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多歲離家,每年回家的次數(shù)都是屈指可數(shù),只為了回家看看年紀一天天見長的父母與爺爺,我不是孝順的人,但也不是無情無義的人,山一樣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我這一輩子都無法還報的。只求能報一點是一點,看一眼父母亦少一眼。
每一次回家,都聞鎮(zhèn)上三兄妹開的餛飩店生意好的不得了,其實這家餛飩店,離我家只不過幾十米之遙,我從末有過沖動,想一品此味道,只到兒子,看到門前停滿了遠道來的小車,問我:“媽媽,怎么這么多的車停在這呢?”我才意識到,這家餛飩店的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我興致所起拉上兒子的小手直奔那家小店而去、
其實這家小店,就與我家成一直角而已,走過拐角,即能看到裊裊炊煙,長長的隊伍已排出幾十米開外,老板一個勁在叫,別排了,后面的別排了,今天沒有餛飩了。我與兒子只能看看的份了,讓兒子見識一下,最原始的火爐,用小木棒燒起來的水,兒子看著鍋里漂著的餛飩、
媽媽,這個看著象花一樣好看,我笑笑。真的,象花,象朵朵淡黃的花兒在水面上翻騰。這就是家鄉(xiāng)聞名已久的清朝餛飩。源于他最質(zhì)樸的做工,一傳十,十傳百,現(xiàn)如今每天三百碗,鐵打不動,就這樣做著他們的小生意。
餛飩店掌勺的是二哥,喜歡戴著西部牛仔一樣的帽子,不知道為什么,似乎這樣的形象,曾在我兒時就有。二哥對這種帽子的偏愛,我們不知其因。大哥打下手,劈柴、燒水、搞搞衛(wèi)生,一日里無幾句話。小妹包餛飩,長的也不錯,盡管年紀大了,但也擋不住曾經(jīng)的美。
三兄妹,男大的年逾六十,小妹小的也亦奔五十,兄妹三人男的一生未娶,女的一生未嫁,也成了,我們鎮(zhèn)上的傳奇。餛飩店,在我們鎮(zhèn)上有許多家,可象這家生意到此火熱的,絕無第二家。每天三百碗,做完了這三百碗,多一碗,三兄妹就不再動手,哪怕再遠而來的客人,也只能看看、想想的份。咽咽口水,第二天再來。
餛飩有三大特點,餛飩皮自制,據(jù)說由掌勺的二哥打制,薄而晶瑩剔透,餛飩的肉餡選的是上好的精肉,經(jīng)過二哥的切,剁,拍等幾道工序,客人末能吃上餛飩,看到這肉餡就能咽上好幾口口水,色澤鮮亮,紅的讓人心動。
一個字,鮮。三是火喉,餛飩在鍋里什么時候起鍋,都有個準點,掌勺的二哥每一碗都恰到好處,時間長了,就糊了,時間短了就沒有熟透。掌勺師傅對每一碗的餛飩用心,當你身臨其境時就能感受的到,在餛飩起鍋前,他放調(diào)料的認真,能讓你想想,這餛飩就是那樣的美了。
曾經(jīng)舌間上的中國,想拍一下三兄妹的餛飩店,被掌勺的二哥拒之門外,事后有人好事,問他為什么不上電視啊,他說,人這一輩子,就這樣足了,弄那些虛的名啊什么的何用?外人無法理解的超然,或許三兄妹早已淡然,當年末娶末嫁或有百般因由,如今,他們就經(jīng)營著自家的三百碗餛飩店,過著自己的日子,坦蕩生活。
呵呵,到此也寫不出想要表達的,怪自己墨水太少,好的語句無法用上,只能祝三兄妹的餛飩店生意長久不衰,各位如有幸來我的老家,來到浙西小鎮(zhèn)—龍游湖鎮(zhèn)上,我一定請各位一品這獨特的餛飩……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