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1):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精選:時光是個奇跡
來源:130影萍網標簽:本杰明·巴頓奇事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
時光飛逝,不明白這條長河哪里是源頭,所有的人順流而下,只有一個人逆流而上。本杰明·巴頓
影片幾乎完美,除了女兒完全不明白本杰明是誰這一點有待商榷。畢竟離開的時候她已經一歲多,之后又回到身邊,就算不明白是父親,也該有所耳聞之間的關聯。倒著長的邏輯基本上還是編圓了,不斷插入的時代背景,一戰(zhàn),二戰(zhàn),披頭士,卡特琳娜颶風,讓這段‘奇事’附著于真實的歷史之上,有務必的可信性。這有點像《阿甘正傳》了,據說影片也是根據小說改編,原著也是諷刺意味,影片卻成了溫情奇幻的‘個人傳奇’。
我沒讀過原著小說,但是就影片來說,感覺這種改編還是很合大眾口味的。飯飯有些苛求了,我覺得這次芬奇把握的很不錯,比《十二宮》強。全片的節(jié)奏,氛圍,格調極盡完美,尤其是攝影和配樂,配合的相當完整流暢,沒有唐突和缺憾。巴黎那段的敘事風格還來了一點變奏,借用了個《羅拉快跑》似的多次假設,讓這個轉折點更令人記憶深刻。
影片的攝影十分出色,構圖和明暗比較都很講究,細膩,沉靜。鏡頭常常徐緩的推拉,雖然是主流手法,加了濾鏡,但沒有顯得過于矯情做作。整部影片的基調也是徐緩的,皮特說起臺詞來不緊不慢,布蘭切特更是舒展悠揚,冬天里看這片真是一種享受影萍。
就劇情的結構來說,真正算是‘奇事’的不合常理部分,就應是第一段從出生到少年(生理老年)和最后一段從少年(心理老年)到死亡(汗,這個亂呀)。最后給出了老年癡呆,喪失記憶的解釋還算合理,這讓整個故事能在奇異驚嘆中走向結束,觀眾也能理解這份溫暖的杯具。中間的過程,倒和普通感情故事和歷險傳奇差不太多,如果要比較,和《大魚》有同工之妙。本杰明不單生理上倒著長,心理上也并不是越來越成熟。他剛上船工作時,但是20歲不到,但說話做事都顯得很穩(wěn)重,難怪人妻達爾蒂會鐘愛他,把他當成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中年人。而到了真正年齡三四十歲時,皮特反而像是個二十歲的小伙子了,他也會沖動,也容易吃醋。本杰明并沒有和黛西結婚,他們同居有了孩子后又分開,此時他的心理年齡四五十歲,可卻像個生理年齡18歲的男生一樣出去闖世界。也就是說,本杰明其實走過了兩個青春期,而且都是心理上的,第二個青春期里的皮特,基本上和他演得那些叛逆小帥哥沒啥區(qū)別,因此如果編劇不讓他得老年癡呆,這個故事就沒法繼續(xù)‘奇事’下去了。
再一個驚嘆,就是影片的化妝術,簡直和魔術一樣。面容,膚質,形體都能夠隨心變化,想多老有多老,想多小有多小。讓皮特的面孔變老不太難,但這腦袋長在一個瘦小枯干只有一米多的身體上,特技師還是做到了。我不由自主的做了個計算,那就是本杰明和黛西到底活了多久?本杰明1918年出生,死在黛西懷里,他49歲時,黛西43歲,懷孕有了女兒,那黛西是1924年生人,2005年颶風時就應是81歲,2003年換鐘時,本杰明變成嬰兒死去(真省棺材呀),他就應是85歲。因此四五十歲那段時刻兩個人就應正好適宜,都在人生的中斷,心理生理年齡都能夠正常相遇。當然本杰明的年齡要做減法,生理年齡=85歲-實際年齡,化妝師把之后的皮特變得那么年輕,給觀眾的驚艷感,要比布蘭切特更多,畢竟此刻的皮特確實老了,胖了。上次我在戛納見到他時,感覺臉都有些浮,滿是皺紋,和喬治·克魯尼站在一齊,看得悲哀呀。電影里居然能那么年輕,仿佛時光倒流了。至于布蘭切特的美,我對她二十歲時不熟悉,也就無從比較。但是女王就是女王,倒是今年被她震了一次,眼見她打著小花傘,身著一身紫色站在我面前,呆了。我也算是親眼見過不少頂級明星了,可就那一瞬間,我才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光彩照人’,仿佛有層光芒鋪面而來,旁邊的斯
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以及哈里森·福特立馬暗淡下去。我看得出神,徹底的花癡了一把,新浪的美女總監(jiān)小豆也由衷的贊嘆‘真美呀’,這才叫頂級的氣質,帶光暈和氣場的。
這片子務必要在大銀幕前看,出來后恍若隔世。雖然,那只蜂鳥一向在提醒我,這只但是是個奇幻傳奇,杜撰的故事,可人生不就是這些奇跡組成的嗎。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2):
什么東西是永恒的?誰明白呢?!
——淺評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
“咱們最后都會去同一個地方,只是走的路不一樣罷了。”這是一個關于性命的故事。可它像一部史詩,表現的不僅僅僅僅是一個本杰明巴頓,而是很多人的性命歷程,只是巴頓的比他們特殊一點點、完整一點點點罷了。而它又不僅僅僅僅在講述人的生命,同時也可瞥見一個城市的興衰和一個時代的榮辱……
影片是從凱克先生為新奧爾良火車站制造的那口大鐘開始的。那段畫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種滄桑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歷史。一口倒走的鐘,他想讓歷史倒走,但戰(zhàn)爭已經發(fā)生,倒走只會多制造出一個戰(zhàn)爭,于是,之后二戰(zhàn)的出現果然就有了種歷史倒退的痕跡。然后聽說凱克先生獨自泛小舟于海面,這是一種漂泊的意象。被他“制造”出來的本杰明也追隨這意象,在之后的人生中在船上當起了水手。這令他體驗了他性命中豐富的一段經歷,也包括二戰(zhàn)。倒鐘畢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運得存活了下來,不像凱克先生的兒子。
(上段是我的胡亂聯想,此刻言歸正傳。)
關于性命:
主人公有著與眾不一樣的性命流程,這是影片的線索和立足點。一個倒走的人生,生下來是個老人,之后越長越年輕,返老還童回歸嬰兒。這樣的安排讓咱們對人生的看法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從而更深刻地發(fā)現人生的好處。老人會被人嫌棄,因此,本杰明的父親都不愿收留他。但是就像母親告訴他的“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對自我有不一樣的認識。”他的身體正在發(fā)生著不可思議的變化,區(qū)別在于他的變化和別人是相反的,他在變年輕。這時的畫面是衰老的他握著中年女生的手叫著母親——一個很奇特的景象。看著多少有點異樣的感覺,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為本杰明的衰老,正因他是新生的,而是為他的母親,他們注定要錯過,會在他看上去很年輕的時候老死。這樣一種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長、變老要讓人難以理解。就像那位教他彈鋼琴的夫人所告訴他的:這很遺憾,正因要經歷所有自我愛的人比自我先死去。咱們注定要失去他們,但是只有失去了他們,咱們才明白他們對咱們來說有多珍重。因此,以本杰明為視角咱們才更清楚地看見了身邊的人的失去對咱們意味著什么。當他越來越年輕,他的愛人臉上卻增加著皺紋這樣的感情也是痛苦的。他無法和孩子一齊成長,只會成為愛人的累贅。
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養(yǎng)老院度過的,也就是說他是在養(yǎng)老院“長大”的,當時他還是個老人的模樣。養(yǎng)老院,這也是個特殊的意象,那里最接近性命的終點,可它卻是本杰明的起點。那里最常到來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進來,說是性命無常倒不如說是有常,沒有人能夠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咱們驚訝的方式出現。比如教堂里牧師為本杰明和母親做完禱告,他自我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親真的在之后懷孕了。我并不認為這是宗教的關聯,而是性命本身的無常,它隨時能夠離開也隨時能夠到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咱們不能左右,但是咱們能夠選取每個人自我度過性命的方式,就像“彈琴未必要彈得很好,但要對彈的東西有自我的感受,這其實是在為自我演奏音樂”。
關于人物:
與其說人物,倒不如說主角,咱們的存在以務必的主角出現,比如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愛人……
先來談談母親奎尼。這真的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生。是她收留了這個“不可能是人類”的嬰兒。她把它稱作上帝的孩子,說他在此已經是一個奇跡;她把它放進抽屜里還不忘留1條可供呼吸的縫;她在鐘聲響起時給了它個“本杰明”的名字(鐘的英文是“BEN”);她會在他的輪椅接近臺階的地方把他拉回;她會在他因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嚇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給他一個擁抱……她的母愛無私、偉大。
父親的主角在片中也有幾個不一樣的類型。本杰明的父親,剛答應妻子要給孩子一個家,轉身卻將他拋棄,原因是這個丑陋的不像人類的家伙奪走了他深愛的妻子的性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樣貌,他逃避職責。而本杰明離開妻兒的原因是害怕自我成為她們的拖累。他要給孩子一個父親而不是一個玩伴,他期望盡一個父親的職責,可他的職責就是離開,給孩子正常的生活。很幸運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親一齊,并且用自我賺的錢請他。他的女兒可沒那么幸運了,只能在父親去世以后才發(fā)現父親給自我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還有一個父親,只是他是從邁克船長口中出現的。這個認定兒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輩子的父親。
也正是正因這樣一個父親,才有這樣一個兒子,邁克從來認為自我是個藝術家——紋身藝術家。連在死前的一刻他還是關心著他被射爛的作品。他是個自由的人,不愿被父親的想法壓制,也不鐘愛被規(guī)矩束縛,因此他很爽快地答應了兄弟姐妹想帶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這是會被吊銷執(zhí)照的。
關于本杰明愛過的兩個女生那就更有意思了。但是,她們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伊麗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則是他的愛人。兩個孤獨的人在最寂寞的時刻相遇——午夜。于是他們成為了情人。那個有夫之婦對于自我的丈夫并不滿意,夜深人靜的氣氛給了他們暢快自由的交流。傾訴自我的過去。他們品味著茶、酒還有魚子醬。他得到了第一個接吻,她正因他而變得年輕。正因是情人,因此他們之間的關聯短暫、神秘、又不了了之。
愛人則不一樣,從他們第一次的相遇,別忘了那天是感恩節(jié),是上帝賜給對方的禮物。他們共同度過了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童年。桌布下正因燭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親密的愛人才能擁有。他們的感情也并非一帆風順。“一個小女孩怎樣會懂感情”當老年黛西說完這句話后就出現了黛西年輕時跳舞的場景。她的前半輩子是屬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沒有重視本杰明。她要和他做愛,但是他拒絕了,他對于她絕不是正因做愛而做愛,而是為了感情。當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擁有了這份感情。她不愿愛人看到自我狼狽的樣貌,看到自我不美、不能跳舞的樣貌。他們會在每個晚上睡前對彼此道聲晚安。他賣掉父親的房子和公司只為給她一個完美的家,他的離開出于無奈,但他的感情又驅使他出此刻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懷抱中
閉上眼睛的。這份愛讓兩人記掛了一輩子。
影片最后的一組人物片段實在是本片的神來之筆,十分動人,伴隨著那音樂幾乎使人落淚,那鋼琴聲就是那夫人教給本杰明的那段。這些性命在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出現過,每一段都很感人。
火車站的舊鐘已被換下,它以前證明了大半個世紀,人類最高速發(fā)展的那段時刻。新的鐘不再倒走,意味著那些舊的東西都將不復存在而被新的東西所代替。水淹進儲藏舊鐘的雜物室,也將新奧爾良一齊淹沒。以前存在于這片土地上的人與事會被新的人生代替。過去的層層記憶也正因時刻的流逝而被清洗干凈。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沒有什么東西能持續(xù)到永遠的,咱們也一樣。”
“有些東西就是會持續(xù)到永遠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許,只有時刻是唯一永恒的東西,誰明白呢?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3):
逝者如斯夫——《本杰明巴頓的奇特人生》
本杰明是倒著長的,我也倒著說。從片尾說起。片子最后一個鏡頭:颶風來臨,大水涌進一個貨倉,倒走的大鐘立在里面,漸漸被水淹沒。是為這部電影的點題之筆:鐘正走也好倒走也好,人順長也好逆長也好,最后都消失在時光的長河?桌蠋焹汕灏倌昵罢f:“逝者如斯夫。”意思就是這個叫本杰明的匹夫,也跟其他人一樣逝去了。
本杰明巴頓的故事表面上是奇特的,但是他本人的性格不忽悠。片子跟主人公一樣,要說的道理很明白,從開頭交代那口大鐘的傳說開始,就是告訴觀眾:這是一個關于時光的故事。人們常說:要是我能越活越年輕就好了。于是真的有作者嘗試去想像,如果一個人越活越年輕,他的一輩子會怎樣。從本杰明同學的個案,我只能得出結論:不管順著長倒著長,其實都一樣。都要隨緣,都要相愛,都要失去,都要忍受孤獨。。。
如果編導想讓人覺得本杰明本質上是奇特的,那他們失敗了。
時光真的是這個世界最神秘的因素。它是線性的,只往前走,它對萬物公平。如果時光的性質不是這樣,我們的世界是無法想像的。再奇特的個案,我們也只能想像時光倒走,雖然倒走,仍然線性,仍然公平,因此本質一樣。關于時光的想像,如果不能突破“線性”這個特征,就不會奇特到哪里去。話說回來,真突破了“線性”,也許讀者觀眾就無法理解,因為我們的思維是按照這個世界的時光塑造的。
從敘事角度來說,本片沒有給人真正奇特的感覺,問題出在視角。采用本杰明的第一人稱敘事是明智的,為了避免冗長單調,讓黛茜母女偶爾代敘也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本杰明的敘述里,沒有表現出一個倒著長的人應有的獨特的心理。他的生命跟別人的如此不一樣,他就應有別人無法體會無從想像的喜怒哀樂。但是從電影中看起來,他除了倒著長之外,想法跟其他人沒有什么兩樣。片子因此缺乏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比如后半部分他不愿成為所愛之人的累贅,那種心理就應挖掘得多一些,可惜只匆匆?guī)н^。
也許描述倒著長的人生,即使對最有想像力的作者都是高難度的。
除了這一點缺憾,《本杰明巴頓的奇特人生》是部高水準的好看的電影。雖然長,但不悶,制作精良,畫面飽滿豐富,時常有溫馨的笑料。大衛(wèi)芬奇十年前的《搏擊俱樂部》,不忽悠死人不罷休,如今似乎是心地澄明了,不玩那一套了。當然有些鏡頭和畫面,還是在考觀眾。比如本杰明初遇黛茜,旁白說:“那一天,我遇到了改變我一生的那個人。”觀眾很自然地會去看從遠處跑過來的小黛茜。其實在黛茜跑過來之前,前景有一個男人鉆進一輛汽車,然后車開走了。這個人,是本杰明的父親。說實在的,黛茜并沒有怎樣改變本杰明的一生,他父親把他丟在老人院,才真正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這種手段,是芬奇的慣技。
說起來,父親把他丟在老人院,倒是做對了。對一個生下來就是老人的孩子來說,還有什么地方比老人院更能給他一個安穩(wěn)的自然的環(huán)境呢?其實這片子是個fantasy,主人公的世界是精心安排好的,就像實驗室里的比較組小老鼠,除了倒著長,其他各方面條件都一樣。因為是實驗,雖然一切看上去溫馨,但骨子里總是冷淡的,包括感情。所以名字叫“curiouscase”,個案。在這一點上,本片又和《搏擊俱樂部》相似,那個片也是fantasy。
看電影的過程中,倒是有個奇特的現象:只要BratPitt以本來面目無敵金身無比拉風地出此刻銀幕上,觀眾席必響起歡快的笑聲。可能是老年的造型比較太強烈了,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之后的少年造型,更是詭異。CateBlanchett的少女面目,也挺磣人的,忽然有看日本美少女漫畫的感覺。PS的效果還是跟真實面貌有差別;貋碇螅鋈幌胫乜础兑乖L吸血鬼》,至少那里頭的BP,美貌是真的。
里頭的其他人物都挺可愛的。被雷擊七次那個家伙簡直太搞了,但是數來數去,只聽到六次雷擊,難道漏了一次?跟游泳的貴夫人深談那段,很有味道。船長像共產黨員,臨死要說大道理,令人宛爾。蜂鳥那個比喻,則有點牽強。
好片子,值得琢磨一兩下。以后BP真的老了,能夠拿來比較比較。估計他老了還是會比這片里的造型好看。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4):
逆生別于不朽,思索多于評價--《本杰明巴頓奇事》的揭示
對于這篇“影評”的題目,我有理由自責--前后在說完全不一樣的事情,雖然都與《本杰明巴頓奇事》有關。
生來年老,而越來越年輕,這是一個較好萊塢以往影片十分新穎的情節(jié)外套(雖然影片的腳本并不“新”了):這往往會讓人乍一看下與另外一個線路混淆:那就是“不朽”。我們會在兩個虛幻的基礎上進行不一樣的思索:年老和年輕的逆向生長,不朽,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命題!兑乖L吸血鬼》里討論的不朽,《指環(huán)王》里討論的不朽,那是在討論妖媚和凡人間的關系,或者說那是一種孤獨卻又良好的心境,看著時代在自我的指邊更替,而“我”卻不再受到時空的束縛,無論是看著“人王”故去,還是提心吊膽地在黑夜出沒,這都是一種得天獨厚的歷程,雖然伴隨著的也是痛苦和掙扎,伴隨著的是“看著所愛的人遠去”,而時空的轉換會令處于其中的心態(tài)獲得一種異樣的淡然。但千萬千萬,不要把《本》錯誤地理解為不朽,那絕對有天壤之別。年老到年輕,最后走向的也同樣是死亡,只但是,生長的過程和表象與常人略有不一樣而已,而身處其中的心境是怎樣的?所要承擔的痛苦絕對不是“不朽”的人物能夠體嘗;他體會不到童年的快樂而留存不完整的完美回憶,體會不到年輕生長所帶來的欣喜,體會不到走向成熟逐漸具備力量的得意,也同樣體會不到與愛人終老膝下環(huán)繞的歡愉,只能在短暫的期間與身邊的人擦身而過,在某一個時候狠心
割斷所有的纏綿,這實在不是一個人類能夠承受的。
那么《本》所揭示的是什么?人生究竟是什么?時光究竟是什么?時光是可逆的么?時光真的能像那倒走的鐘似的,把逝去的親人帶回到我們身邊?也許影片正在告訴我們,無論人的一生是如何的,即使你的一生離奇另類到從老而年輕,那究竟是一生,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短暫的旅程。人的一生能夠那樣多彩,你能夠固守在一個地方,也能夠走過所有的角落,而時光對所有人都很公平,她在那個地方克扣了你,也就在這個地方給與并但是分的補償,而在這短暫的旅程中你會做什么,取決于自我的選取。而無論你如何表達你的始點和終點,你終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許影片正在告訴我們,始終的表象倒置并不影響生命的活力和精彩,而人的始和終,是一樣的,完全一樣,初生的嬰兒和垂暮的老人,他們擁有同樣的狀態(tài)和情緒,他們都是最接近于上帝的生命;蛟S影片在告訴我們,人都是孤獨的動物,他們并不群居,他們只會以自我的人生軌跡偶爾交匯,完美的緣分,短暫的相聚,應當使人感到滿足,即使你們的生命之線是相向而行,相匯只在瞬間,那個瞬間已經足夠讓人體味,讓人珍藏了--因為時光并不可逆,就像影片結尾颶風帶來的洪水一樣,奔流不息,勢不可擋,她帶來了所有,也帶走了一切,即便是不朽,也在時光的長河中
,演示一個不朽的寓言而已。
《本》或者能更多地激發(fā)觀眾的思考,而更少得獲得一些技術上的評價。但是依舊有若干點能夠指出:女主角撞車的一段無疑是十分搞笑的,或許能夠理解為在長河中的一條小小支流,它是那樣不和諧,而又讓人感到閃亮。這個段落似乎與本片的風格完全無關,而類似與其他輕快風格影片的一個開場,安插在那里有很強的跳躍性。我不想褒貶這個橋段,只能說,這的確十分特殊。皮特的演出我不想過多褒獎,他的確在不斷突破自我,獲得長足進步;相形之下,其最近的作品,我更多欣賞其在《閱后即焚》中的表現,那里他是那樣一個另類搞笑的人物,而在《本》中,他十分深沉,十分忠實,十分懇切,也許這是兩個不一樣層面,不從進行深入的比較。試想當年萊奧那多從鐵迪尼號到飛行者的升華,皮特也讓同樣我對于漂亮臉蛋的演員有了更多的寬容的期望,轉看當今中國的漂亮男星,感嘆不知何時,他們的脫胎換骨也能稍許到來啊。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5):
《本杰明·巴頓奇事》配樂管見
公映于08年圣誕節(jié)的本片是去年頒獎季的一大熱門,大衛(wèi)芬奇導演,由《阿甘正傳》的金牌編劇操刀,將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說搬上銀幕。
創(chuàng)作這個短篇時,菲茨杰拉德在酒精毒品的腐蝕下,漸淪為替以前被他諷刺的時代鍍金的一部分,剝落美國夢金箔的才情基本都留在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最后的大亨》中。不堪喪妻之痛,一度被迫遠赴好萊塢編劇的他,寫作的目地當時僅限為一個癮君子謀求溫飽。這樣背景下寫出的書,即便仍不乏可取之處,但差強人意的評價似乎并但是分。
但在學院偏愛文學改編的大方向下,《本杰明》一向不乏問津之人。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朗·霍華德就有意將其搬上銀幕,但苦于以當時的技術展現“返老還童”的過程恐難讓人信服,于是只好像詹姆斯·卡梅隆擱置《阿凡達》一樣擱置下來;羧A德先生顯然沒有“世界之王”的耐心,不久便轉投丹·布朗的懷抱。就這樣,這個題材最后輾轉落到了大衛(wèi)·芬奇的手上,芬奇攜手愛將皮特,企圖再造《七宗罪》《搏擊俱樂部》的輝煌。
這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野心勃勃的團隊在配樂方面顯然也不會有絲毫懈怠。本片的配樂全部由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創(chuàng)作。亞歷山大雖然不像約翰·威廉姆斯、漢斯·季末這些蜚聲海內外的大師那樣為國內觀眾所熟知,但我們對這位履歷上寫著《色戒》和《面紗》的48歲作曲家顯然并不陌生。除上述兩部在大陸公映過得電影外,他還曾為《暮色2》《金色羅盤》《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我心遺忘的節(jié)奏》《女王》等片譜寫原創(chuàng)音樂,可見他能夠柔韌游走在文藝片和主流商業(yè)片之間,尤擅長悠揚雋永,富有異域風情的旋律。本片的音樂秉承他一貫的風格,清新悅耳,余音繞梁,卻并不喧賓奪主。借用亞歷山大本人的話說“音樂務必強而有力,但也要十分的沉默,它務必十分的纖細且縝密,不能過度賣弄,而且還要一向表達出主角的情感,因為本杰明是一個很沉默的人,音樂必須要表達出他在不一樣處境時的移情感覺,顯現出他在悲傷與疑惑時的感受。”
的確,本片配樂相較同年問鼎奧斯卡的《貧民富翁》要低調得多,看來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人們更樂于隨著JAIHO的旋律引吭高歌,而不是看著布拉德皮特返老還童。但《本杰明》的主題音樂顯然更經得起反復咀嚼,空靈的音符仿佛一個閱盡千帆的老人在月色下細數心塵往事,既有對過往親情的眷戀,也有對逝去感情的追思,而這些在從小見慣生命流逝的本杰明看來恰似彈指間的過眼煙云,終究要回復孜然一身。
黛西的主題時常和本杰明的交織在一齊,32min本黛兩人初次見面,響起的音樂似乎就是兩人終究勞燕分飛的映射。本片前半部分每當回到從前,往往配以以當時流行的爵士樂,既烘托氣氛,又凸顯時代感;55min,無名女士去世,伴著她生前喜愛的鋼琴曲,本杰明又送別了一位朋友,熟悉的樂曲里浮現出她的音容笑貌,似乎也在說,給你生命中留下印記的往往是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人。
1:51min,意氣風發(fā)的本杰明騎著拉風的摩托,這時恰如其分的音樂將他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情緒展示得一覽無余。1:59,min,用一曲MyPrayer貫穿起本杰明繼承父親遺產后的諸多生活片段,從揚帆出海,到走馬燈般的更換女友,最后回到母親家,同黛西重逢,行云流水,不落匠氣,讓觀者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音樂的這種作用在本片臨近尾聲時表現的尤為出色,2:38min隨著老年黛西的回憶結束,熟悉的音樂適時響起,將本杰明一生中重要的人一一穿起,這時柔和的音樂仿佛潺潺細流,輕輕拂去歲月中的塵埃,宛若颶風來臨,潮水侵入地下室時,依然故我的舊鐘,一向述說著遺憾的故事。
總之,這種哀而不傷的情緒就是本片配樂的基調,如同拂面的清風,提醒終日穿梭在柏油叢林中的我們,珍視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6):
《本杰明·巴頓奇事》:難成經典的本杰明·巴頓
前言:本片不失為一部動人真摯的感情長詩,返老還童的情節(jié)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除此以外,本杰明·巴頓但是是一凡人,既無蓋世奇能,也非道德模范,大衛(wèi)·芬奇披著傳說的外套講了一個關于人生主角的問題。不少人“放言”說本片極可能奪得即將頒獎的奧斯卡最佳電影,還有人說是另一個阿甘式電影,媒體也像患了流行性感冒一樣,列舉種種本片如何具備奪奧實力的證據,似乎大衛(wèi)·芬奇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給自我正名,拿一個奧斯卡。影迷朋友們于是便抱著這種先入為主的態(tài)度去看這部電影,果不然就中了其圈套,似乎這部電影到達了某種新高峰。從影視化妝技術來說,《本杰明·巴頓奇事》極有可能到達某種高點,但正因為這種高超化妝術,也變相降低了對表演的要求,關鍵的幾個事件也但是是人物在不一樣的地點的相遇和分開,與阿甘具有喜劇色彩的設計并不一樣。本片有幾處波濤,總體平靜,輕輕地來,輕輕地去,不留下,也不帶走。
高超的制作技術與單薄的人物設計電腦CG和化妝術是本片最出彩的技術環(huán)節(jié)。本杰明作為海員出海的幾個場景運用了超多的CG特效,天空黃昏的云彩、遠處冒著濃煙的軍艦都是CG特效的功勞。CG在這種頗具神話色彩的電影中更是為所欲為,色調的轉變十分隨意,但又能持續(xù)高度的統一。但比起CG的大展拳腳,化妝術甚至撐起了半邊天,皮特從七十古來稀的來頭演到十七八歲的花樣少年,布蘭切特飾演年齡跨度極大的主角。早期的弱智化妝術中的拉皮和制作假皮的痕跡已經消失,演員在這種高超化妝術之下甚至可能誤以為鏡中的自我真的是已經化妝后的年齡,更有利于進入主角。
但是,男女主角并沒有十分典型的性格特征,除了兩人的年齡向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之外,導演并沒有給男女主角給與太多相處的機會,出彩的地方反而是本杰明在俄國的時候與伊麗莎白的邂逅,當時的本杰明散發(fā)著一種成熟男人的魅力,雖然仍是一頭白發(fā),但歷經滄桑的面孔給伊麗莎白留下深刻印象,兩人第一次相遇就互相傾慕,徹夜長談。反之,黛西這個主角相對就薄弱不少,也許導演忠于原著的緣故,將更多的心機放在對時光和死亡以及命運的描畫上,在人物關系上就簡單多了。男女主角就是在不斷地相遇和分離之中,他們的感情早在童年時期已經奠下基礎,他們的遭遇與那個倒轉的時鐘始終相連,那里沒有杯具或者喜劇之分,人生無論是從年輕到年老,還是年老到年輕,我們最終應對的是死亡,我們將結束生命過程,因此要做好自我的主角。這或許是導演并沒有刻意在主角身上用力的用意。本杰明·巴頓與奧斯卡的可能性很多人指出本片題材正合奧斯卡評委會的口味,但從奧斯卡歷屆獲獎影片的戲劇結構以及矛盾沖突性來看,《本杰明·巴頓奇事》更像是一首抒情長詩,而不是激情磅礴的小說。奧斯卡技術獎可能會青睞本杰明·巴頓,但說到競逐最佳影片的話,似乎總缺了一種應有的本質。而且,對于很多大衛(wèi)芬奇的影迷來說,會把《搏
擊俱樂部》奉為經典,對這部平淡的人生小品或許并不能全盤理解,同樣的狀況可能也會出此刻評委身上,大衛(wèi)·芬奇有可能拿到最佳導演,但這部電影就極有可能與最佳影片無緣。
似乎一向在說本片的壞話,但其實在觀看本片的時候,還是感到了多少暖流在心中流淌,它會成為一部完美的影片,但本杰明·巴頓難成一個經典主角,除了化妝術。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7):
長生不老是皇帝追求的,越活越年輕是百姓向往的。于是有廣告人編出“60歲年紀,30歲心臟”的故事,以及“去年20,今年18”的噫語。1922年有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把這種夢想說得跟真的一樣。70多年后,大衛(wèi)。芬奇把這個夢弄成電影,更像真的了。
但越活越年輕真是好事嗎?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本杰明。巴頓輪到了這份好事:他生下來是老頭,卻越活越年輕,最后是越活越小,小到回歸出生時原形,又回到無。
如此人生逆行,他本人無法協調由此產生的矛盾:當他生出來有張七十多歲形象的時候,卻有著一顆童心,而當他走到生命盡頭時,卻是娃娃臉后心的完全衰老。本杰明也完全無法與周邊世界協調:當他經歷了無數周折和青梅竹馬的黛西終成眷屬后,黛西已是韶華將盡,而本杰明卻是日益步入花樣年華,兩個情人一輩子的正常對接,只有短短幾年,此前,她少他老;此后相反,歲月距離漸行漸遠,直到融入無限。
黛西是座標,所有的周邊人都是座標。()當整個世界正常運行時,本杰明的倒行逆勢越來越充滿杯具:愛他的人一個個逝去或一個個老去。他最后只剩下孤獨。
本杰明期望用出走來逃避時光座標。第一次出走,他上了拖船,在那里完成了他“老年”向“中年”的轉換;第二次出走,他浪跡天下,這一次他不得不出走是因為他到達和黛西年齡交叉點后開始向兩個極端越拉越遠。黛西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軌道,再也不用為情人光滑的皮膚和自我日益松馳的皮膚擔心,本杰明的歲月逆行卻走向杯具性尾聲,皮膚越來越嫩,形象越來越小,最后又回到起點:養(yǎng)老院。
人的形象無論是老是嫩,成熟的價值是意識和思想。形象只是一幅會有時會犯錯誤的皮瓤而已。
或許,這是對想青春不朽世人的忠告。
此片化妝毫無懸念地獲奧斯卡獎。其實和化妝相配的還有皮特的演技:幼稚的老頭和滄桑的兒童,這樣的題目能夠成為電影學院的小品考題的,這是需要極高的把握水平的。
只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用讀日記倒敘手法。一個看上去很真實的逆行的杯具人生,不需要導演再用電影手法再來逆行一下。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8):
淺評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
“我們最后都會去同一個地方,只是走的路不一樣罷了。”這是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伤褚徊渴吩姡憩F的不僅僅僅是一個本杰明巴頓,而是很多人的生命歷程,只是巴頓的比他們特殊一點點、完整一點點點罷了。而它又不僅僅僅在講述人的一生,同時也可瞥見一個城市的興衰和一個時代的榮辱……
影片是從凱克先生為新奧爾良火車站制造的那口大鐘開始的。那段畫面像是一部默片有一種滄桑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歷史。一口倒走的鐘,他想讓歷史倒走,但戰(zhàn)爭已經發(fā)生,倒走只會多制造出一個戰(zhàn)爭,于是,之后二戰(zhàn)的出現果然就有了種歷史倒退的痕跡。然后聽說凱克先生獨自泛小舟于海面,這是一種漂泊的意象。被他“制造”出來的本杰明也追隨這意象,在之后的人生中在船上當起了水手。這令他體驗了他生命中豐富的一段經歷,也包括二戰(zhàn)。倒鐘畢竟不是白造的,他很幸運得存活了下來,不像凱克先生的兒子。
。ㄉ隙问俏业暮鷣y聯想,此刻言歸正傳。)
關于生命:
主人公有著與眾不一樣的生命流程,這是影片的線索和立足點。一個倒走的人生,生下來是個老人,之后越長越年輕,返老還童回歸嬰兒。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從而更深刻地發(fā)現人生的好處。老人會被人嫌棄,因此,本杰明的父親都不愿收留他。但是就像母親告訴他的“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對自我有不一樣的認識。”他的身體正在發(fā)生著不可思議的變化,區(qū)別在于他的變化和別人是相反的,他在變年輕。這時的畫面是衰老的他握著中年女人的手叫著媽媽——一個很奇特的景象。看著多少有點異樣的感覺,可能是心酸亦可能不是。不是為本杰明的衰老,因為他是新生的,而是為他的母親,他們注定要錯過,會在他看上去很年輕的時候老死。這樣一種差距太大,比共同成長、變老要讓人難以理解。就像那位教他彈鋼琴的夫人所告訴他的:這很遺憾,因為要經歷所有自我愛的人比自我先死去。我們注定要失去他們,但是只有失去了他們,我們才明白他們對我們來說有多珍貴。因此,以本杰明為視角我們才更清楚地看見了身邊的人的失去對我們意味著什么。當他越來越年輕,他的愛人臉上卻增加著皺紋這樣的感情也是痛苦的。他無法和孩子一齊成長,只會成為愛人的累贅。
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本杰明的童年是在養(yǎng)老院度過的,也就是說他是在養(yǎng)老院“長大”的,當時他還是個老人的模樣。養(yǎng)老院,這也是個特殊的意象,那里最接近生命的終點,可它卻是本杰明的起點。那里最常到來的“熟悉的客人”就是死亡。一波又一波的人走了,然后新的人再進來,說是生命無常倒不如說是有常,沒有人能夠避免。但它也常常以令我們驚訝的方式出現。比如教堂里牧師為本杰明和母親做完禱告,他自我也倒地不起了,但神奇的是,原本不孕的母親真的在之后懷孕了。我并不認為這是宗教的關系,而是生命本身的無常,它隨時能夠離開也隨時能夠到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不能左右,但是我們能夠選取每個人自我度過生命的方式,就像“彈琴未必要彈得很好,但要對彈的東西有自我的感受,這其實是在為自我演奏音樂”。
關于人物:
與其說人物,倒不如說主角,我們的存在以必須的主角出現,比如母親、父親、朋友、愛人……
先來談談母親奎尼。這真的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人。是她收留了這個“不可能是人類”的嬰兒。她把它稱作上帝的孩子,說他在此已經是一個奇跡;她把它放進抽屜里還不忘留一條可供呼吸的縫;她在鐘聲響起時給了它個“本杰明”的名字(鐘的英文是“BEN”);她會在他的輪椅接近臺階的地方把他拉回;她會在他因貪玩一整天不回家而嚇到哭;她愉快地迎接他每次回家,并給他一個擁抱……她的母愛無私、偉大。
父親的主角在片中也有幾個不一樣的類型。本杰明的父親,剛答應妻子要給孩子一個家,轉身卻將他拋棄,原因是這個丑陋的不像人類的家伙奪走了他深愛的妻子的生命。他害怕他可怖的樣貌,他逃避職責。而本杰明離開妻兒的原因是害怕自我成為她們的拖累。他要給孩子一個父親而不是一個玩伴,他期望盡一個父親的職責,可他的職責就是離開,給孩子正常的生活。很幸運的是,本杰明的第一次喝酒是和父親一齊,并且用自我賺的錢請他。他的女兒可沒那么幸運了,只能在父親去世以后才發(fā)現父親給自我寄的明信片。另外,片中還有一個父親,只是他是從邁克船長口中出現的。這個認定兒子只能在托船上干一輩子的父親。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父親,才有這樣一個兒子,邁克從來認為自我是個藝術家——紋身藝術家。連在死前的一刻他還是關心著他被射爛的作品。他是個自由的人,不愿被父親的想法壓制,也不喜歡被規(guī)矩束縛,因此他很爽快地答應了朋友想帶黛西出海的要求,哪怕這是會被吊銷執(zhí)照的。
關于本杰明愛過的兩個女人那就更有意思了。但是,她們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伊麗莎白是他情人,黛西則是他的愛人。兩個孤獨的人在最寂寞的時光相遇——午夜。于是他們成為了情人。那個有夫之婦對于自我的丈夫并不滿意,夜深人靜的氣氛給了他們暢快自由的交流。傾訴自我的過去。他們品味著茶、酒還有魚子醬。他得到了第一個接吻,她因為他而變得年輕。因為是情人,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短暫、神秘、又不了了之。愛人則不一樣,從他們第一次的相遇,別忘了那天是感恩節(jié),是上帝賜給對方的禮物。他們共同度過了一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童年。桌布下因為燭光而掩映出的影子,只有親密的愛人才能擁有。他們的感情也并非一帆風順。“一個小女孩怎樣會懂感情”當老年黛西說完這句話后就出現了黛西年輕時跳舞的場景。她的前半輩子是屬于舞蹈的,因此她根本沒有重視本杰明。她要和他做愛,但是他拒絕了,他對于她絕不是因為做愛而做愛,而是為了感情。當她不能再跳舞了,她才真正擁有了這份感情。她不愿愛人看到自我狼狽的樣貌,看到自我不美、不能跳舞的樣貌。他們會在每個晚上睡前對彼此道聲晚安。他賣掉父親的房子和公司只為給她一個完美的家,他的離開出于無奈,但他的感情又驅使他出此刻她面前。他是在她的懷抱中
閉上眼睛的。這份愛讓兩人記掛了一輩子。
影片最后的一組人物片段實在是本片的神來之筆,十分動人,伴隨著那音樂幾乎使人落淚,那鋼琴聲就是那夫人教給本杰明的那段。這些生命在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出現過,每一段都很感人。
火車站的舊鐘已被換下,它以前見證了大半個世紀,人類最高速發(fā)展的那段時光。新的鐘不再倒走,意味著那些舊的東西都將不復存在而被新的東西所代替。水淹進儲藏舊鐘的雜物室,也將新奧爾良一齊淹沒。以前存在于這片土地上的人與事會被新的人生代替。過去的層層記憶也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被清洗干凈。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沒有什么東西能持續(xù)到永遠的,我們也一樣。”
“有些東西就是會持續(xù)到永遠的。”
“晚安,黛西!”
“晚安,本杰明!”
或許,只有時光是唯一永恒的東西,誰明白呢?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9):
相對于返老還童,我更喜歡本杰明·巴頓奇事這一譯名,返老還童更多的是一股濃濃的科幻味,主角其實并沒有真正地“還童”,只是外表上的,在片尾,主角雖然有著孩子的外表卻懷揣著一顆滄桑的心。還有本杰明·巴頓的人生奇旅這一譯名,但本杰明·巴頓奇事則更貼近此片平淡的節(jié)奏和主角漫長的一生。
這是一個人漫長的一生,是一部有些平淡乏味的電影,需要安下心來、靜靜的去看。
老巴頓抱著本杰明跑出屋子,誤打誤撞下了那家養(yǎng)老院,女人不顧丈夫和醫(yī)生的反對,善良的收留了這個看似衰老不堪、行將就木的奇怪嬰兒。養(yǎng)老院的一老婦看到他時說他長得真像我丈夫,這個幽默得有點但是我很奇怪為什么明明女人把嬰兒踩了一腳,嬰兒卻沒死或受傷。
本杰明雖然有著老人的外表,卻有一顆對事物充滿好奇的童心。坐在飯桌上拿著喇叭式的助聽器,聽叉子一遍遍的落在桌子上的聲音。這一幕初一看感覺挺好玩,但慢慢的感覺其實挺苦澀,一顆童心裝在了老朽的軀體中。黃昏后,當所有人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小憩時,他卻用輪椅走來走去,有人制止了他,他又轉身被街上孩子們的嬉戲聲深深吸引了。“我一向很好奇,街上是什么樣貌的?下個街角又是怎樣的?”他是多么渴望能出去這棟房子看看外面啊。
“媽媽,有時我覺得自我在一天天地改變。”“每個人對于自我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我們的終點是一樣的,只是走的路不一樣罷了,你有你自我的路”。媽媽不僅僅善良,還是和有智慧的人。每個人無論生前做了些什么,人生軌跡如何,最終都是要化為一抔黃土,從此長眠地下。這并不是消極,每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體驗到的人生也是不一樣的,為了自我這與眾不一樣的人生,為了自我的人生軌跡,有何理由不為之奮斗。(呵呵,這些道理誰不懂,但能做到的又有幾個,總是缺乏毅力。
運籌學成績出來了,居然過了,好開心,之后寫完這篇影評吧。
晚上,“我在聆聽這個房子的呼吸,聽著大家沉睡的聲音,我感到安心”。這一片斷也確實讓人感到安心。
在教堂,夸張的神父裝模作樣的祝福了母親,然后又夸張地鼓勵本杰明自我下地走路,結果本杰明學會了走路,之后母親也確實懷上孩子。當本杰明摔倒在地后,神父喊著“站起來,老家伙。像拉撒路那樣站起來。”呵呵,這一段神父的動作好像蠟筆小新學動感超人時的動作啊。拉撒路?不是我以前看過的一本小說的主角嗎,在那里面是個長壽的人,但在圣經中好像是個被耶穌從墳墓里救活的人。看來所有人都認為本杰明是活不久了,但是神父是活不久就對了。諷刺的是神父說完“贊美主啊”就真的因為過于激動而心肌梗塞去面見上帝了。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死亡也是那里的?停藗儊淼侥抢,又安靜離去,你能夠感覺到有人離開了,那時房子里總是寂靜無聲。”
“這是個值得成長的完美地方,在這個地方,人們拋開了過往生活中的矛盾,每一天只關心天氣、洗澡水的溫度和一天行將結束的陽光。”在夕陽的余暉中,有人在下棋,有人看著報,有人織著毛衣,有人聆聽著鳥鳴,有人因天氣微涼而咳嗽,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突然想到這一句話不就是小學時語文老師經常出的造句題嗎?“有的…有的…”要是有一個小學生把這個句子交上去估計是要得到表揚的吧。
總會有人來重新填補死者的房間。時光不會因為少了誰而停下腳步,世界不會因為少了誰而停止運動。人們也是一樣,不會因為少了誰而活不下去,總是會自然而然的有個人來填補空位的。但一些執(zhí)著的人也許會真的因為少了什么而亂了生活的腳步。其實又何必呢,人生苦短,母親辛辛苦苦生下你來世間走一回,總是要向前看的吧。“別讓不開心的事,停下了腳步…別讓遺憾繼續(xù),一切都來得及。”
“無論什么膚色,什么體型,人都是孤獨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懼怕孤獨。”嘿嘿,孤獨啊。
本杰明獨自一人撐著拐杖,在夜里蹣跚著走回了養(yǎng)老院,磨破了手上起的泡,也唯有獨自承受。無論你出去玩得多么開心,最后你還是得撐著自我獨自在黑暗中,身旁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過路人,最后走回起初離開的地方。
“那是1930年感恩節(jié),我遇見了那個改變我一生的人”,他父親的身影出現了又離去了,是父親還是黛茜呢?就應是黛茜吧。那個藍眼睛、輕舞飛揚著的小女孩深深留在了他的心里。
“你不覺得很可憐嗎,不會飛的鳥。”確實很可悲。
床底下,他倆點著蠟燭,“我并沒有看上去那么老”“我也這么覺得,你不像我奶奶”。當有個人這樣認同你的時候是多么溫暖啊。“我永遠忘不了她那雙藍眼睛”。確實,很美。
之后出現了貫穿整劇的段子:“我跟你說過我曾被閃電擊中過七次嗎?”一次是修屋頂,一次是過馬路取信,一次是在田里放牛。屏幕出現這樣的幾個黑白畫面,在平淡的情節(jié)中顯得很幽默。
“很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最記不得的人,卻印象最深。”記住的只是一些事一些話,卻不是這個人,是這個人的經歷、話語深深打動了人。
“無論你彈得怎樣樣,重要的是你彈琴時的感受”,那個女人如是說。結果與過程,每個人看重的都不一樣吧,我不是什么獨特的人,反正是比較看重結果的。
他上了邁克船長的拖船工作,船長帶他去了妓院。在那里,邁克說自我童年想做藝術家不想和父親一樣在拖船上耗一輩子,最后他還不是做了拖船船長,但他脫掉衣服露出一身的紋身,說但我還是成為了藝術家,一個紋身藝術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理想也能夠透過這樣那樣的方式實現,就想船長一樣。
當老巴頓看到本杰明從妓院里出來時,意識到自我也許錯了,也許不該丟掉他。在酒吧里,父子兩喝著酒,本杰明說這天有太多的第一次,老巴頓拿起酒杯說“敬孩子”,本杰明說“敬母親”。老巴頓原先是一向惦記著這個孩子的,本杰明是一向愛著他的母親,雖然不是親生的。
“長大是件很有意思的是,不經意間就發(fā)生了,本來是這樣一個人,然后突然間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不再是原先那樣貌。”成長是不經意間發(fā)生的,昨日在人人上看到一條狀態(tài)問你身上時光最長的傷疤陪了你多久,然后我發(fā)現我手背上的那個疤居然有十年了,小學五年級時弄出來的,這樣想起來時光過得真的好快啊。這次是手上的疤痕讓我意識到了時光悄然的流逝,下次又會是什么讓我再次意識到呢?期望是件好點的事吧。
“要是我告訴你我沒有變老,而是變得更年輕了呢?”“那真不幸,你務必看著你愛的人先你而去,真是可怕的職責。”本杰明表情瞬間就變了,很悲傷的感覺。“我們生命中注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樣明白,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我想這話特坑爹,只是用來安慰人的,是那些不明白珍惜的人用來麻痹自我的接口。為什么只有到了失去才明白多重要?失去了才明白很重要有什么用呢?用來責怪自我當初沒有意識到?用來懷念?再重要也只能留在回憶里了。
一天早晨,死神不期而至,那個教他彈鋼琴的人去了,他明白了失去一個人的感覺。隨后在他人生的第17個年頭,他收拾行囊跟大家告別。黛茜最后追了出去,太多的不舍,僅化為了一句“不論到哪都要給我寄明信片”。
他隨邁克船長去了很多地方。“摩爾曼斯克,我遇見了一個人,我墜入了愛河”。他們經常在夜晚喝茶聊天。她的父親深信自我會在睡眠中死去,他約束自我只睡午覺相信這樣就能夠逃脫死亡,但最后還是死在了自我最喜歡的椅子上。有時候逃避是沒用的,不如去直接應對。
她19歲時,曾試圖成為第一個游過英吉利海峽的女人,但她在接近終點的地方放下了。人們問她還會繼續(xù)嘗試嗎,她雖說為什么不呢,但事實上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做過什么。在受了本杰明的影響后,她最終在68歲時游過了英吉利海峽。有些事只要你做了,永遠不嫌晚。
“我一向等,想做些什么改變自我的狀況,去做些什么。那些浪費掉的一生一去不返,人生就這么平白無故地浪費了。”人不能因為挫折而止步,不能因為怯懦而停步,不能讓無好處的事填補人生。但這話說起來容易,要是能完全做到,那這個人必須很偉大。像我就不是能堅持下去的人,也總是想著做些什么,不浪費時光浪費生命,但卻總是止步。就像這篇影評,學期中就已經寫了一半了,剩下的卻拖了這么久才完成并輸入電腦。懶惰啊,怎樣破?
本杰明的腳步并沒有停止,切爾西號被美國海軍征用,他跟隨船長加入了戰(zhàn)爭。參戰(zhàn)前幾個月,一向很平靜。那一晚,一個工友把積攢下的全部工錢給了本杰明,一分也沒花過,讓本杰明在戰(zhàn)后帶給他老婆。因為本杰明看起來像個可靠的人。
緊之后,我認為全劇最精彩的部分出現了,戰(zhàn)爭真實上演在了他們面前。他們見到了一艘戰(zhàn)艦被擊毀,敵人的潛艇向他們開火,在毫無期望的狀況下,船長開著破拖船沖向了敵人的潛艇。船長臨死前說“不順心的時候,你能夠像瘋狗一樣發(fā)狂,能夠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多么無奈的一句話啊,這讓本杰明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艘船只有兩個人活了下來,海上那只飛翔的蜂鳥,該是船長變成的吧。
25歲時他回到了家,妹妹在門前掃地,疑惑地看他走進去,母親見他也大吃一驚,為他此刻年輕的樣貌。這正印證了她的話“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養(yǎng)老院的人,只剩了兩個,一切物是人非,媽媽老了,爸爸去了,妹妹長大了。但不變的是,那個老頭又對他談起了他被閃電擊中的七次:有一次我就那么好端端的開著車,心里想著自我的事。(你的人品是有多爛啊,被閃電擊中七次,你的運氣又是有多好啊,七次都沒打死你,怪不得養(yǎng)老院其他老人都死了,就你還活著。)這時他意識到,其實變得只有自我。心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見了太多的生死。我想真正見過戰(zhàn)爭的殘酷的人都是這樣的吧。
黛茜回來了,他心動,她帶他去了紐約,但本杰明卻被黛茜的變化嚇著了,于是不歡而散。
別人都在變老,他卻獨自一人變得年輕。
老巴頓在臨死前告訴了他真相,他陪老巴頓在湖邊的朝陽中度過了最后的時光,老巴頓把紐扣廠過繼給了他。參加完父親的葬禮,情緒低落的他去找黛茜,但黛茜的表現再一次讓他退縮。
黛茜車禍,他看望她,黛茜趕走了他。之后他安心享受生活,也認識很多女人。黛茜調整心態(tài)回來后,他們正是墜入愛河。“真高興我不是在26歲那年和你在一齊,我那會太嫩了,而你又太老,此刻這樣才最自然。”是啊,相識在最純的年紀,相愛在最適宜的時光,是件多完美的事。
母親去世了,他賣了父親的房子,賣了新房,他們住進了自我的房子,過著自我的生活。她在游泳池里看著年輕女人為自我的老去感嘆,雖然本杰明外表是在變年輕,心卻是在慢慢變老。之后在湖邊她最后懂得了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
為了女兒的成長,他賣了父親的紐扣廠,賣了湖邊的避暑別墅,賣了父親的帆船,把錢都存進銀行,在一個早晨離開了母女。
“只要是有好處的事,再晚去做還是有好處的。做你想做的人,這件事,沒有時光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時候都能夠開始;你能從此刻開始改變,也能一成不變,這件事沒有規(guī)矩可言;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我,也可能搞得一團糟。我期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我;我期望,你能見識到令你驚奇的事物;我期望,你能體驗到未曾體驗過的情感;我期望,你能遇見一些想法不一樣的人;我期望,你能為你自我的人生感到驕傲;如果你發(fā)現自我還沒有做到,我期望,你有勇氣,重頭再來”。這是他寫給女兒的信。
“你看起來又年輕了許多。”“只是外表。”年輕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年老的心,而片頭時卻是年邁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年輕的心。“你說的對,我沒法同時養(yǎng)育你們兩個,我沒那么堅強。”試想,當你逐漸老去,你的愛人的外表卻漸漸年輕,誰能有那么堅強去理解這個現實呢?
“晚安,本杰明。”“晚安,黛茜。”兩人從小開始的對話,無論對方在不在身邊,總是下意識地在睡前說出來,即使多年后相見也還是一樣沒變。
再次相見,還是那棟養(yǎng)老院,還是那架鋼琴,只是本杰明已變成了一個老年癡呆的少年,黛茜也已變成了一個老太太。她給他講袋鼠的故事,看著他不再會走路,不會說話,拄著拐杖牽著他,彎下腰低下頭吻他,但她還是不停地告訴他我叫黛茜。2002年,火車站那座反方向的大鐘被換了下來,第二年嬰兒狀的本杰明平靜的在黛茜的懷里離開了人世。“他看著我,那一刻,我明白他認出我來了”,老人就這樣看著自我的愛人在懷里睡去。
老太太在病床上說出了最后的話--“晚安,本杰明”,窗外雨中飛過一只蜂鳥。
“有些人,生來就注定能夠悠閑地坐在河邊;有些人,注定會被閃電擊中;有些人,會音樂;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將;有些人,懂紐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亞;有些人,叫媽媽;有些人,是舞者”。
電影以反方向的鐘的建成開始,以水漫過鐘而結束。本杰明逆行的一生就這樣講完了。
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就應會覺得太乏味,太平淡,劇情沒有什么起伏。但正是這樣一部只有新奇故事的平淡電影,卻包含了很多哲理。也只有這樣平靜的電影,能讓我浮躁了好久的心平靜下來,安靜的思考。
本杰明巴頓奇事影評(10):
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改編自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說,但本片與原著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視界部相差甚遠。原著中,剛出生的本杰明有著70歲老人的心志和容貌,并隨著時光的流逝,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逆生長。本杰明被周遭的人視為不祥的怪物遭到厭惡和鄙視18歲考上耶魯大學卻因50歲的容貌被拒之門外;參加社交場合被錯認作是父親的兄弟,與看上去至少比自我小30歲的女孩結婚,并看著妻子慢慢變老,被兒子逼迫在外人面前稱其為“叔叔”,與孫子一齊在幼兒園里玩耍,最后在保姆的懷抱里停止了呼吸。菲茨杰拉德被稱作“爵士樂時代”的桂冠濤人,是美國文學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兼?zhèn)淞藵说拿翡J和戲劇家的想象力,擅長用個性化的文字諷刺著美國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的種種社會現實。此篇小說其實就是以荒誕的手法折射了人性的自私與人情的冷漠。而由大衛(wèi)·芬奇執(zhí)導的這部同名影片,則
完全舍棄了原著中的諷刺意味,他不僅僅重新編排了這個荒誕的故事,而且跳脫了以往作品的悲觀基調和陰郁風格,從對人性陰暗面的殘酷揭露轉向了對人性完美善良的溫情演繹。對于觀眾來說,這再也不是一場充滿懸疑與驚悚的智力游戲,大衛(wèi)·芬奇賦予了本杰明·巴頓精彩而又完整的一生,而觀眾也在他獨特的講述中驚奇并感動著。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時光這個復雜問題的探索,從西方古典哲學的容器式時光,到康德的時光是純粹的直觀,經由柏格森的時光“綿延”論,再到海德格爾的時問與存在的渾然一體。另外,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時光就從未脫離過人的生活世界或者直接把時光視作歷史本身、生活本身。而影片《本杰明·巴頓奇事》我們完全能夠把它看做是一位藝術家對于時光哲學的一次逆向思維。我們通常期望時問能夠倒流,這樣就能夠去彌補過去的遺憾,蓋圖先生之所以讓鐘表的指針逆時針轉動,是想挽回在戰(zhàn)爭中失去的兒子,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蝴蝶效應》,主人公即便一次再一次地重寫歷史,但總會有些東西“失去”人生是不可預知的,你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改寫歷史,無論怎樣的人生都將逃但是世間洪流的沖刷,在這個好處上,兩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杰明倒流的生命,是大衛(wèi)·芬奇關于時光倒轉的假想式呈現,但最終的結論還是一樣,否則蓋圖先生就不會死于一顆破碎的心或者迷失在具有象征好處的海上。片中被多次重復的臺詞“你永遠也不清楚,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正是本片所要揭示的主題,不知何時到來的颶風、牧師的猝死、道斯被閃電擊中七次、戰(zhàn)爭的爆發(fā)、黛西的車禍以及本杰明的一生部是人們無法預測
的事情。時問的永恒性與不可經驗性是時光哲學之于人生的重大好處。另外,與時光主題并行的是關于愛的情感主題。“時光已經與歷史、與人生、與人的情感交織在一齊,融合為一體。因為時光中滲進了歷史活動的因素,所以時光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觀意識。甚至我們能夠說時光就是情感,就是人們在某一時刻、具體境遇下所構成的當下領會和情緒態(tài)度。我們以怎樣的方式經歷時光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歷時光的過程中獲得的真情實感。所以,與時光逆向生長的身體并不是本杰明·巴頓奇事的真正要義,而真正的要義卻是他在特殊的成長過程中仍然獲得了善始善終的親情、感情與友情。個性是本杰明與黛西之間的感情故事,他們一生經歷了四次分離,卻從未間斷過對彼此的愛與懷念。片尾鏡頭中年邁的黛西牽著本杰明稚嫩的小手走在飄滿落葉的街道上,時而俯下身親吻幼小的本杰明,那個場景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時光能夠改變很多東西,但有的東西永遠部不會變,比如愛!侗窘苊·巴頓奇事》這部電影蘊含了太多的人生思考,各種情感交集復雜,每一處細節(jié),都是溫柔卻疼痛的提醒。有些人一輩子的歷程會很孤單很艱難,就像是蜂鳥,在颶風的天氣里出現,只是一只,孤單的,單薄的,卻倔強地撲騰。
也許,它是在尋找自我的愛人。
本杰明曾遇到過這樣一只蜂鳥,他學會了它的精神。自然的規(guī)律在他身上全然顛倒,他一生都要遭受,自我深愛的人們,比自我先死去。以及,某些時刻,自我不可選取的離開。
我一向記得奎尼在迷糊中給本杰明講述的道理,那時的本杰明有著70歲的容顏,卻是7歲的心智,他有太多事情不懂,有太多迷茫需要人引導,他因此在夜晚心神不寧。她握緊他的手,正如一個母親給予孩子勇氣與安心,她告訴他,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會去同一個地方,無論這過程中,我們是以怎樣的形式怎樣的方式,最后我們都將殊途同歸。
這是一處最震撼的暗示,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想起這一鏡頭,更懂得了這些平凡的鏡頭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簡單卻溫情的道理。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