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
@坐看云起
“不管船來不來,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可以了!焙芷婷畹囊槐拘≌f,一個個謎團催著人讀下去,日本版的紅顏禍水和西游記,主角從玄奘換成了入大唐求取密教佛法的日本高僧空海,情節(jié)編織得充滿懸疑魔幻甚至有些狗血,生生死死糾纏往復既恐怖又溫情,結尾有些虎頭蛇尾,卻也頗為治愈。書看完了真是有些舍不得,作者17年的心血啊。書中對唐朝風物的描繪令人向往。原來夢枕貘一樣有著夢回唐朝的情結。書中文字充滿日式風格,讀起來時有喜感,既表現了盛唐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也反映了強者為尊和生命無常的日本文化,值得一讀。
1.bsmz.net可是從頭讀下來卻覺得作者有些為了全明星陣容而全明星陣容了,其中劉禹錫的出現完全沒必要,而韓愈似乎換成任何一個人名都可以,按照我對歷史的粗淺理解總覺得柳宗元差遣韓愈和劉禹錫有些過了。且白居易和劉禹錫第一次見面同席而坐應是在劉禹錫貶謫二十三年回京途中之事,似未曾同一時間均在長安城中。另外書中語言的多次重復也略顯冗余,是減分項了。這背景版上的眾生人物像就像是上好的油畫滴上了一滴水多少有了些瑕疵。
最后說一說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開頭尚好,中間尚可,結局簡直無法直視。大德高僧瞬間從理想遠大、思想深邃變成了一個算計頗多之人,覺得就像是從云端跌落且失了一切法術的孫悟空,讓人感嘆起來,哦,不過就是一只猴子。楊貴妃之死從情感與政治博弈,權位人士利益與人性掙扎的深層次藝術片忽然就降到了八點檔狗血愛情劇,還順便帶了亂倫的那種,實在覺得詞藻匱乏不足以宣泄失望之情。作者在故事的結尾打翻了顏料罐,讓一幅價值連城的畫瞬間變得毀的再也進不了畫展,如果不是那隱隱透出的背景,和顏料之間半掩著的人物確實出眾,只怕無人能窺見作者的苦心與心血了。
@追風者
先來一段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本書可從兩個不同方面去理解:
一是小說以公元805年為橫斷面(那年唐德宗死,唐順宗接位,一年后又去世。),使用正、野史等史料,以楊貴妃為線索,讓佛、道、仙、神、妖、魔、鬼、怪都登場,敘述了唐玄宗到唐順宗這50多年的唐代歷史,安史之亂、宮廷風云一一呈現,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韓愈等粉墨登場,讓讀者在輕松之余,比較詳細地了解了這段歷史,有點像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
二是這小說可以從佛學方面去讀,其實就是《心經》、《金剛經》的注釋版,空而不空為真空,有而非有為妙有,佛學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四大”組成,即“地大”、“水大”、“風大”、“火大”,四大皆空,此“空”即為“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復如是。人之“無明”就是煩惱,但煩惱即菩提,一切“般若”皆從煩惱中跳出來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若需激發(fā)出大智慧,以上六步一步也不能少。
最后再來一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觀。”
@牛肉
這是讀的第二本由日本作家寫的中國題材的小說。讀到中途,不免覺得細膩而冗長,但當真正讀進去后,感到它真的如作者所說,是個“強而有力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彼時世界的中心――大唐帝國,何謂“大國”呢?有容乃大。看文章不看出處,重才華不重來歷,只要你足夠優(yōu)秀,就可以在朝廷里位居要職。為了應和大唐盛世吧,作者的故事也寫得大氣磅礴,蕩氣回腸。首先是時間空間跨度大,作者從唐玄宗寫到唐憲宗,從閩地寫到敦煌;其次則是涉獵廣,正史野史參雜,想像傳說會集,有文學,有書法,有琴有歌有舞有酒,有幻術,有咒法,有佛理……作者將它們巧妙地融合、創(chuàng)造。
書中的人物都很有趣。擁有迷之自信、迷之微笑的不可思議的空海,對空海迷之迷戀的橘逸勢、大猴、玉蓮一干人等,為皇上嘔心瀝血的高力士,被仇恨蒙眼利益熏心的黃鶴,愛慕貴妃發(fā)了狂的白龍……明線是空海入唐盜取密法,暗線是貴妃等人的夢幻人生,明暗交織。
“色即是空”中的“色”原來是曼陀羅,即眾生相的意思。宇宙是時空之意,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本無對錯,可說存在即合理吧,所謂對錯是人法認定。學習佛法不能長生不老,不能消除悲傷,可這也正是佛法意義所在,生和死本就平常,悲傷和我也并無不同,都會消逝。
最后,這句話總是從腦袋里跑出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春天
《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是一個輕松和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其中明顯的日系風格,給我?guī)砹撕臀覈糯髌贰敶髌愤包括唐朝相關的網文作品都不同奇妙感受。其中尤其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于奇幻故事的獨特構思,其中的奇幻部分雖然包括了貓妖(妖。,不死異術,幻術,強大的咒發(fā)等等,幾乎沒有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它們的存在只像飯后的零食一樣,可有,可無。但就是這樣,反而給故事帶來更多的真實感(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蘸_@個角色很好玩,首先他百分百是一個被上天偏愛的人,卓絕的天賦,天時地利的好運,同時又是一個擁有心靈自由的人(這其實也是上天的偏愛吧),他是個和尚,但他顯然并不拘泥于佛教的形式與戒律,他信仰的是經他自己反復推敲驗證的“佛法”。正是因為如此,他信仰的每一絲每一毫,都是他靈魂里自發(fā)生長的一部分,運用起來自然如臂使指,沒有拘泥和束縛。所以才會是那么有趣的一個人,總是出人意料卻不會使人討厭的一個人。這個對比強烈的就是橘逸勢,也很好玩,但他的人生就是充滿的拘泥,瞻前顧后,左右為難。他并沒有一個完全自由的心靈。
最后,大多數日本作者的作品都有一種基本的工匠精神在里面,不管是思如泉涌的天才作者,還是套路滿滿的平庸作者,能夠讀出那種匠氣。
@林恩
讓我們拿起一張濾網,濾過所有的神魔奇幻,留下作者最想說的話。在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里,白居易的一句臺詞其實就道出了作者和眾多讀者的心聲:
“多少次,我夢想自己生活在玄宗的時代!
那是中國最鼎盛的時代,那是個可以允許將人的想象和能力發(fā)揮到極致,并給你機會實現的年代。但也是她跌下巔峰的時代——就如同成熟太過的果實,總會跌落。書中盛極如妍、貴不可言的楊貴妃,正是眾多帶有象征意義的人物之一。她被封入棺墓活埋于地下,再見天日時已是垂垂老矣。書中楊玉環(huán)一直被當作復仇的工具和精美的玩偶,遭人擺弄。作者在她身上直著的筆墨并不多,但她卻與空海是一暗一明兩條脈絡。如果空海被比作天,那么楊玉環(huán)就是地,她是整個故事的載體。如果她立不住,那么空海就只能是作者對偶像的朝拜。好在,楊玉環(huán)立住了,也成了我最喜歡的角色,因為她活得明白。
空海的歷程正如他的名字,由“真魚”到“空海”——“真”便是“空”,“魚”即是“!薄Kㄒ坏膱(zhí)念便是“時不我待”,也貌似被鳳鳴點醒(嗯貌似)。而楊玉環(huán)則是愛恨生死都經過,只想跳自己的舞?蘸P薜氖巧猩,弘揚佛法;楊玉環(huán)修的則是死——死還生來,執(zhí)念不再。
空海作為書中絕對的主角,集世間的智慧與幸運于一身。他走到哪里都得到禮遇的情況,實在不太符合中國國情,無法說服作為讀者的我。除卻作者通過眾人對話講解佛法的段落值得細品外,故事本身總讓我覺得牽強。對于唐朝律例、民俗,宗教名詞、傳說多次強調式的重復,讓人覺得作者似乎總是懷疑讀者的記憶力。即便蕓蕓眾生都被描繪成愛恨糾結的復雜體,卻總讓人覺得少了畫心的一筆。莊子說,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只能說,這個故事有夢有覺,卻非大夢大覺。
作者:筑香書館眾書友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