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身為家長的你會是怎么進行教導的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美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美文一有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從幼兒期開始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方面,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反之,如果錯過了這個“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
在此,母親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認為“孩子還小,沒關系,長大了就好了!币晃荒赣H,就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悔恨地寫到:
孩子小的時候,就十分不愛學習,教他數(shù)數(shù)都不愿意學。對此,我也沒在意,心想,這些知識很簡單,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十分貪玩,作業(yè)只有在我的嚴格監(jiān)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方面。
可是,后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小學畢業(yè)進入中學后,本就不愛學習的他對學習更是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睡覺、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我急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內令其閉門思過……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剛剛發(fā)現(xiàn)孩子不愛學習的同時,媽媽就能夠加強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采用多種方法去引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許,事情就不至于發(fā)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還必須及時。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此時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順從家長和教師的意愿,只要方法得當,就沒有一個孩子是教育不好的。這,也恰恰說明了,孩子在13歲之前可塑性是極強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質,是由媽媽決定的!在此結論之上,我們不妨加上這樣一個教育期限——13歲。也就是說,母親在孩子13歲以前的有效教育、優(yōu)良教育,必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美文二我覺得近代以來,中國有四個時期做父母是很難的,做兒女同樣很難。
第一個時期是清末民初。在那個時期,清王朝在外憂內患的沖擊之下,分崩離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識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圖救國,并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革命是要拋頭顱、灑鮮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為之提心吊膽。
第二個時期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許多父親母親,向我們的國家奉獻出了他們的兒女。因此可以說,那是一個“心疼中華好兒女、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時代。
第三個時期是上山下鄉(xiāng)時期。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響應號召離開城市、離開父母的呵護,去農村生活、勞動。
第四個時期,就是現(xiàn)在。與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相比,我們經(jīng)歷了相當長、相當難得的和平時期,也是惟一把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討論的時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義,還是成功人士,最好還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子女,因素十分復雜,其中還包括機遇。
很多父母不允許兒女平凡。平心而論,許多平凡了大半輩子的父母們確實害怕兒女再平凡。其中一個最現(xiàn)實的問題,兒女也要結婚啊,住哪兒?父母工作大半輩子的積蓄,連一個北京五環(huán)以內兩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個人覺得這種對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時也是讓人心疼的。
另外,那些生活條件好的,也不允許兒女平凡。他們本能地認為,平凡就是平庸。為什么別人的兒女優(yōu)秀,我的兒女就該平庸呢?
平凡絕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優(yōu)秀、很可愛,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話,而平庸又是羞恥的話,那這地球上的60億人口,我估計至少得有59億人感到無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們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條街在當年被叫做“臟街”。我記得小時候每次出門,父親總要叮囑我:“不要做壞事,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親對我的影響,是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我清楚地記得,母親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僅存的一點面粉,為家里人做疙瘩湯當晚飯。這個時候來了個乞討者。母親對乞討者說,沒有什么給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喝一碗疙瘩湯吧!母親把本來屬于她的那碗給了乞討者。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我的孩子上中學時,我給他畫了一個數(shù)軸。中間是零,右面是正數(shù),左面是負數(shù)。我告訴他,每一個人其實都在社會的數(shù)軸上。我們把負數(shù)這邊歸結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謂負數(shù),并不是對他們的否定,而是表示他們要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會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貧窮。
我?guī)蛢鹤臃治觯覀兊募彝,應該在?shù)軸的正數(shù)位置。但同時我又告訴他,他的人生應該從零這個點開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標,定在這個數(shù)軸的哪個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決定的。假設他把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人,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也許他會終日在一個問題上糾結:“為什么比爾·蓋茨能做到的,我卻做不到?”當孩子發(fā)現(xiàn)這個目標無論怎么努力都實現(xiàn)不了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很沮喪、很痛苦。所以,這個目標刻度的位置,應該讓孩子根據(jù)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以及他自身的特長與能力來劃出。
我希望你大學畢業(yè)之后,用掙來的工資首先給自己買一輛自行車。然后你看那邊還有小汽車。要是你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小汽車的話,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沒有達到目標,那么街上的寶馬、奔馳,你就把它當成風景,看一看就好。
有時候,進城打工的孩子會給我一種震撼。
有一天我去開門,我看到給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張少年的臉。我問孩子多大了,他說16歲。那么熱的天,一桶純凈水有20斤,被他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扛上樓來,看著讓人心疼啊!我又問他,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他說是計件發(fā)工資的。我說我家要是住在頂層呢?他說那也得扛上去。那樣的孩子,干一天活,他們一定累得倒頭就睡。他們掙的辛苦錢也一定舍不得亂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給弟弟、妹妹當學費。
我建議父母們把這些打工孩子的經(jīng)歷講給兒女聽,并與他們站在平等的位置進行討論。至少要告訴孩子,他們在現(xiàn)在這個年紀,是不用自己出去謀生,甚至要養(yǎng)活一家老小的。
許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會覺得很內疚。他們總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給兒女更好一點的生活。兒子想要一雙耐克鞋,媽媽拿出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給兒子買;兒子想要一個蘋果手機,媽媽拿出一家人兩個月的生活費滿足他。憑什么給他買。扛改高@樣縱容、嬌慣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問題呢?
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要讓孩子學習“善”與“智”,啟發(fā)孩子動腦,鼓勵孩子更多思考,讓孩子學習寬容和理性。我的建議有八個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導孩子:知禮、達理、尚文、溫文。知禮就是有禮貌;達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權力、金錢,否則一生痛苦、永無幸福感;溫文就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力量。
有關教育孩子的文章美文三阿靈和阿盈母女倆劍拔弩張,時起勃谿。
在聚餐會上,阿靈氣呼呼地說:“小孩才三歲呢,她卻事事講求教育原則,荒唐!孩子不肯吃飯,她便把飯菜倒掉,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已經(jīng)三歲了,當然知道饑和飽的感覺,逼他,是違反生理需求的。她忘了,我以前是怎樣喂她的。她不吃,我便把食物盛在保溫盒里,帶她到兒童游樂場去,當她忘情地玩著時,我便一口一口喂她,整一大碗的飯啊菜啊肉啊,吃得個一干二凈;一頓飯,得花上一兩個小時耶!照顧孩子呀,沒耐心,能行嗎?最氣人的是,小豪豪不肯吃飯,我刻意做了小點心端給他吃,她居然還大發(fā)雷霆,說孩子已經(jīng)三歲了,我這樣慣他,等于是放縱他使性子。唉,可憐的小豪豪,才三歲!”
有一回,小豪豪攀著陽臺的欄桿,好奇地俯瞰樓下眾生。阿盈喝令他下來,然后,用藤條打他的手心,把他打得哇哇亂哭,阿靈罵她:“你瘋了啦,孩子才三歲,你竟用體罰!”阿盈理直氣壯地應道:“我一再告誡,叫他不準攀欄桿,萬一跌了下去,連命都不保呀!他已經(jīng)三歲了,這樣重要的話都沒放在心上,難道不該打嗎?”阿靈心痛地說:“他才三歲呢,用藤條嚇唬嚇唬就可以了,干嗎真?zhèn)使勁去打呢?”阿盈叫道:“媽媽,你以為我在和豪豪玩游戲啊?不讓他吃痛,他會記取教訓嗎?”阿靈生氣地應道:“以前你小的時候,就算再調皮,我也不曾鞭打你。
我注意到,在阿靈的敘述里,有幾個“關鍵詞匯”,那就是:“才”和“已經(jīng)”、“以前”和“現(xiàn)在”。這幾個詞匯,恰好反映出兩代之間對教育截然不同的看法。阿靈認為豪豪“才”三歲,還處于懵懂無知的年齡,需要呵護,所以,百般遷就;然而,阿盈卻覺得豪豪“已經(jīng)”三歲了,早已進入需要紀律對付的階段了,所以,嚴立家規(guī)。母女勢如水火,只因為教育理念不同。
曾經(jīng)讀過一則短文,文中通過一個有趣的小例子,寫出了兩代之間迥然而異的教育哲學。有一回,一位老媽媽遠到澳大利亞去探望她的女兒和四歲的小孫女。三個人到海邊去玩,老媽媽和女兒坐在陽傘下納涼,當她看到蹲在沙灘上的孫女將一把泥沙塞進嘴里時,大驚失色地嚷道:“別,別吃!”說著,便要沖過去阻止,但是,女兒卻一把扯住了她,氣定神閑地說:“吃泥沙,有什么關系呢,就讓她吃啊,如果她覺得不好吃,一定會吐出來的,以后,自然也就不會再吃啦!”
年長一輩的父母,實施的是間接的教育;年青一代的父母呢,強調的是直接的體驗教育。直接教育所帶來的不愉快經(jīng)驗,會讓孩子銘記終生,永不再犯。間接教育呢,沒有切膚之痛,父母循循善誘的語言,也許會成為孩子耳邊一股無關痛癢的風。
爺爺和奶奶,應該與時并進,放心、放膽、放手,讓親愛的孩子以他們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吃過泥沙的孩子,當會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