工作,他一方面注重公平、平等,給予別人尊重的同時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另一方面以身作則,要求群眾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不說空話、不說大話,實實在在講道理,踏踏實實為民生。大家都服他、信他。
多位鄉(xiāng)親在講述中提到這一個細節(jié),說習近平開會,講話的時候大家都靜悄悄地聽,積極參與討論。聯(lián)系起在電視里看到,無論是總書記下鄉(xiāng)調研,還是在重大會議上,都能說到要害處、說到點子上,手中無稿、心中有數。我想,這一段插隊磨煉的經歷,為總書記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身處于一個深刻變革、瞬息萬變的時代,社會不少浮躁風氣甚囂塵上,作為基層青年黨員干部,要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真正做到定得住、坐得下、走得出。
而不斷讀書、不斷學習,跟上時代步伐,正是增強定力、活躍思想的必經之路。
習總書記在七年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忘讀書學習,是榜樣力量。從書本上學,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上,全是書;在鄉(xiāng)親中學,學習陜北方言、學勞動;將所學用于民,辦夜校、講課、教鄉(xiāng)親們識字。學內容的同時,開闊思路,學會從不同側面去了解和分析問題,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可以說,總書記的執(zhí)政理念在多年持之以恒的讀書學習中得以沉淀。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不少黨員干部,在外出學習考察時還走馬觀花,來了、看了、走了,留不下、想不出、干不來,更不要說讀課本、學經典。很多剛走出象牙塔的高學歷干部,自恃有知識、有文化,殊不知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fā)掉,得到真正的知識。
·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
《朗讀者》里,有一集是一名村官。說的是黑土麥田里的守望者、理想的踐行者秦玥飛。有人這樣問他,你不覺得是大材小用了嗎,耶魯高材生去農村,可是他回答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平臺,是小材大用了。
我也是一名大學生村官,我和他一樣,跨越城市與鄉(xiāng)野,跨越象牙塔與田間,如同他所朗讀的《泥濘》。我們都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每一個人都是習總書記人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筆。就像書中所說,一路有荊棘,未必是壞事,順利但比較平淡地一生,走這樣的路肯定會很輕松,也沒有什么磨難,可能有所成就,但那樣就會失去很多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經歷的機會。
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過去,近平當我們村支書,我們有干勁、有奔頭;現在,近平當全國人民的主席,當全黨的總書記,我們更有拼勁、更敢闖了。”
——村民張衛(wèi)龐
相比七年前的梁家河,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各種問題錯綜復雜,情況更為復雜。從中國夢到兩個一百年,從經濟結構調整到四個自信,從反腐到扶貧,無一不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與敢想、敢做、敢擔當的魄力。
作為基層青年黨員干部,作為省委黨校哲學班的一員,我們更要增強“四個意識”,提升“四個自信”,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兩聚一高”,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不忘初心、砥礪前進。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更加堅實的思想覺悟,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篇十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通過對當年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鄉(xiāng)親和知青們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以“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的形式,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故事。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我深深為年輕的習近平如饑似渴讀書、孜孜不倦學習的精神所敬服。不管是一起下鄉(xiāng)的知青還是同吃同住的群眾,講到知青時候的習近平總書記,都不約而同地講到了一個共同的特點:愛看書、愛學習。年輕的習近平讀哲學,讀歷史,讀文學,老鄉(xiāng)們談起習近平總書記當時是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要讀書。
去梁家河插隊時,年輕的習近平帶了兩大箱的書,每次探親或外出也總帶一些新書回來。在梁家河插隊期間,白天干活隨身帶著書,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飯的點滴空閑讀;晚上則點起煤油燈挑燈夜讀,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年輕的習近平堅持讀書學習,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學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理論涵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回憶當年知青歲月中的讀書生活時說到:“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與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時的學習條件相比,我們現在的讀書條件相當優(yōu)越,公共圖書館書目眾多,實體書店隨處可見,公共圖書館也為我們提供很多免費的在線圖書資源。但說起讀書,我們總是說沒時間沒精力,白天要上班,下班要照顧家庭,時間都去哪了呢?在刷不完的微信朋友圈里,在激烈的游戲對戰(zhàn)里,在看不完的電視劇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從實踐起步。當今世界,知識信息快速更新,學習稍有懈怠,就會落伍。有人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一個圓,學習是半徑,半徑越大,擁有的世界就越廣闊。”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中堅力量,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我們都應當像習總書記那樣,抓緊大好時光,多讀書,讀好書,用知識武裝頭腦,用學習托起我們成長的夢想,托起偉大的中國夢!
篇十三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為我們生動講述了總書記的青年成長故事,還原再現了總書記的人生歷程,讀來心靈一次次受到沖擊和震撼,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禮和升華。七年的艱苦知青生活,練就了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求實作風、穩(wěn)健風格和非凡氣魄。七年間,習總書記在農村與農民朝夕相處,同人民建立起了血肉聯(lián)系,明白了“依靠誰、為了誰”的道理。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責任重于泰山,事業(yè)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讀懂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以民為本,行動是最好的說辭。作為檢察干警,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執(zhí)法為民的重要意義,正確理解執(zhí)法為民的總體要求,貫徹落實執(zhí)法為民根本宗旨,結合工作實際,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提高檢察工作親和力、公信力和認同度。
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增強執(zhí)法為民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進一步轉變辦案方式,改進執(zhí)法作風,提升工作水平;準確把握執(zhí)法為民的基本原則,堅持以執(zhí)法辦案為中心,程序與實體并重、懲罰與保障并重、公正與效率并重、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執(zhí)法為民的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
二是要全面履行檢察職能,全力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嚴厲打擊危害民生民利的嚴重刑事犯罪;強化訴訟監(jiān)督;積極延伸檢察辦案職能,堅持運用檢察建議、檢察公函、工作通報等方式,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
三是要切實轉變執(zhí)法辦案方式,提升檢察執(zhí)法公信力。切實保障當事人訴訟權益;切實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為律師履責提供便利條件,重視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確保訴訟程序依法規(guī)范,加大對審查逮捕、繼續(xù)羈押必要性審查、刑事和解、不起訴,以及爭議較大案件公開審查聽證力度;推進司法辦案場所建設,把其建成展示檢察機關公正、親和、為民良好形象的重要場所;完善釋法說理制度,建立完善民意溝通和表達機制。
四是要扎實改進執(zhí)法工作作風,增強檢察工作親和力。加強便民利民窗口建設;發(fā)揮檢察門戶網站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作用,加強“廣東檢察”門戶網站以及各級院子網站建設,建立便捷、高效的網上查詢、咨詢、預約系統(tǒng),方便群眾查詢和訴訟;改進執(zhí)法為民工作作風。
五是努力提高群眾工作能力,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強化群眾工作能力學習培訓,增強做群眾工作意識和能力;堅持青年干警到信訪崗位鍛煉制度,使青年干警了解社情民意,加深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發(fā)揮執(zhí)法為民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推進和帶動檢察機關服務群眾工作的整體水平。
六是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傾聽群眾呼聲接受群眾監(jiān)督。拓展執(zhí)法為民新平臺,運用檢察微博、微信、遠程視頻等方式,創(chuàng)新為民服務平臺、拓寬聯(lián)系群眾渠道;總結各派駐檢察室先進為民服務經驗,提高服務質量和效果;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通過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通氣會,組織集中采訪、“檢察開放日”等活動,擴大公開范圍,創(chuàng)新公開形式,積極回應群眾關注的熱點;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jiān)督,主動聽取和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加強輿情收集研判,把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作為改進工作、檢察決策的重要依據。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