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觀后感(一):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y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眾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jīng)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并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盡管南京大屠殺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為二戰(zhàn)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zhàn)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為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為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后,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jīng)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杰出代表。
拉貝日記觀后感(二):
《拉貝日記》觀后感
繼電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經(jīng)典感人大作《拉貝日記》,一部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取材來自拉貝撰寫的戰(zhàn)時日記《拉貝日記》,透過這個“中國版辛德勒”的傳奇故事,記憶的南京那段驚心動魄的慘痛記憶。
拉貝是一個德國人,任職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在他被調回德國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趕上了日軍空襲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貝組織大家在廠區(qū)里避難,讓大家躲進大大的納粹旗下,才躲過了日軍的轟炸。中國人要靠一面納粹大旗來救命?看到這個場面,我既為拉貝的應急潛力和俠義之舉感動,同時,又感到極為悲哀。當時的中國國力太弱,根本就沒有潛力躲避日軍的轟炸,眼睜睜看著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處是殘肢碎體,我的眼角濕潤了,不因為別的,只為百姓所遭受的生靈涂炭感到悲傷和同情。
《拉貝日記》里邊有這樣一個片段——拉貝的司機——張,被日軍拉去當殺人游戲的靶子,成為無數(shù)被砍頭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幅照片:兩名日本軍人手握軍刀,在進行殺人比賽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態(tài)。這張由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兩將校百人斬競爭”新聞圖片,就是南京大屠殺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斬殺人比賽”。“百人斬殺人比賽”是日軍殘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出的當年《東京日日新聞》,以“百人斬,大接戰(zhàn),勇壯向井、野田兩少尉”“百人斬,超紀錄,向井106--野田105,兩少尉延長戰(zhàn)”為標題,刊登了這次駭人聽聞的“百人斬殺人比賽”。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華日軍第16師團步兵19旅團第9聯(lián)隊第3大隊野田毅、向井敏明兩個少尉軍官,在從上海向南京進攻的途中展開了殺人比賽。當時《東京日日新聞》,連續(xù)刊登該報隨軍記者淺海、光本、安田、鈴木等4人分別從江蘇常州、丹陽、句容、南京發(fā)回的現(xiàn)場報道,詳細報道了向井、野田兩人在無錫橫林鎮(zhèn),常州車站,丹陽奔牛鎮(zhèn)、呂城鎮(zhèn)、陵口鎮(zhèn),句容縣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經(jīng)過。這些報道不僅僅時光、地點明確,殺人過程及其數(shù)字清楚,而且還配發(fā)了圖片。這是一個史實,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史實。但從這一點,就
能夠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殘酷,是怎樣樣的無人性!多少條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在這兩個魔鬼的刀下抹殺了,留下的是被殺者家人的悲哀欲絕,有多少孩子因此成為了孤兒?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軍官的行為是慘無人道的,我感覺還沒有一種形容詞能夠用來形容他們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卻極力否認“殺人游戲”。兩個侵華日本軍人的三名后人,以侵華戰(zhàn)爭期間報道所謂“百人斬”一事?lián)p害這兩名日本軍人“名譽”為由,起訴日本《每日新聞》、《朝日新聞》兩家報社和原《朝日新聞》記者本多勝一,要求賠償3600萬日元。這是多么可恥的。”緛砭头赶铝颂咸熳镄,到最后還死不承認,即使事實已經(jīng)擺在眼前。看到這些,我不明白心里頭有多么的氣憤!
一開始,拉貝也曾對日本軍隊抱著幻想,他認為日本軍隊會盡量減少殺戮,直到之后日本對平民的一次又一次的殺害,還有親眼看見自我的妻子乘坐的船被日軍炸沉,拉貝才認識到了日軍的殘酷。一群外國的仁義之士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安全區(qū),供平民避難,拉貝是這個安全區(qū)的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擔任安全區(qū)委員會副主席。安全區(qū)給了二十多萬人一個避難的場所,在那里,日軍和中國軍隊都不許進入,也不許攜帶武器。就是這么一群外國人,一群完全能夠置身事外的人,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給了那么多的中國難民一個生命的期望。他們就像是沙漠里的甘泉,就像是春天的雨露,給了絕望中的中國難民一個活下去的期望。在安全區(qū)缺乏資金和物資供應的時候,拉貝主動把自我的存款拿了出來,為了安全區(qū)的工作,使自我的糖尿病更加嚴重。羅伯特作為一名醫(yī)生,不辭辛勞的工作,救死扶傷,作為安全區(qū)的副主席,為安全區(qū)付出了許許多多,還有一群正義人士,為了安全區(qū)的工作奔波勞累。這就是正義,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在我心目中,他們都是偉人,都是絕對的英雄!不,就應說,我們中國人都就應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給我們國人的無私幫忙,他們救了那么多的中國人,他們是我們的恩人。
下方來看看日本在南京大屠殺中的一些歷史數(shù)據(jù)吧!12月15日,日軍將中國軍警人員2000余名,解赴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焚尸滅跡。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軍押往海軍魚雷營,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殺害。16日傍晚,中國士兵和難民5000余人,被日軍押往中山碼頭江邊,先用機槍射死,拋尸江中,只有數(shù)人幸免。17日,日軍將從各處搜捕來的軍民和南京電廠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門江邊用機槍射斃,一部分用木柴燒死。18日,日軍將從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難民和被俘軍人5。7萬余人,以鉛絲捆綁,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掃射,復用刺刀亂戳,最后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余骸骨投入長江。令人發(fā)指者,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他們分別殺了106和105名中國人后,“比賽又在進行”。在日軍進入南京后的一個月中,全城發(fā)生2萬起強奸、輪奸事件,無論少女或老婦,都難以幸免。許多婦女在被強奸之后又遭槍殺、毀尸,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日軍遇屋即燒,從中華門到內橋,從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廟一帶繁華區(qū)域,大火連天,幾天不息。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財產化為灰燼。無數(shù)住宅、商店、機關、倉庫被搶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滿目荒涼”。
歷史給我們一個啟示,就如毛澤東所說的“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發(fā)展、免受外來侵略,首先就要先自我強大起來。一個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永遠只有挨打的份。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但它警示著我們,國家要發(fā)展,民族要進步,要有強大的經(jīng)濟軍事實力。所以,此刻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加強國防建設,為經(jīng)濟建設帶給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不斷發(fā)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加強文化建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要時刻記住歷史的教訓,防患于未然。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世界格局發(fā)生了變化,呈現(xiàn)一超多強的局勢,許多西方國家對我們中國的發(fā)展虎視眈眈,對我們的侵略有了新的手段。我們還面臨這臺灣問題,新疆東突問題,西藏達賴問題。作為一個高校的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我各方面的本領,為將來投入國家經(jīng)濟建設做準備!独惾沼洝泛汀赌暇,南京》只是一個歷史的回憶,而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拉響警鐘!
拉貝日記觀后感(三):
由于時光關系,沒有讀書籍版的《拉貝日記》,而選取了觀看影片。拉貝是一位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的辛德勒”的偉大人物。他與其它國際友人一齊建立南京安全區(qū),竭盡所能拯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百姓。
在拉貝離開南京的前一天,日軍入侵南京,本能夠帶著妻子回德國平安度日的他,義無反顧地選取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一齊共患難,可見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之深!其實,像他那樣在危難之際向中國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國友人還有很多,例如威爾遜醫(yī)生、杜普蕾女士、羅森博士等等,他們都是像白求恩那樣的擁有國際人道情懷的偉大人物!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yè),商人、醫(yī)生、教師……出于對戰(zhàn)爭的譴責,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他們團結在一齊,不畏艱難困苦,盡最大的潛力保護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任何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只是一顆勇敢而無私的愛心!比較日本軍官的殘酷無情,更襯托出他們人格的高尚!雖說時勢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英雄。能夠成為英雄的必定是機智、善良、勇敢、仁慈、無私的人,拉貝和他的外國朋友就是這一類人!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留下的對中國百姓最為發(fā)指的一刀,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頭顱,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運。這一刀是無恥的,令人難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是對中華民族圣靈的褻瀆,這種行為就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和譴責。盡管日本軍官冷血到竟然用殺人作為比賽項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軍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違反國際法的,他試圖說服同僚,他違背命令不忍心屠殺戰(zhàn)俘,他向羅森博士通風報信日軍對安全區(qū)的行動。這讓人對日本人的憤怒有所緩解,即使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一方,也會有厭戰(zhàn)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這樣的人群不能與另外一部分好戰(zhàn)的人群相抗衡,他們身不由己,無力阻止,只能從命。這讓我想起了《鋼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蘭著名猶太人鋼琴家的納粹德軍官,如果沒有他的庇護,也許那位鋼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繼續(xù)發(fā)揮他的才華了!
但是,僅僅依靠外國人的幫忙和庇護,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幾億中國人民的生命呢?戰(zhàn)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災難,還有反思。為什么日本能夠擁有飛機大炮這么先進的武裝設備,為什么他們能夠這么自信短期之內就能完全占領中國?他們之所以認為自我很強大,不正是因為中國的落后嗎?落后就要挨打,為了不受挨打,我們務必自強,只有自強才能自救!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抗戰(zhàn),為挽救中國的不斷努力!
另外,對于日本軍官強奸婦女的惡性,影片當中也有體現(xiàn)。杜普蕾女士為了保護自我的女學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為借口,把每個女生都剪成平頭,愛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淚。不僅僅是中國的婦女受到傷害,日本的婦女也是,被抓去當慰安婦,以滿足日本軍官的生理需求!卻給千千萬萬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無盡的傷痛!我覺得身為女性,在動亂的年代,比小孩更處于弱勢的地位。男人怎樣就能夠肆無忌憚的對女人做出這么禽獸的行為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女人很可憐,如果有來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樣就不怕吃虧受欺負了!盡管身處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視為衣服!女人該有自我的尊嚴,該被社會所尊重!
戰(zhàn)爭是萬惡的,然而卻依然存在。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在當今,美國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違反國際和平條約侵犯這個那個國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為的是搶奪這些國家唯一能夠賴以生存的石油!為了自我的強大而給他國發(fā)動無理的戰(zhàn)爭,為了自我的私利而殺害手無寸鐵的百姓,于心何忍。客瑯由頌槿祟,憑什么剝奪他人的生命呢?還說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類不但自相殘殺,還要自我毀滅。天災不能避免,還要制造人禍。戰(zhàn)爭是人禍,環(huán)境受污染和破壞同樣是人禍。日本發(fā)生9級地震,應對天災,已是難以應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這次的核泄漏受影響和傷害的不只是日本,還有周邊國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長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災難過后我們都會反思,但是我們真正做到了嗎?我們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吸取教訓了嗎?人類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災難無情人有情。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相信在當今這個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貝那樣的仁人志士!
應對無情的絕殺,拉貝先生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們不顧個人的安慰,共同聯(lián)合起來建立了安全區(qū)來保衛(wèi)無辜的百姓。他們設立的安全區(qū)為大約二十五萬中國平民,帶給了暫時棲身的場所。拉貝先生以這樣愛的方式保護中國人的生命。應對戰(zhàn)爭與天災,各國友人都會伸出援手,盡自我的最大努力來幫忙受災的人們。他們都像拉貝先生一樣,濟難扶危,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最淳樸的愛!
從歷史中,我們明白拉貝先生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深深的愛著拉貝先生,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最為真摯的朋友。從歷史中,我們看到,災難面前無國界,世界各國人民是能夠和平相處,互相幫忙的!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各國以國際合作的方式應對災難,互幫互助!就應說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夠實現(xiàn)的,讓我們都向拉貝先生學習,以自我的方式,為實現(xiàn)世界和平,消除戰(zhàn)爭而努力吧!
拉貝日記觀后感(四):
前幾天我在網(wǎng)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為當時西門子中國區(qū)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為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qū)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幫忙,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zhàn)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采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后,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zhàn)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zhàn)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后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吹侥抢铮羁痰拿靼琢嗣飨蔷洌郝浜缶鸵ご虻恼嬲馑剂。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觀后感(五):
這天看完“拉貝日記”。一個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場算上我只有三個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對兒算是包場,從影院出來,天還沒全黑,都快七點半了,空氣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開了,但是看不到槐樹,它們都藏在小區(qū)里,馬路兩旁是高大的楊樹和銀杏,我對這條街很有情感,走過也快十年了,馬路不很寬,銀杏樹長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黃的色彩很濃郁,把一條街打扮的滿滿的,從天空到地面。良久沒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個人。街上人來人往,誰都不留神誰。
“拉貝的日記”,看完后,第一的感覺是“拉貝”的導演輸了,輸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卻是故事的完全跟整體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點是將殺害的罪惡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訴,并用了許多的篇幅重復強調:那就是――戰(zhàn)役的禍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參加(向參演天皇他“大爺”的日本演員致敬),僅僅展示個體日軍的殘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輕,擒賊必須要擒王,這是“拉貝日記”的一個立足點;另一個立足點是從德國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問題上要有一個立場,說大一點是態(tài)度,此片給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場(固然我們應用納粹的影響救命了戰(zhàn)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謝納粹),導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樣的場景展現(xiàn)此觀點;最后的立足點當然是人性主義,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從個體好漢到其他國際友人逐一描繪,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員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戲。觀影中對仁慈的本國人是有激動的,然而當看到咱們的運氣須要外國人開圓桌會議舉腕表決并由外國的圣母瑪利亞來操辦的時候,仍是有辱沒的感到。至此,用這三根線穿成一根連起全部故事,順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敗,不個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損失觀看的興致,并在看過之后沒有回想,當初想想拉貝就是一光頭戴眼鏡的老頭
兒,但是看拉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個影片給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陽”不會被遺忘,而“拉貝日記”會。另外對于屠殺的鏡頭并未幾,但那段在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砍頭比賽被突出表示,并且競賽的過程逐日在報紙上登載,屠城的來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還有張靜初的主角,基礎就能夠沒這個主角;還有拉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點挪亞方舟的感覺,鬼子連方舟都給炸了,人神共憤。
陸川的“南京南京”贏了,贏在一個一個獨立的鏡頭。如果將鏡頭離開,每一個片斷都有很強的沖擊力,很奇特,歷史的質感強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銘心,僅僅是影像;一個一個的鏡頭語言,就是他們歷經(jīng)四年將粒粒頑石磨制成的寶物,只等著用紅線穿起,只是切實是功力不夠,穿亂了套;那日本處男純摯善良的眼線就是一根稻草,處處都可斷裂。至于我們的圣母瑪利亞高圓圓,堅定不演被強橫的戲,此刻看來很對,陸川說如果演了影片會很不一樣,我也沒看出有什么不一樣,“南京南京”里強暴的戲份兒太多了,足夠了。只是對高瑪麗亞塑造的單薄了些,印象不足。對網(wǎng)上很有爭議的那一段日軍祭奠的十多少分鐘,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國家的人被殺,國都被占,還要在你們的國都里祭祀殺人者的亡靈,是什么樣的羞辱嗎!況且日本人的團結紀律和睦勢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們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國家為什么被殺的那么慘?重要還是男人們尖勤讒滑,奴顏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個國家假如男人們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毀滅,國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陸川雖然本作品不算勝利,但這樣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國家的盼望。
拉貝日記觀后感(六):
前幾天我在網(wǎng)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為當時西門子中國區(qū)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為希特勒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在安全區(qū)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幫忙,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zhàn)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采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后,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zhàn)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zhàn)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后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觀后感(七):
我觀后甚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群眾聯(lián)手夸獎?遂作此文。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務必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說它好,因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說它不好,因為一個鏡頭的資料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里是因為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并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zhàn)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yī)院里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能夠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狀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說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能夠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shù),還是建筑,無論是戰(zhàn)場,還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xiàn)”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于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于本片“主題”,對于本片來說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為救自我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么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系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系十分簡單,清晰明了——以拉貝為樹干,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眾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明白有敗兵藏匿于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于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脫衣服一幕,洋博士怎樣不明白自我也回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就應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感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眾愛看“好萊塢范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脫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準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筑起壁壘來守衛(wèi)難民營,此時,他們就應比之后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后,最后一“轉”。一觸即發(fā)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幸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后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么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著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好處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
當我們換一種視角,這一切便變得能夠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zhàn)爭后,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最后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眾、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為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就應讓關注與創(chuàng)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好處”與“歷史好處”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yōu)秀的電影,影評人的“眾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眾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xié)?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秘,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拉貝日記觀后感(八):
說實話,4月份連續(xù)兩個檔期的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影片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得透但是氣來。南京大屠殺事件是我國不管是49年前的國民政府還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張旗鼓對外宣傳了的,但拉貝則只是在國民政府還有所見聞,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長一段時光里拉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萬南京市民一樣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隨著觀念的改變,不再以階級和階級隊伍來劃分人的好壞忠奸的時代,拉貝出現(xiàn)了,拉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熱愛過的國土上。
《拉貝日記》是我國和德國合拍的一部摘選自拉貝所寫的關于南京的那段日記的影片,我對這部影片怎樣說呢?如果想直觀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該看這部影片,而該去看陸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個德國人,一個德國商務駐華代表為什么要出面成立難民區(qū)而救助20多萬南京的普通民眾的心路歷程就來看這部《拉貝日記》。
《拉貝日記》重在人物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大段的情節(jié)表現(xiàn)都在描畫拉貝的思想轉換之路上,但和同類題材的《辛德勒名單》相比,拉貝的轉變是表現(xiàn)得很無力,似乎拉貝天生注定就是一個中國南京普通民眾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個時機的出現(xiàn)而已,就如《大話西游》里的至尊寶天生就是孫行者但沒有一個能點撥他的人出現(xiàn)那他始終就是一個山大王一樣。我沒有讀過拉貝的日記,透過電影的表現(xiàn),我是這樣認為他的轉變之路的:一個在1910年就來到中國的德國人,一向勤懇和踏實的為自我服務的公司服務,在20多年后原先的自我設計已經(jīng)初具雛形的時候,公司需要調離他,對于他一手做出來的一片天地實在不忍放手,同時察覺繼任是一個門外漢的時候這種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占據(jù)了他的心里。在此時,南京面臨血海的時候,他不愿自我的一片心血毀于戰(zhàn)火,不愿自我培養(yǎng)起來的團隊就這樣瓦解,于是堅持留下來觀看后續(xù)狀況。在當時西方人的眼里,戰(zhàn)爭還是君子之戰(zhàn),而不是無差別之戰(zhàn),所以對于大規(guī)模的屠殺強奸等戰(zhàn)爭的副產品是沒有心理承受潛力的。當這些暴行出現(xiàn)后,這些西方人于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個類似諾亞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與戰(zhàn)爭無關的人員,隨著安全區(qū)的建立,隨著自我對戰(zhàn)爭暴行的認識深刻化,拉貝逐漸開始以一種主動
的方式來保護他所保護的人,這就是我認為的拉貝思想轉化的過程。這和辛德勒的思想轉化是一致的。
我國的影片在表現(xiàn)主人公的形式上雖已改變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內心思想上的刻畫還是很蒼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現(xiàn)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個追求最大利潤的奸商,一個看見美女就邁不開步的花花公子,一個看見系統(tǒng)清除過程后感觸到心痛的人,一個最后以全部家產拿出來買人的義士。在拉貝身上我們看到什么?
不管怎樣說,一個人不管人生的軌跡是怎樣樣的,只要還有人的良知,并且把這種最本質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那他就不就應被遺忘,不就應被刻意的淡漠。
拉貝日記觀后感(九):
對于《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我認為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就應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zhàn)中分屬不一樣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tài)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fā)源地,戰(zhàn)后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于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以前被納粹黨衛(wèi)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采用,而在戰(zhàn)后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征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tài)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zhàn)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以前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借身戴納粹標志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jié)的出現(xiàn)也不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去應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能夠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
約翰·拉貝經(jīng)常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于,當應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并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升華,最后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著時光推移,那種群眾夢魘因為沒有得到釋放,所以并沒有消散,一向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積攢的怨念。應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取。
在正常的表達下,戰(zhàn)爭電影的主題基本都是在努力升華和質詢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體沖突(無論當代還是歷史的),以及這一沖突如何隨時光的推移對“群眾夢魘、習俗或欲望”產生的沉淀作用。對于涉及“南京大屠殺”題材的中國電影來說,從已經(jīng)拍攝過的那幾部來看,都沒有做到“正常的表達”,因此也就談不上升華和質詢。而這種遺憾是《拉貝日記》所無法彌補的,因為它雖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殺”,但電影的主旨還是在講述一個普通德國人如何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發(fā)現(xiàn)人性,升華人性的故事。它雖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關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沒有潛力和資格去升華和質詢中國人的群眾傷痛。這并不是電影技法的失誤,也不是電影立場的失誤,而是因為這樣的一場巨大災難和傷痛,雖然有人性的共同之處,但那種痛徹心扉的悲愴和發(fā)問,只能由中國人自我完成。
拉貝日記觀后感(十):
我觀后甚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權威”的群眾聯(lián)手夸獎?遂作此文。一是在鑼鼓喧天的吆喝聲中給《拉貝日記》一個客觀的評價,二是務必警惕且質疑拍戲的初衷、水準與良心。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鏡頭,日軍飛機轟炸,中國難民逃到拉貝的納粹旗幟下獲救。這一個鏡頭就把本片的故事給概括了。說它好,因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說它不好,因為一個鏡頭的資料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色彩平庸,畫面平庸,鏡頭平庸。這部片子哪里是因為色彩、畫面、鏡頭而讓人印象深刻?飛機掠過,聲響轟鳴。鋼琴響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這方面并不樂觀。一部電影是有氣味的。同檔期的《南京》在戰(zhàn)場有塵土味,在角川自盡時有蒼涼味。而《拉貝》只有在醫(yī)院里有一點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卻缺乏氣味。拉貝能夠用國語配音,但日本人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沒有翻譯的狀況下,總不能讓日本人與德國人自由對話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說的是拉貝“應邀”而留下來管理“難民營”。如果沒有大夫的嘲諷,事實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習慣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試圖去還原那一段歷史的風貌,但卻缺少能夠承擔起這樣重任的大場面。無論是人數(shù),還是建筑,無論是戰(zhàn)場,還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場面是拉貝送夫人上巨輪,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還高——有這氣力“重現(xiàn)”一點“南京”好不好?導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這絕對值得懷疑!在拉貝左右,有兩位幫手。好幫手男博士對于納粹的罪行的控訴顯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遠遠領先于本片“主題”,對于本片來說是喜是憂?片中最有力量的當屬中國大夫為救自我當兵的兒子而慘遭殺戮,鐵蹄踐踏人性,多么具有直擊人心的能量!人物關系就是電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關系十分簡單,清晰明了——以拉貝為樹干,分出若干支。這不是問題,問題是“分支”被處理的太簡單、太平面。“性格組合論”想必是中國文藝批評家眾所周之的,洋人們不會忘記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難民營缺糧少吃,拉貝即使明白有敗兵藏匿于此,也給予了默許。期間即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也沒有深情的感人畫面,一切流于平淡。
張靜初等女生被強迫脫衣服一幕,洋博士怎樣不明白自我也回避一下?這樣一部從題材上就應拍成災難片的電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與中國女學生的感情,以及拉貝夫婦的“久別重逢”與“深情一吻”的大特寫。即使觀眾愛看“好萊塢范式”電影,也不該把褲子都脫了、露出整個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當日本兵準備攻入難民營之際,幾百名中國百姓以血肉之軀筑起壁壘來守衛(wèi)難民營,此時,他們就應比之后才走出大門的洋人們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長的“承”之后,最后一“轉”。一觸即發(fā)的殺戮被外來的媒體化解,意外的、僥幸的、突如其來的化險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懷與崇高的光芒?獲救后大人們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萬一樣,這樣的鏡頭是什么水準?故事走向“合”,拉貝勝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將離開時,民族感激涕零,無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沒有給出多少拉貝歷盡千辛萬苦以保難民營的鋪墊的前提下,這一切都顯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貝推上“大救星”的神壇。當我們整體來看這部電影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本片在還原歷史的原貌,在開掘歷史的深度,在歌頌人性的偉大等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個舉著大旗的裸體老頭,巨大無邊的旗幟遮掩了他蒼老的身體——本片以其題材的好處遮蔽了品質的平庸。
當我們換一種視角,這一切便變得能夠理解:這只是一個講述一名德國人在異國遭遇戰(zhàn)爭后,保護了20萬人又與妻子最后團聚的故事。這只是一部通俗、大眾、平淡的片子,一部因為與我們七十年前的巨痛有關而被我們主觀地賦予了過高的期望的普通電影而已!
好的影片,就應讓關注與創(chuàng)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風格,藝術風格與水準,“題材好處”與“歷史好處”被搬上銀幕的合法性。就《拉貝日記》這樣一部壓根算不上優(yōu)秀的電影,影評人的“眾口鑠金”,原因何在?是文藝理論貯備上的單薄?是電影審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場的隱退?是對知名影評聲譽的自毀?是對廣大普通觀眾的誤導?是對朋友強大面子的妥協(xié)?是對金子銀元鈔票的臣服?誰能揭開這些奧秘,誰就變得聰明無比!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